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风采丨天籁的摄影——走进张利萍

2017-01-20 19:34:08 [来源:湖南电力报、摄影报] [责编:吴名慧]
字体:【


(候场  张利萍作品)



天籁的摄影——走进张利萍

作者丨海歌


摄影家张利萍崇尚自然,专注于拍摄在自然条件下原生状态的人物和景色,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她曾为在川西高原顶着缺氧重压捕捉到藏胞的剽悍而欣喜,也为在美国西海岸与瑰丽的火烧云失之交臂而懊悔。她把自己个体生命本身原有的艺术天赋不加修饰地通过作品展现出来,使受众产生一种共鸣与震撼。我们不妨把这种源自心灵深处的纯然天成的艺术称为“原生艺术”。

原生艺术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缺少人类整体文化特别是共同审美价值的积淀,在某种意义上说,还只是处在一种发展状态的艺术。这种艺术往往不会刻意表现出很高的技巧性,因而往往不具备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审美价值,往往不适宜于参赛、参展和商业运作。近几年来,湖南摄影人引以为傲的,在全国摄影大展中屡获金奖的作品,如《和平奏鸣曲》、《破门而入》等就不属于这类艺术。精巧的构思、精确的构图、精致的用光、精准的速度,达到了一种无可挑剔的境地。再如世界摄影大师、美国人纽曼的环境人像摄影,更是创造了视觉上的完美。其二是拒绝学院派的陈腐观念与技巧,倡导艺术家率真而天性的发挥,并以这种艺术天性创造新的审美情趣。在西方,这种对学院派的拒绝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大师。塞尚、雷诺阿、毕加索等莫不如此。尤其是副牧师出身的画家凡高,以其天才的、率真的画作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燃烧的太阳”。回到摄影。美国人尤金·史密斯以纯自然记实手法拍摄的《走向天堂花园之路》和《乡村医生》、《水俣》等作品,把摄影从事物外部的描述变成对生命本质的揭示。法国人享利·布勒松则公开宣称并实践“不应该用公式和教条来拍照”。他用十分个性化的眼睛和似乎完全自然的、漫不经心的、信手拈来的手法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决定性的瞬间”,被誉为“世界摄影十杰”。中国人解海龙以对唯美影像的果敢决裂,以“不计后果的个人行动”,以苦行僧般耗时十余年的作品《我要上学—中国希望工程纪实》,“无可争议的成为当代中国大众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家”(顾铮语)。张利萍—“一个涉足摄影圈为数不多的名女人”(湖南卫视·鹰报语),正是这种原生摄影艺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的摄影集中诸如《扎西县长》、《欢歌笑语淌清泉》等作品给人一种慑人心魄的感动。

这种慑人心魄的艺术作品宛如天籁。

《庄子·齐物论》云:“女(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又云“地籁则众露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籁者,箫也。大地箫声、人间箫歌固然动听,而不事雕琢、得自然之法的天上箫音,却更具悠长、隽永。

2003年3月,在影友何志强君的“摄影幻灯展示沙龙”上与张利萍女士邂逅。志强对我介绍了她,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长沙市青少年宫党委书记等一堆头衔和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开拓奖、组织奖等诸多奖项。彼此无语,淡淡地,对她只是一个兰心蕙性的印象。2004年10月,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为我举办摄影艺术专题讲座和作品研讨会,她应邀来了,良言玉语,使人如沐一丝春风。2005年1月,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将军来湘考察,与她商讨筹划“红色之旅”大型国际摄影活动,我如约去了,谈吐之间,更感其瑰意琦行。到后来,我们成了朋友——当然,在摄影艺术上她是先生、老师。

张利萍出身于医家,不知是父兄的传染,还是她聪慧的天资,少时就对人、对人的社会有一种洞察力、想象力。20岁上山下乡,很勤恳、很认真,还入了党。她说,她接受农民,喜欢农民。是喜欢那方原生的天地还是那种原始的质朴呢?24岁到长沙市青少年宫工作,她还是很勤恳、很认真。1987年,她就破天荒地把她的小杜鹃艺术团带进了中南海的舞台,震动京城。1992年,她仍是破天荒地在一天之内为孩子们同时组织了12台大型文化艺术活动,轰动省会。她说,她特别爱孩子。这种爱是讴歌生命美好的纯真、膜拜人性无邪的烂漫吗?直到现在,她还在这样爱着、执著着、灿烂着,有时甚至是孤独着。张利萍不是摄影科班出身,没有进过美术院校,但从她的作品中读到的那种“天籁之音”,我觉得可以从她的人生和人性中找到答案。

或许,她本身就是一种天籁。

(2005年盛夏于湘西



(本文来源:《湖南电力报》《摄影报》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