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心灵的执著探寻——读刘克邦散文集《金秋的礼物》

2016-09-22 09:49:39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真实心灵的执著探寻

——读刘克邦散文集《金秋的礼物》

文丨水运宪

 

读完《金秋的礼物》这部书稿,我的脑海中一直浮现着那个乡村少年苍白而又执著的小小身影。那一年,他才六岁。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他和母亲步行回家,没有任何光亮的指引,他们穿过一段煤矿采挖区,翻过山梁,穿过油茶林,进入了那片坟地。

“坟地墓碑林立,杂草丛生,乱石堆砌,稀稀疏疏的几棵松树悲凄地立于林中,一阵风过,拨弄得野草败叶沙沙作响,偶然中不远处传来几声猫头鹰怪怪的叫声,阴森森,冷飕飕,令人寒气冲顶,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我的母亲》)

在那个漆黑一团的荒山“岭,六岁的他连粗气都不敢出一下,心惊胆战,恐惧极了。弱小的他为了跟上疾步行走的母亲,不得不暂时把内心的恐惧抛在一边,蹒跚着跟上母亲的步伐。但没有多久,他就摔倒在地上,膝头一阵剧痛,从地上爬不起来了,“妈妈,”他终于顾不得那么多了,大声呼喊起来,而黑暗中的母亲听到了他的喊声,却没有停下来呵护自己的儿子,而只是说了一句,“好孩子,勇敢点,自己爬起来吧。”

母亲继续快步向前。儿子没有办法,只得蹒跚着快步跟上母亲。不知还是看着越走越远的母亲使他更着急,还是母亲的声音激励了他,他内心的恐惧一下子消失殆尽,忽然就生出来一股力量,一咬牙从泥地上爬起来,跌跌撞撞地追了上去......

后来,小男孩也曾在心里怨恨母亲,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在荒山“岭的黑暗中摔倒,为什么一直十分疼爱他的母亲竟然全然不顾,而是一味前行。正如后来刘克邦先生写道:“这件事像一个谜团一直在我心里揣着,窝着,猜疑着......”(《我的母亲》)

随着时间的流逝,小男孩一天天长大,他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后来“不知怎的,每当我遇到困难挫折心情沮丧万念俱灰的时候,耶好孩子,勇敢点,自己爬起来!爷母亲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就在耳边响起,顿时我勇气迸生,力量陡增,信心百倍,什么困难挫折都被踩在脚下,抛到九霄云外。”(《我的母亲》)

毫无疑问,这是一段励志励勇而又催人泪下的文字。当我最初翻开刘克邦先生的散文集《金秋的礼物》时,首先就被这段文字深深吸引。或许是看多了无病呻吟的文字,见多了矫揉造作的故作姿态,如此平实的语言,当然很快便感染了我。照现在时髦的术语是“被雷住了”。说实话,我刚刚得知克邦先生创作了一部纯正的散文集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有些困惑,甚至有点怀疑。虽说是朋友,但他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一个优秀的公务员,而且是一个“财务官员”。虽说著述颇多,但都是财政经济理论文章。众所周知,那不是文学。现在,正是这段纯正的抒情文字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刘克邦。

我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才读完《金秋的礼物》中的 41篇散文。这些散文的语言优美、流畅,无一处不透射出中国传统散文的特点。说起散文,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庄子。想到他的汪洋恣肆、他的神来之笔、他所追求的那种天籁。其次是魏晋南北朝,再下来就是唐宋了。苏东坡的豁达气质与豪放文字,最令人沉迷,偏爱。韩愈的气派非一代宗师不能有,柳宗元的山水小品,其神韵在后代的无数仿作中再难遇见......五四以来的散文家多如牛毛,被奉为名家、大家的不知凡几,然而始终卓立于群峰之上的,惟鲁迅一人而已。

可以清晰地感觉出,刘克邦先生的散文就是从这些散文大家的经典作品中吸取了充足的养分。

克邦酷爱读书,嗜书如命,“不论夏热冬寒,也不论春忙秋闲,不分昼夜,不拘场所,以书为伴,读书不止,从书中吸取了知识,扩展了视“,悟出了真谛,增添了智慧......”(《“书中自有黄金屋”》)正是由于他这种锲而不舍的阅读和琢磨的追求,在不知不觉中,他的胸襟,他的气度,他的学识和修养,都受到了春风化雨般的熏陶和濡染。他虽公务繁忙,却忙里偷闲,偏喜真情实感、热血性灵文字。虽官职在身,却少官僚之气,更少作官样文章,其文思风骨,直追老庄神韵,苏子遗风。他于艰难岁月中的感恩,尤其令人感动。刚满十岁的时候,身为小学教师的母亲,因为丈夫受到政治迫害致使精神倍受刺激,加上积劳成疾,终于倒在了讲台上,再也没有醒来。

没有了母亲的照抚,父亲又在外劳动改造,音信全无。小小的他在那所偏僻的山区小学过上了“孤儿”般的生活。“饥饿袭来,经常感觉心发慌,头发晕,走路打撇脚,上课没精神。”(《歉疚》)他的反常反应,被一位细心的老师发现了,他姓吴,名希伯,方正脸,黑皮肤,身材略显瘦小,但两眼炯炯有神,性格开朗,乐观得很。一次,他悄悄地对他说,“你今天到我家吃晚饭好吗?”当时他却没有做声。他虽然年纪尚小,但在那个几乎人人自危的时代,早已经是饱受了人世的冷漠与艰辛,想不到在吴老师的家中,他听到了师母热情的招呼:“快坐!快坐!好遭孽的冒娘崽!”那一次,他吃到了红烧肉和清炖鸡。从此以后,吴老师隔三差五就把他叫到他家里去打“牙祭”。

正是因为有这种感恩的情感源头,便有了后来他通过湘乡网站《爱心之窗》栏目对贫困学生毛妙兰的捐助。当他收到毛妙兰写给他的感谢信时,他心潮澎湃,“此时此刻,我更深刻地感悟和体会到,人生一世,贫富有别,祸福难测,但是有一些东西,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把握的,那就是情与爱,仁与义,品质与道德,志气与精神,应该说,这些东西比任何金钱、物质的东西更宝贵更有价值,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和境界。”(《一封震撼心灵的来信》)从《金秋的礼物》里所有的文字中流淌的都是善良、爱意,还有真诚与豁达。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那个最关心他的吴希伯老师被打倒了,他竟然在别人的安排和授意下,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地揭露和批斗吴老师的一桩桩“罪行”。自那次批斗后,不久吴老师就携家带口迁回老家去了。刘克邦也试图寻找过他,但徒劳无功,始终未能与他相见。“快四十年了,这件事一直无法从我心中抹去,始终像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我灵魂的深处......”(《歉疚》)

刘克邦先生的散文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篇篇都是阐释生命的意义和理想、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的崇高文字。有感怀亲友的文章,比如《我的母亲》、《抱歉》、《疤痕》、《我好怕她再叫我“先生”》等等;也有记事的文章,比如《芙蓉路上的邂逅》、《难忘的一次经历》、《寻访英雄足迹散记》、《下乡记》、《“故事会”带给我的烦恼》诸种。甚至包括写史、品书,甚至是游历的诸多篇章,都能够从精神层面上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气象。

人生品味,生命观照,自然体悟,友情交流等等,都能从刘克邦的文字中深刻地折射出来。一位公务员的人格魅力和一位散文作家的人性光辉,已经交融在一起,跃然纸上。


作者: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原副主席,文创一级,茅盾文学奖评委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