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丨家书中的梁启超

2016-10-10 16:27:32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梁启超和孩子)



家书中的梁启超

文丨游宇明



在中国,梁启超的名字是像山脉、河流一样镌刻在大地上的,他对当时时势的关切,他对国家存亡的忧患,他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果决,他倚马可待、“笔端常带感情”的非凡文才,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除了是个杰出的公民,梁启超还是一代名爹,当然这个“名”不是因为他在政治、文学等方面的名声,而在于他教育子女之有方。

梁启超不是皇帝,没人给他记《起注经》,他在家里如何教育、鼓励孩子,我们并不知道,后人了解他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他写给孩子的一封封家书中。梁启超留下的书信一共有二千多封,其中四百余封是给其子女的,时间自1911年始直至他去世。他给孩子的信,每年少则数封,多则几十信,有的只廖廖十多字,有的长达数千言,总计有百余万字,占他全部创作的十分之一。这些家书或娓述家事,或畅谈时局,或指导孩子学业、倾诉对他们的思念。其情感的真挚、深切,其说理的耐心、细致感人肺腑。

家书中的梁启超特别慈祥。他喜欢给孩子们起外号。长女思顺是他二十岁的时候跟第一个夫人李蕙仙生的,因为年龄相对接近,也因为思顺生性温顺、善解人意,梁启超非常喜欢她,思顺三十多岁了,梁启超还称呼她“大宝贝”、“宝贝思顺”,此外,他叫次女梁思庄为“小宝贝思庄”,呼三女梁思懿为“司马懿”,喊四女梁思宁为“六六”,叫最小的孩子梁思礼为“老白鼻”,其亲热劲呼之若出。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他们准备在国外结婚时,梁思成写信给梁思成说:“你们若在教堂行礼,思成的名字便用我的全名,用外国习惯叫‘思成.梁启超’,表示你以长子资格继承我全部的人格与名誉。”他有一次给次女思庄写信说:“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要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你姐姐呢,她老成了不会抢你的,你却要提防你那两位淘气的哥哥,他们会气不忿呢,万一用起杜工部那‘剪起吴淞半江水’的手段来就糟了,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他在家书中对孩子们自述心迹:“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在给儿女的信中,他喜欢开玩笑,有时还想跟儿女撒娇,一点也不像个威严的父亲,相反,倒像个顽皮的邻家大哥。他写信给当时正在美国做领事夫人的思顺,让她与比她的儿子小得多的思礼做“亲家”。梁启超常说,思顺的女儿也好,儿子也好,全都是思礼的干儿女。其实,思顺的大儿子周同轼比思礼大七岁,那个小的“白鼻”baby周有斐也比他大两岁。1925年8月16日,梁启超给思顺写信说:“我们做了两天园工,把园中的恶木砍了一百多棵(其实不甚恶——都是洋槐,若在天津一棵总值几元)。把荒草拔去几坵,露出树荫下绝好一个小园,我前天就在树荫下睡午觉,昨天在那里打了十圈牌。司马懿、六六拾得许多螺蛤壳,把我们新辟的曲径都滚上边了。我们全家做工的时候,便公举老白鼻监工。但这位监司是‘卧治’的,不一会工夫便在树底藤床上酣睡,我们这些工人趁空儿都一哄而散,下海去了。”梁启超晚年身体不好,在协和医院治病时还曾被医生错割了肾,时有精神恍惚的情况,他感到自己去日无多,因而也就格外思念身处海外的儿女们。1927年,他致信思顺:“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病发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向他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

梁启超对儿女所学专业有自己的期望,但如果这种期望与孩子的爱好相悖,他会心甘情愿地听从儿女自己的选择。梁思庄初赴加拿大留学时,遵父嘱学了生物,但试了一段时间,自觉兴趣不大,梁启超立即写信道:“听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梁启超特别善于对儿女进行赏识教育,千方百计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就算儿女一时学业不顺,也从不责备,他的理念是成绩好不好并不特别要紧,关键是要尽心尽力。梁思庄刚到加拿大时,有次考试在班上只得了十六名,她很是沮丧。得知此情,梁启超马上寄信安慰她:“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思庄的成绩跃至班级前几名,梁思超自然开心,但高兴之余没有忘记叮嘱女儿:“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你们弟兄姐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在给思成、思永的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尔等能升级固善,不能亦不必愤懑,但问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殆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佳子弟矣!”

家书是一个人心灵、行为的直接反映,它映照的是一个人的真性情。梁启超在家书中体现的那种开明,就是其家教智慧的一种折射,这种智慧给了孩子们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他的孩子后来个个成才。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思忠是国民党十九军炮官校官,后因病早逝;思庄是国内图书馆学权威,思达在经济学研究上卓有成就,思懿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思宁1940年即参加了新四军,做宣传工作,属于我们通常说的“老干部”;思礼是火箭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思礼虽然年少丧父,却深受德才俱备的兄姐之影响,实际上也等于间接地接受了许多父亲的影响。思成、思永、思礼后来都当了院士,梁家也因此被人誉为“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

不禁想起如今声称“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虎妈狼爸们,他们读了梁启超这些家书、知道了梁启超儿女后来的作为,会作何感想呢?


(本文原载2016年5月13日《湘声报》)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