走湘西丨永远的桑植民歌

2017-02-27 11:15:06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永远的桑植民歌

作者丨刘晓平


辞海曰:“民歌,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民歌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成为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走近桑植民歌

桑植,这个曾出过将军元帅,有过数万年历史的“西南夷地”,同样盛产着经久不衰的民歌。桑植民歌,记录着生活,再现着精神,传承着文明,散发着永恒的馨香……

桑植,汉代称充县,元朝置桑植安抚司,清朝称桑植县。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西南楚地,由于偏远,至今仍有巫楚遗风盛行民间。桑植境内有绵延起伏的万座巍巍群峰,千条纵横溪谷,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密林。万年前的人类考古化石就演绎着桑植古代夷人的生存图腾,古老的血液早已凝成红色的土地。青山隐隐,碧水悠悠,唯有不朽的桑植民歌仍焕发出生命的光泽。“布谷鸣兮,时令来兮,乐土错季,春碓空兮,祥鸟舞兮,歌漫坡兮,吉日穆穑,五谷入仓兮”。时间悄悄流逝数千年,我们仍能从桑植古代歌谣里感受泥土的芬芳和劳作的呼号……

走近桑植民歌,如同走近一个茫茫无边的歌的海洋。在这里,山歌、小调、灯调、劳动号子、薅草锣鼓、曲艺、风俗乐、宗教乐、打击乐、吹管乐等,显现出桑植民歌永恒的魅力。遨游于桑植民歌的海洋,这来自大自然和社会的天籁之音常让我们感动不已。

桑植民歌从古老的岁月中走来,走过历史,走过春秋,惟有亘古不变的乐音弥漫醉人的旋律。一首曲调,一个音符,一句歌词,无不浸透着桑植人对大自然和社会的感悟。桑植,这个美如花园的地方,青山碧水填饱不了饥饿的肚肠,刀耕火种沿袭了数千年,群山峻岭虽是美丽的家园却又是生存的障碍。面对不断需要征服的自然,面对重重而至的灾难,面对来自心海的爱慕,有什么方式可表达心中的感叹。于是,民歌成了桑植人最佳的情感释放方式。高亢悠扬的山歌破空而来,委婉曲折的小调踏水而来,欢快活泼的灯调随舞而飞,激越雄壮的劳动号子绕山漫谷,昂扬欢快的薅草锣鼓调子弥漫山野……8大类10000余首桑植民族,垒成了一座歌的山,汇成了一个歌的海洋。歌声传递着喜怒哀乐,表达着桑植人民生生不息的爱的理念。

走进桑植民歌

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谢劳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孕育于劳动中的桑植民歌,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她以奇特的思想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丰富着中华文明。“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潺。”二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放逐楚地顺澧水而下,就感受到了同属楚地的桑植大地万物散发的清香和山水的秀美。桑植,一个以土家、白、苗等17个民族汇聚而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都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而一首首民歌用最好的手段记录着桑植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情感世界。走进桑植民歌,浸淫于桑植民歌里,我们如同走进一部厚重的劳动生活史,一部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史。

桑植民歌来源于生活,又在不断地总结生活。走进桑植民歌,我们如同翻阅一部厚重的劳动生活史。桑植多山,盛产茶树,桑植历来有采茶的习惯,产于西莲的云雾茶自古以来就是进觐皇帝的贡品。桑植人在采茶的劳动中,感受生活,寄托桑植采茶人对生活的理解,在桑植民歌《大采茶歌》里,采茶姊妹十二个月的劳动场面仍历历在目,可感可叹。一幅采茶画面在优美的歌声中植根人的脑海。

“正月采茶是新年,姊妹双双典茶园

一典茶园十二亩,块块茶园紧相连。

二月采茶茶发芽,姊妹双双摘细茶,

叁两四两不用称,四十八两共三斤。

三月采茶茶叶青,姐在家中绣手巾。

西边绣起茶花朵,中间绣起采茶人。

四月采茶茶叶黄,姐在家中两头忙。

忙在山中茶叶老,忙在家中小麦黄。

五月采茶茶叶团,茶树脚下恶蛇盘。

多打黄钱敬土地,茶山土地保平安。

六月采茶热忙忙,多插杨柳少插桑,

插起桑来无人采,柳树脚下好歇凉。

七月采茶秋风起,姐儿坐上织布机,

左脚高来右脚低,绫罗缎子都织起。

八月采茶秋风凉,头茶没有晚茶香,

头茶吃了口中苦,晚茶吃了心里凉。

九月采茶是重阳,大姐造酒二姐尝。

三姐造酒桂花香,姊妹双双过重阳。

十月采茶下浓霜,脚踩泥巴响叮当,

请把定钱交与我,担起茶担转回乡。

冬月采茶霜飞天,收起雨伞讨定钱,

你把定钱交与我,无事不登三宝殿。

腊月采茶是年终,十担茶蓝九担空,

要等明年二三月,茶树脚下再相逢。”

在《大采茶歌》中,我们感受到采茶女十二个月劳作的艰辛。大采茶歌里,再现着楚歌巫风,折射着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神灵的崇拜。在桑植苗族长达千行的《跋山涉水》迁徙歌里,我们就可看到桑植苗族先民气壮山河的迁徙生活图。

