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遥远的故土

2016-09-27 10:17:01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遥远的故土

文丨刘晓平


 

高 地

在遥远的大山折皱里

藏着我们心系的远村

远村很远

但依然是我们的故土啊

贫穷就像蝗灾

把远村啃食得一片荒凉

荒凉的远村也是故乡啊!

高高的山岭

是我们要去攻克的高地……

这是我去了一趟精准扶贫村后写的一首诗。建整扶贫村留给我的最深记忆就是贫穷;当然,还有村民们在建整工作组和村支部带领下改变贫穷面貌的决心。

扶贫村在贺龙元帅的故多——桑植县一个叫大溪口的地方。那天,我们坐汽车从张家界市内出发,经桑植县城过洪家关,到达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的故居——樵子湾吃中饭后,我们又继续乘车,沿山村简易公路走了近两个小时,前面已没路了,我们只好下车步行。我们在一个村民的领引下,朝着一个山谷口走去,越走越山高路陡,越走越谷深水恶。在途中,我们碰到四个村民抬着一头肥猪,大家便戏笑说“这山沟里连肥猪也享受地主老财的待遇”。村民们说“他们自清早下山,天黑时才能走出山口,晚上住在山口,明天再往乡场上赶。猪喂大了,又要愁着卖出去。”从村民们简短的几句话中,我们已领悟到他们生活的艰辛。

为了快点赶到扶贫村,领路的村民带着我们时而走茅草小道,时而走正在赶修的环山村级公路,我们一直抄近道走。村级公路还没有成形,与茅草路一样难走。在几处路边的悬崖下,有修路的村民搭着铺盖,他们为节省早晚往返赶路的时间,晚上便住在悬崖下。我问一个小伙子:“晚上怕不怕?”“不怕,怕什么!扶贫工作组的方同志和包同志都与我们一块住,人家不怕,我们还怕什么?”小伙子坚决地说。旁边的几个村民也接了话:“要想富,先修路。这道理我们也懂,但以前我们没能力早点修通这路,现在党和政府派来了精准扶贫工作组,帮我们修路,带领我们致富,我们任何艰苦都不怕。只要早点修通这路,再苦再累我们也受得。”这时,我们单位扶贫组的小方和小包从山道上走过来了。很显然,他们人黑了,也瘦了。他们和我们一一拥抱;拥抱时,他们眼里噙着泪花,从泪花的光泽里,我仿佛看到战场上攻坚战士的那种坚毅和顽强。

夜幕降临时,我们闻到了山坡上村落里的狗叫声。星星点灯,照耀着我们进村。大家洗手喝茶后,村支书和村长便抬着一锅煮红薯来了,说是让大家尝尝鲜,也暂时充饥。大家在禾场上聊天,村长和村书记嫂子则在火塘里忙着,不一会,便到了开饭的时候,大家便在禾场上,围着两个锅子吃起来。月光下,禾场边的几个草垛显得金黄;几只狗儿,不知是生疏还是高兴?对着山影望着月儿,一声声有节奏地叫着。大家吃饭感到特别香,也吃得特别的舒畅。

晚上睡觉,我们六个人睡一床,几乎是叠着睡了,怎么也睡不着。大家便聊些村里的情况,小方介绍说:“村里700多人口,大多数才刚刚脱离贫困线,至今还有部分基础极差的没有脱贫。”我们在床上聊着,屋外有虫儿啁啾。由于赶路劳累,一会儿,几个人便打起了鼾声。我和小方却怎么也睡不着,我们便起了床,来到了禾场上。

这时的山野,在月光下显得影影绰绰、朦朦胧胧的,有几分神秘。小方说:“你别小看这地方,贺龙元帅曾率红军在这山沟沟里打得敌人鬼哭狼嚎。”我听了,心底里深有感触:“是啊,革命前辈为了幸福求解放,曾经抛头颅洒热血。可今天,贫困却仍在和我们摆阵地战,我们的任务艰巨而神圣。”我静静地站在禾场边,倚着草垛,望着远近黑黢黢的山影,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士冲锋的呼喊声。

我抑制不住激动,月光下,我热血沸腾,深有感慨:远村,这贫穷而偏僻的远村啊——

远村很远,远村很穷;

远村的山岭,

是我们与贫穷争夺的高地!


