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里的楚国丨远古的天籁

2016-10-09 17:23:17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地宫里的楚国——远古的天籁

文丨凌鹰



看过电影《英雄》和《藏龙卧虎》的人都应该还记得那件古老的乐器,而且可能还会对它被敲击出来的那一缕缕宏亮悠扬而又沉厚旷远的音韵感到新奇并为之震撼。可是,也许并不会有太多人知道,那件出现在这两部电影里的体型庞大的乐器,就是中国打击乐器的老祖宗铜铙,而且,还是1983年从宁乡黄材镇月山乡转耳仑出土的象纹大铜铙原件。

大铙又称大钲或早期甬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打击乐器。

现在就从电影回到现实,让我们再看看这件铜铙的真实本色。

从整体视觉看,此铙的主体就像两片合拢起来的大瓦片,上宽下窄,下附圆筒形甬或者说柄,近口部正中饰一对卷鼻小象,两只小象相互对视着,好像正在叫闹嬉戏。其器表饰有粗大线条组成的兽面纹,整个铜铙纹饰细腻。使用时,口朝上,柄置于座上,只要你一敲击,哪怕是轻轻的敲一下,它都会发出悠长的声音。

我们简直难以想象,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湘江流域,尤其是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这种令我们完全陌生的打击乐器就已经成了当时最流行的音乐器物,就成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所说的一种时尚。而且,仅在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山,就出土了近20件之多。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当时的湖南居民在青铜乐器的制作和使用方面已然领尽一时风骚。

似乎有一种神灵在驱使那些沉睡了几千年的铜铙应该现身于世,以证实这个南方青铜王国曾经的风骚和风流一样,因为1959年,在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山顶,又发现了5件窖藏的铜铙,分别为两件象纹、两件虎纹、一件兽面纹。其中,象纹铜铙是最精美的一件,呈土褐色,器表主纹为粗线条组成的变形兽面纹,左、右、下三边饰6鱼、6龙和11个乳丁,近口部正中饰一兽面,作牛首状,两侧饰倒垂夔龙,兽面纹两侧各饰一卷鼻立象。其器身的粗犷厚重和纹饰的繁缛精美,兽面的抽象神秘和象纹的写实鲜活,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一只随时都会奔跑的神象。

如果说,在同一个区域先后两次出土这种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是一种巧合,那么,十八年后的1977年底,老粮仓毫明大队在北峰滩修筑公路时再次发现一只铜铙窖藏,就不得不令人想到几千年前响彻在这片土地上那此起彼伏常年不断的一种古老音乐的天籁之音了。

这次出土的一只兽面纹铜铙,重达154公斤。而且,与此铙出土地点相距五、六米的地方,还发现了一件通高70厘米、口部最宽处47厘米、重109公斤的四伏虎兽面纹铜铙。这只铜铙的独特之处是在口沿内铸有四只圆雕的小卧虎,经过测音,此铙不同部位都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到,那四只圆雕小卧虎,可能是为了调节音的频率而设。

奇迹还在继续。

浑厚悠长的古乐似乎要顽强地冲出时空的覆盖,还原它们的惊天魅力。1993年8月,宁乡枫木桥乡船山村村民在师古寨山顶劳作时,不经意之中就挖出了2件铜铙。同一年里,又在师古寨一椭圆形土坑中出土了10件铜铙,其存放也很令人回味,分四层平置,下面三层各有3件,最上层1件,器物放置无明显规律,坑内填土为本山的砂土,距地表约半米之深,那被长久掩埋的历史回音,似乎早已迫不及待想冲出尘土,向世人重现其勾魂摄魄的天籁音色与旋律。这10件铜铙,除1件形制纹饰迥异外,其余9件都形制相同,大小相序。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距山脊约5米的椭圆形土坑,与1959年出土铜铙地点仅仅相距20米。

如此密集的出土铜铙,无法不让人想到,这里曾经很可能就是一个音乐的道场,或者说,这里简直就是一个中国铜铙乐器地下博物馆,其中很可能就掩藏着一个与这种古乐相关的音乐传奇。因为,考古人员通过对另外9件铜铙进行测音发现,只要敲击其中任何一件的正面和侧面,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且C、D、E、F、G五种调的音俱全,能组合奏出多种不同的调式。由此,基本可以断定,这9件铜铙应为一组编铙,它们曾经的音韵是否总是在这一带回响过?我们虽然无从知晓,但它们在一个山头如此近距离的重见天日的确切事实,却又留给了我们太多无边的想象和猜测。为此,学者们对其用途自然也就进行了诸多的探讨,最终的结论是,它们既是演奏当时的流行乐曲的一种实用乐器,也是当时“望祭”山川的礼器。

由于铙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甬钟,且在西周中期以后广泛流传,至春秋战国时期,则诞生了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大型编钟,所以,完全可以说,铜铙就是后世编钟的鼻祖。

(2014年10月23日深夜写于永州之野,古城零陵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