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丨蔡锷:淡泊明志 夙夜在公

2016-10-22 11:14:00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蔡锷:淡泊明志 夙夜在公

文丨刘绪义

蔡锷,湖南邵阳人,近代中国杰出的军事家。他年轻时留学日本,对国家衰微、世风日下而忧心忡忡,痛感“清廷之腐败,批政杂出陷国家于危险,置生民于涂炭”。他立下志向:“为国计民生,能不将清王朝倾覆?”并且勇敢地投入到推翻封建王朝的斗争中。1911年,蔡锷响应武昌起义,在云南发动起义,宣布云南独立,此后又坚决与复辟势力进行斗争。他说:“我们自知力量有限,未必抗得过他们,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一回不可。”

治理云南时期,蔡锷政绩斐然。1912年1月,他第一次给自己减薪。他签发都督府文告宣示:“滇中反正,得诸君同心勠力,共济艰难,本应厚精以酬劳绩。维诸君夙明大义,共体时艰,即前日举义与现在奉公,愿以救群众幸福,而非为个人之荣利,此次减薪办法无不乐赞其成。”他将自己的薪金从每月160元减为120元。1912年6月,下达第二次减薪令,将自己的工资又降为60元,仅相当于辛亥革命前新军一个营长的薪俸。在全国各省都督中,蔡锷的薪金是最低的。他说:“公费所入,衣食而外,一以佐军,不欲使家有赢余。”仅有的工资,还要拿出一部分用于军队。

为了纠正前清官场的奢侈浪费之风,蔡锷还规定军政府都督非星期日不请客,一席之费,不得超过五元。有一次,警察局长请蔡锷赴宴,蔡发现不是星期日,即在请帖上批示“违背功令,罚薪半月”。以身作则就是无声的命令,蔡锷整顿云南财政和社会风气的各项措施,如惩办贪污腐败官吏、不准迎来送往等,都能雷厉风行地贯彻。

蔡锷将“淡泊明志,夙夜在公”作为座右铭,以时时提醒自己。由于蔡锷带头廉洁奉公,且多措并举,1912年的云南财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还节余20万元。时任云南省财政厅长袁家普在《蔡公遗事》一文中回忆道:“各项军费、政费亦皆至于减无可减,节无可节。是以元、二年以来,不惟中央未曾协济云南,云南反协济中央数十万元,而云南政事当行者亦均行之,并未停滞。蔡公在滇都督任内两年,除每月之60元薪俸外,并未支用公费。其公馆之食用费每日限用小洋二角,其律己之严,可见一斑矣。”

易宗夔在《新世说》记载:“蔡松坡为云南都督。滇黔商民,感其德泽,醵金为公铸铜像。公计取其金,赈恤两省饥民,且婉谢之曰:‘君等铸我像,享受荣名在千百年之后;若辈哀鸿,食此涓滴之赐,当可活命无算。彰人之功,不若拯人之命也。’闻者贤之。”感恩的商人接受了蔡锷的意见,世上虽少了一座铜像,“无算”饥民却“可活命”。蔡锷“彰人之功,不若拯人之命”之举,成为千古美谈。

在北京任职期间,袁世凯为拉拢蔡锷,赠万金以祝寿,委以要职。蔡锷不为所动,清廉依旧。蒋百里在《蔡公行状略》一文中说:“身兼督办、参政、将军、办事员等差,循例得俸月可入5000元,公悉任其事而辞其俸。”也就是说蔡锷有多份兼差,虽工作照做,但薪金绝不多拿。

袁世凯阴谋改制称帝,对蔡锷不放心,将他软禁起来。蔡锷虚与委蛇,假意赞同恢复帝制,极力收敛锋芒,后来化装离开北京,经天津乘轮船去日本,绕道香港、河内抵达云南。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揭起讨袁护国的义帜,通电宣告云南独立,开始了护国战争。

蔡锷起兵讨袁,触怒袁世凯,袁世凯下令查封其家产。意想不到的是,蔡锷竟无一椽之屋,连母亲也寄居在别人家里。蔡锷当时已重病在身,但在四川前线仍坚持与士兵同艰苦。在川南纳溪战役中,“凄战经月,日眠食于风雨之中”,身为总司令,虽然身患重病,却始终在前线指挥,“平均每日睡觉不到三点钟,吃的饭是一半米一半砂硬吞。”讨袁胜利后,蔡锷依然保持两袖清风的品德,主动将自己的薪水由600两银子减为120两,后减至大洋60元。当得知其弟当上湖南造币厂的厂长时,致书谭延闿,要求将其解职,“以保素洁之家风”。这句话也生动反映了一代廉将的形象。

1916年底,蔡锷病危,但他仍说:“不畏死,只是为中国的前途担忧。”临终前,他遗憾地说:“不死于对外作战,不死于疆场马革裹尸,死于病室,不能为国家作更大贡献,自觉有余憾。”

蔡锷去世的时候不但没有存款,反而还负了三四千元债,全靠政府有一万多元的奠仪,拿出作安葬费和养家费。蔡锷的邵阳同乡、武汉大学教授李剑农先生在为《蔡松坡先生遗集》作序中写道:“公纪家寒素,历岁治军南省,光复之初,开府滇中且二年,未尝为身谋。盖棺后室家萧然无长物,尤是为当世军人楷模。”

蔡锷去世后,很多名人政要纷纷作联以寄哀思。孙中山先生挽蔡锷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蔡锷与班超、马援一样,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记忆。


(本文刊于2016年10月1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