宣 誓

我们去建整扶贫村,主要是落实精准扶贫方案,实行党员与贫困户结对,进行一帮一的扶贫工作。还有一项活动,就是我们单位新入党的同志和村里的新党员一块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把贫困当成他们要攻克的堡垒。

暮色四合。劳作了一天的村民及我们的所有人员,都来到了村里的禾场上。场面早就布置好了,我们的头儿和村支书讲话后,便是新入党的代表发言。我们单位发言的代表是小周,他表示:一定要真心实意精准扶贫,对子户不脱贫,自己不离村;村里不脱贫,自己不回单位;一定要让村民们掌握致富的钥匙,真正发家致富。村里发言的代表是田新柱,小伙子聪明能干,高职毕业后去广东打工,在厂里是技术主管,老板很重视他,月工资4000余元。但是,他说:“一人富了不算富,要富还得故乡富;故乡不富个人富,顶多是个村级爆发户。”因此,他回来了,在村里的支持下,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承包村里的种植场和养殖场。种植场种植的主要是经济林和药材,仅板栗树种植就有800亩。养殖场主要是养黑山羊和菜牛,他看准了旅游市场,要做好为旅游服务的文章,效益绝对会很好的,关键是早日修通路。正因为如此,他带领全家,日夜修路在工地上。他们的发言,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

月光升起来了,篝火烧起来了,14只右手举起来了:在火光映照的党旗下,入党宣誓开始了。我和大家一样,不停地为他们鼓掌。我激情涌动着,诗情也涌动着,当即留下了真实的诗的感受——

挺立着举起右手

在党旗下宣誓

我们就像一排树

站立成这块穷壤的风景线

誓言回荡在山野

就像生命的根系

——钻进了坚硬的石缝

宣誓结束了,村民也纷纷离去了,我和村支书、村长还围在篝火旁默默无语。也许,他们心中涌动的,会跟我一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贫穷并不可怕,贫穷只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劣;自然并不可怕,人类可以改造自然;可怕的是人们意志懦弱,可怕的是人们的知识贫穷!

誓言仿佛回响在山谷,月色如水一般流泻在村落和山野。我几天来被村里贫穷的景况抑郁着的心情,仿佛被蝗虫撕咬过一般一片荒凉。此刻,似乎开始长起了希望的新绿来。

村支书和村长说:“脱贫也需要知识,村里还有五分之一的人没有脱盲。该如何尽早使他们脱盲,村里有一个计划方案……”我听了他们的方案,给予了肯定。我没有理由不肯定,我的心早巳激动起来,就像这越燃越旺的火苗。是啊!只要希望在,什么都会有的——

新绿会有的,

花朵会有的,

果实也会有的……


希望小学

整个村子里,最好的建筑莫过于希望小学。村长说:“这是村里的希望,是村里未来的象征。”村长带我去看希望小学的老师,给我讲老师的故事。老师的故事,我听来就像在听一个人的传奇。

老师姓刘,名叫志成,是本村人,也是村里的第一个高小毕业生,60来岁年纪的样子,背微驼,不太多话,但健谈。那一年村里办学,公办老师调不来,只好在村里选;选来选去,刘志成是第一个高小毕业生,自然就请他当老师了。他当的自然是民办老师,但他教的学生都很争气,数不清在乡里考过多少个第一。村里所有的孩子,他都教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几个班级的几十个孩子,就在一个棚子里教。哪个孩子是几年级的,孩子们之间搞不清楚,只有他清楚。他教了小的教大的,教会了大的再教小的,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复式教学方法,这方法只适用于村里小学,不适合推广,因此他成不了名。后来,所有民办教师转了公办,他也转了,并把他调去一个条件较好的学校。他调去两个月,便又回来了,原因是调来的老师不愿来,孩子们便没人教,他只好回来。不管是民办教师还是公办教师,他的待遇是一个样;尽管工资级别一提再提,他拿到手里的钱不属于自己;学生没钱交学费书费,他便自己垫着;他曾经给已做父亲的学生垫过学费,接着又给做父亲的儿子垫学费。说垫其实只是个说法,村里人谁也没有还过,有的人实在不好意思,就去刘老师家帮着做几天田土里的事。我问刘老师:“您快退休了吧!”刘老师点点头说:“已办退休了,但孩子们没人教,我还是坚持着,等新老师来。”

过了一会儿,刘老师又说:“现在条件好了,听说新老师快来了。”刘老师还说,以前的学校只是棚子一样的茅屋;现在的希望工程真好,各界捐款十几万元,村民集资几万元,修起了这座希望小学,真是造福后代子孙的事;有了这所学校,孩子们就有了希望,村子也才有未来可言啊!

我问刘老师:“学龄孩子是否都来了?”刘老师说:“都来了,一个都不少。要不然,我也吃不香,睡不安稳呢。”

我站在操场上,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便充满了希望。这时,刘老师敲响了钟声,孩子们便从各条小道上,朝学校飞奔。望着孩子们的身影,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学童时代;作为一个偏僻农村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我深知孩子们的艰苦和不容易——

远村的孩子 上学没有新书包

破烂的衣服飘扬着

像旗帜飘扬在弯弯的山道上

标志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远村的孩子

上学没有口香糖和面包

几个兄弟般的红薯

帮他撑过一天的温饱

远村的孩子

上学没有新书包

双手拿着翻飞的书本

像小山鹰

在山梁上飞翔……

我们在离开山村的时候,我竟有种依依不舍的情感孳生,走到山坳口回首小村,只见绿树掩映的希望小学,五星红旗在迎风飘扬。我心底涌起一股激情,面对山村默许:远村,我遥远的故土,暂时的贫困没什么,党在希望就在,希望在未来就充满光明!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