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乡间炊烟

2016-10-27 15:33:52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乡间炊烟

文丨游宇明


两年多以前,父母曾从乡下搬进城里,从那时算起,我已有两年多没有回老家。虽然三个月前,由于不习惯城里的生活,父母又搬了回去,但我实在太忙,一直没有顾得上去看他们,只是隔三差五打个电话问问父母的情况。

其实,无论隔多久没回去,故乡都永远清晰在我的脑子里。我家房子的右侧是一个有好几十亩水面的大塘,一般要到冬天才会为了捕鱼而抽干,塘水清沏照人,我小时最喜欢去那儿洗澡。我不说游泳,而说洗澡,是因为我确实不会划水,只能蹲在水边用毛巾擦擦身子。我家那时还没有自来水,不好装淋浴,也只能这样解决个人的卫生问题。房子前后都是土山,山上长满了松杉栗桐和各种灌木,到处都是可吃的东西,比如野草莓、茶苞、花蜜、映山红,还有必须煮熟才能吃的蘑菇。左侧是一座高达千米的石山,石丛间夹着一块块或大或小的旱土,随着季节的不同,种着小麦、红薯、黄豆、玉米、荞麦、丹皮、芍药等等,真的是五彩缤纷。

当然,故乡最亲切的物事,不是它的地理状况,甚至也不是它出产的东西,而是傍晚时分,瓦房顶上升起的那一缕炊烟。小时候顽皮,读完书放完牛总要到外面疯一阵才回去。知道我们野,父母在煮熟饭菜之前是不会叫我们的,饭菜一熟,父亲或母亲就会站在地坪里扯着噪子喊我们,答应得快,父母一般不会骂人;如果故意老半天不做声,回来一定会挨训。后来长大了些,自尊心强了,不想再挨父母的骂,我开始留意屋顶上有无淡灰色的炊烟。屋顶上没有炊烟,证明父母还未从地里回来,我们该怎么疯就可以怎么疯;屋顶有了炊烟,证明父母已经做饭,我们应该归家了。小时候我进了家门,第一件事就是去厨房看看,希望晚上能有好吃的,但厨房里的东西多半会让我失望,不是青菜就是霉干菜,极少有荦菜。这自然不能怪父母,处在那么一个什么都被管制的年代,父母又生了五个孩子,能让我们吃个大半饱,已是极大的不易,怎么还有可能考虑到吃不吃得好这样的事?尽管明知是这样,我们每次傍晚回家,还是习惯于去厨房里走一趟,好象不探知晚上吃什么就放不下心似的。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去了遥远的省城,再后来我分配到了离家一百里的一座城市,从此在一块陌生的土地扎下根来。每月有了一份工资,加上还算过得去的稿费和版税,我离各种美食越来越近,却离老家的炊烟越来越远了。偶尔回乡下,看到黄昏屋顶上升起的那一缕螺旋状上升的炊烟,我依然会不由自主地走进厨房,看看锅里煮的是什么东西,但此时的我关心的不再是自己的吃,而是父母在家里过的日子,是父母的身体状况,是见到父母的那一份出自内心的高兴。父母呢,我每次回家,都要把最好的东西煮给我吃,比如腊肉、子鸡、猪肚、土鸡蛋等等。父母老了,但他们对子女的爱依然如我们刚出生时一样地饱满、青春,充满着水盈盈的质感。

我喜欢乡间的炊烟,乡村的炊烟不仅养育了我的身体,也培养了我善良的灵魂,激励着我在生命的旅程中善待泥土和生活在泥土上的人们。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