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里的秦汉湖南丨地下的天文

2016-10-10 10:25:57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天文气象杂占》)

 

地宫里的秦汉湖南——地下的天文

文丨凌鹰

 

这是全世界最早的两部天文专著。

据文献记载,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位叫甘德的天文学家,他与魏国一个名叫石申的天文学家共同撰了一部《星经》,史书上称这部书为《甘石星经》,书中列出的星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然而,遗憾的是,这部杰出的天文典籍早已失传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只是唐宋天文学家借助甘德和石申的名字编撰的《甘石星经》。甘德和石申是否真有其人,虽然到目前都无法得知,但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星占》却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回答,帛书《五星占》的内容简直就是战国时期《甘石星经》内容的翻版,它就是以五星行度的异常和云气星彗的变化来占卜吉凶的术数类帛书。

汉代之前,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不迷信巫术。殷商时期,人们通过龟甲牛骨上被火烧出来的裂缝的走向来占卜吉凶;到了汉代,以观察天象变化来占测吉凶、趋利避害的占星术开始流行起来。《五星占》前半部为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占文,后半部为五星行度表,根据观测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这3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其中,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日只大了0.48日,误差只有万分之几;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比今测值378.09日只小了约1.09日;恒星周期为30年,比今测值29.46年只大0.54年,其精确度令人惊讶。帛书中还谈到金星的5个会合周期刚好等于8年。

大约2000年后的1879年,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立翁出版的《大众天文学》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金星的5个会合周期是8年减去2天10小时。”如此缜密的五大行星运行记载,在汉初还没有任何精密天文仪器的情况下简直有点令人不可思议,但同时也让我们坚信了一个事实:那时的天文学家就已经很熟练地利用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距离这个公式,把行星动态的研究和位置推算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五星占》仅从下埋年代算起,距今已经2100多年了,如果细细考,其撰写年代无疑会更早。学者们认为:这部书的成书年代最迟约在公元前170年,比《淮南子·天文训》的写成时间早30年,而比史学鼻祖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早约90年,离唐宋时代的《甘石星经》久更早千年左右了。而且,它保持了原汁原味,不像传世著作加上了后人的解说。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另一部天文学著作帛书是《天文气象杂占》。

这部书用朱墨两色绘有云、蜃气、晕、虹、恒星、彗星等各种天象图约有250幅,还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内容包括图像的名称、解释、占文等,占文多是些巫术和迷信味很浓的东西,自上而下排成6列,每列自右而左分为若干行,共约300行。每行上面是图像,下面是文字,有些行没有图像。此外,在卷末,另有3列内容相似的占书。这是一种利用天象来占验灾异变故、战争胜败的书籍。书写字体,近于篆体,抄写时间应为汉初数年间,成书年代可能更早些。据研究者考证,这部书的成书年代在战国时代,书中云图部分,将楚云排列在战国群雄之首,并以楚人的口气叙事,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楚人的作品。

《天文气象杂占》包括天文学、气象学、占术学等,这是我们的祖先不断观测并长期积累的结晶,其中价值最大的是天文中的彗,其次是气象中晕的部分。《天文气象杂占》一面世,便改写了世界天文学史上的关于彗星图出现时间的记录。在国外,直到公元66年,中国东汉明帝在位的时侯才有一幅记录耶路撒冷上空的彗星图,两图相比,中国的《天文气象杂占》与西方记录耶路撒冷上空的彗星图相比,不仅时代早,而且内容也更丰富和精准。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记载彗星29条,其重点是表示各种彗星的形态。它将彗星分成彗头、彗尾两部分。彗头画成一个圆圈或圆形的点,圆圈中心又有一个小圆圈或小圆点,被称为彗核,彗尾都有大小不同的弧度。这些彗星图都是头朝下,尾朝上,这是因为彗尾总是背着太阳的缘故。这一规律在国外直到1531年由欧洲人波特尔·阿毕安才发现,而中国却比他早发现1700多年。其中,还有最后一条彗星没有彗尾,四面伸出四条臂,表示光芒四射之意,说明当时已知道没有彗尾的彗星了。

在《天文气象杂占》一书中,还有一个很诗意的现象,那就是彗星的名称都以植物命名,如蒲彗、竹彗、蒿彗等,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早在2100年前,中国观测彗星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已经步入古代研究彗星的里程碑时代,也表明当时我国的天文学的浪漫情怀。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