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里的秦汉湖南丨两部健身养生奇书

2016-10-11 16:52:40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导引图》局部图)


地宫里的秦汉湖南——两部健身养生奇书

文丨凌鹰



不要以为气功只是我们当代人所独有的养生健体运动,它的老祖宗其实活在春秋战国时期。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张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保健图——《导引图》。 所谓导引,就是疏导气血,引申肢体,是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流程。说得更通俗点,就是现在的气功。

帛画《导引图》描绘的是44种形态各异的健身运动彩色图形。因为“锦”是古代各种运动图形的美称,该图也可称为44段锦。《导引图》全长140厘米,高50厘米,其中绘有人物的部分宽100厘米,高50厘米。人物图形上下共四层,每层11幅小图,共44幅图像,每图均绘一个运动姿态各异的人物,图形附近写着说明文字。遗憾的是,由于实物残缺,实际能看出文字的只有31处。

从图像的形态和服饰来看,图中人物主要是庶民阶层,画像大多着褶侉式戎装,也就类似于一种无絮的短袍,有的着禅襦式衣裳,即单层的连衣连裙服装和短裤短裙。男女均绾发或戴巾帻,穿尖角形鞋履或者赤足。还有上身裸露的。这样的装扮,几乎这与四川成都凤凰山出土汉代画像中收割的农民所穿的服饰没有什么差别,因此不用怀疑,它就源于汉代。

这幅《导引图》中的44个人物形象,动作各不相同。那残存的31处题字,都是描述运动姿态或模仿动物姿态以及这种运动所针对的病症的解说文字。比如第三行顺数第四人,这是一个妇人,她正手拿一根长棍,弯腰下俯,使双手呈直线状极力展开,图像旁边有一行文字“以丈通阴阳”。那时候,丈与杖是通用的,在这里就是指图中的棍棒,说明这个动作可以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再看第一行第四人,他双手向上斜举,翻身向下,两眼注视一个像盘子的东西。这个动作和武术中的螳螂拳有些类似;还有第三行,这是最后一个动作,上身挺立,转体向右,下肢屈膝,一旁写有“引膝痛”。引,就是用导引术治疗疾病,“引膝痛”就是说,这个动作可以治疗膝盖疼痛。这幅《导引图》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的导引术到了汉初已逐步形成为一套医疗保健体操,同时也证实了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在医疗体育领域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还有一本奇书《却谷食气》,这是被公认的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气功的专著。书中提到了以调整和改善呼吸为主的“六气”呼吸养生法,同时还提出“呴吹”呼吸养生法。这一功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传世文献称这种功法为“断谷食气”、“辟谷服气”、“服气绝粒”、“蛰法”,练这种功的目的是不吃五谷而只吃代用品,通过呼吸有益于人体的空气维持生命,祛病延年。《却谷食气》就提到,练此功者不吃谷物,只吃一种叫石韦的东西。研究者认为,石韦可能是一种药名,也可能是某种气。这种功法的流行趋势,还可从大量见于汉代铜镜的一种铭文“渴饮玉泉饥食枣”去推测。铜镜是民间最常见之物,在镜上铸这种铭文,显然是迎合世俗偏爱以促销铸镜者的产品。《却谷食气》中还提到了通过行气可治头脑沉重、四肢无力、疼痛等病症。从这些明确记录的文字中,不难看出,中国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建立了如何增强自身防御能力治病、强身、延寿的科学概念,尤其是那个时期的古人居然早就懂得了合理利用自然界优质空气环境的理论和实践,更是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完全一致。尽管书中的许多理论还有待生理学、临床学的检验,但书中显示出的中国古代医学家的聪慧才智,不能不让二千多年后的我们钦佩。

不仅我们佩服,即便是东汉名医华佗,都无法不接受和吸收《导引图》和《却谷食气》其中的精华,他曾经就吸取《导引图》和《却谷食气》中的医学原理,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创造了一套“五禽戏”保健体操。据说,其弟子吴普因每天做要五禽戏且常年不断,而“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而且,从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要领中,我们都能从《导引图》中找到其原型。 难怪,连欧洲学者马亭伦都承认,西方通过艾氏的介绍,从远东抄袭了中国的医疗体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认为,西方现代的医疗体操,实际上就是从中国早期的体操传入欧洲演变而成的。所以,西方学者不得不发自内心地说,中国是“医疗体操的祖国”。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