桑植民歌是一部绚丽多彩的文化史。桑植民歌内容丰富,有劳动歌、礼俗歌、时政歌、情歌、儿歌、谚语歌,现存的一万多首民歌中,民族群体的繁衍生息、辗转迁徙,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男女纯洁坚贞的爱情生活,戏教诫世、抑恶扬善、贬丑褒美的伦理道理,无一不折射着桑植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好田好地不用肥,好郎好姐不用媒,多个媒人多张嘴,媒人口里出是非。”这首桑植民歌,如同质朴豪爽的桑植人,传递着桑植人对爱情生活的文化观。“高山麻雨到处落,人到世上要谦和,人人只吃半升米,没有哪个怕哪个。”这首桑植民歌,反映着桑植人豁达的哲理观。音乐本来就是一种文化,桑植民族音乐形象生动,音乐性强,儿化韵别具一格,曲式丰富,充分展示桑植人的聪明智慧,唱起“苋菜红叶不红根,花椒红皮叶叶儿青,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的民歌,你就能懂得桑植人追求诚信、善辩好恶的秉性。

桑植自古以来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数千年来,楚风巫舞一直在这里传承古老的文明。在桑植民歌的大家庭中,傩愿戏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封闭孕育着落后,封闭又保存了文化。走进桑植民歌,就是翻阅一部民族文化的史书。如果把桑植咏唱爱情的民歌汇编成书,就可以结集成初识歌、起警歌、反抗歌、逃婚歌等八本数万言的爱情民歌集。而桑植民歌中的礼俗歌,更是色彩斑斓,绚丽多彩。如婚礼、丧葬、节日、贺新居、迎客、酒歌、茶歌、哭嫁歌、祀祖歌等等,更展现了桑植各民族一幅幅浓郁的文化画卷,走进桑植民歌,如同走进一部厚重的文化史。

解读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以其流金溢彩的优美旋律和扣人心弦的真实情感,滋润着所有听众的心田。无论是蓝色的多瑙河,还是清澈的莱茵河畔,桑植民歌如约响起时,优美的旋律便架起一座七彩的情感桥梁,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沐浴在桑植民歌的乐声里,就会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感受人间的美好真情。1987年8月,桑植土生土长的土家民歌手尚生武随湖南民间歌舞团赴波兰参加第6届国际民间歌舞联欢会,第19届扎科翻内山区文艺竞赛和波兰山歌比赛,当三首《好久没到这条坡》的民歌响彻在蓝色的多瑙河畔,顿时,不同肤色的人们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强劲冲击波。三首民歌,使代表团获得特别奖、铜杖奖、新闻纪念奖及山歌竞赛第一名。桑植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永远散发着醉人的清香,为世界共享。总政文工团、广州空军文工团、战士歌舞团、武汉艺术学院、洪湖赤卫队摄制组、日本学者、英国学者等先后到桑植民间采风。尤其是我省作曲家白诚仁,曾多次长时间来桑植采风和体验生活,他创作的许多名曲,我们都能看到桑植民歌的影子。

解读桑植民歌,如同解读一部浓缩劳动者生活的史诗。在这里,生与死,爱与恨,仇与怨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着文明。当文字的出现宣告文明的诞生、那么民歌则让文字有了永恒的用武之地。桑植土家族的《摆手歌》,是一部浓缩的生活史诗。源于楚风巫舞的摆手歌,在带有宗教般的歌声中,人们边歌边舞,感受民族狩猎、稼穑的艰辛,体验人类的艰难和团结的可贵。摆手歌自始至终弥漫着古老神圣、变化多端的艺术魅力,一阵阵歌乐刮出一股股强劲的民族风,让人感受民族凝聚力的强劲和生命力的旺盛。唱起摆手歌,跳起摆手舞,一种来自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自然的膜拜油然而生。

解读桑植民歌,如同解读一曲生活的颂歌。这曲颂歌,勤劳勇敢不畏压迫的桑植各族人始终是永恒的歌者。桑植民歌始终是桑植各族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再现时代的精神产物。桑植悠悠数千年历史,桑植各民族经历了从土司时代到改土归流,从原始部落到争取自由民主解放的全过程。桑植民歌也是桑植人民反抗暴政,追求光明的时代见证。公元初年,冲天溪人单程相为反抗东汉王朝强征“贡布(西兰卡普)”,率民起义,高唱“蛮歌”击败了东汉名将马援,使其“马革裹尸而还”,在中华历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笔。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过惊天地泣鬼神的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而一曲“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跟着贺龙闹革命,脑壳砍了碗大个疤”的民歌传唱湘鄂西,激起数万英雄儿女热血奔涌,奋不顾身,谱写了一曲曲为国为民感天动地的壮歌。许多以歌唱红军为题材的桑植民歌,如《十送红军》、《门口挂盏灯》、《马桑树儿搭灯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至今还广为流传。《马桑树儿搭灯台》,是张家界每一位导游的拿手绝唱,唱响在张家界的奇山秀水之间,您听——

“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郎带

郎当红军我在家等

你两年不回我两年挨

钥匙不到锁不开。”

这是多么坚贞的情怀!

桑植民歌,一枝永远盛开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苑的奇葩。走近桑植民歌,我们就会走近一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音乐世界;走进桑植民歌,我们就会理解桑植各民族爱国爱家的精神本源;解读桑植民歌,我们就会触摸到一个民族的心跳,一个民族的文化追忆……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