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锻造的《金秋的礼物》

2016-09-22 09:42:11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用真情锻造的《金秋的礼物》

——浅谈刘克邦散文集《金秋的礼物》

文丨曾祥彪

 

近日,拜读了刘克邦先生的散文集《金秋的礼物》(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感慨颇多,受益匪浅。

在这部洋洋二十万言的作品里,收入了他潜心创作的四十一篇大作。透视每一篇作品,都是真情的宣泄,率真的表述,都是介入当下的本真的写照,融入了“在场、思想、诗意、发现”等新潮的散文观。

刘克邦先生的人生之旅充溢着许多艰难和困惑,甚至是血与泪的交汇。因其父被打成“右派”,其母英年早逝,家徒四壁,无依无靠,导致正值年少的他十一岁失学;在贫瘠的乡村,他看过牛、挑过粪、插过田、扮过禾,还打过铁、捡过渣、修过堤、搞过搬运......汗水和泪水、苦和累伴随着他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成功。

克邦先生在失学中求学,在苦涩中立志,在成功中进击, 不断告诫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品位,“低调”做人、做官,不断地划动文学之舟,在文学的海洋里劈波斩浪。

也许,磨难和挫折,痛苦和迷惘,凝练了他率真的性格,成就了他默默耕耘的本真的思想品行。

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写亲情、友情;无论是写人生遭际和升迁;无论是写乡下生活还是城市生活的感受;无论是写对湖湘文化和历史的感悟等等,无一不嵌入“真情”二字。真情贯穿于所有的作品。真情像一根红线,把生活中的感受,如同珍珠般地串起来,形成熠熠闪烁的光环。

可不是么,他的开篇《金秋的礼物》便是最好的佐证。那一年金秋的一天,在北京上大学的儿子,回家了。半年不见,儿子长高了,甚是高兴,儿子的妈妈更是喜出望外,左瞧瞧右看看,问长问短,忙前忙后,只想把世界上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都给儿子。“悯子为何不丈夫”啊!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天上午,儿子硬要父母陪他去与同学就餐,父亲因公务繁忙,脱不了身。经儿子再三恳求,去了。一到餐厅,父母亲感到了一种特有的氛围:“叔叔请坐!”“阿姨请坐!”之后,儿子从同学手中接过一束鲜花,走到父母身边,深深地鞠了一躬,深情地说:“祝愿爸爸妈妈夫妻恩爱,白头偕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继而是经久不息的掌声。此时,父母不知何故,后来才弄清,儿子今年十九岁了,是克邦俩口子结婚二十周年纪念日......泪水湿润了他们的双眼,许久许久说不出话来。这难道不是真情的凸现么?!

再看看那篇《谈话》的散记吧。那一天,他接到一个通知,省委组织部的一位副部长找他谈话。他预感到了什么,从心理状态的描写,到到达省委大:的感受,等候谈话的心态,接受谈话的现场感。听到要提拔的既高兴、又冷静的思辨,以及李部长要他表态的那一刹那,他好半天才说了一句:“请组织看我的实际行动吧!”在这一句简单的话里,表露的是真心、是实感、是本能,是重若千钧的责任和义务,是语言艺术高度浓缩的精华。

在《下乡记》里,我看到了“受命”、“上路”、“安营”、“交心”、“送水”、“办电”、“开闸”、“拓荒”的全景式叙事。克邦先生用真情记录了他下乡的那段风风雨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改变贫困山乡面貌的刻骨铭心的生活片断,艺术地再现了他心系农民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胸怀。读来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言语直白而率真,颇具艺术感染力。

诚然,他在《纵谈湖湘文化》的篇章里,归纳总结了湖湘文化的优势;述谈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列举了历代的湖南名人;提出了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指出了叹为观止的文物古迹;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到绮丽秀美的风光,以及颇具潜力的文化资源、文学、教育、影视、科技等等,得出了湖南文化“牛”劲冲天的结论。凡此种种,都是克邦先生用真情、真实编织的散文风景图画。

我真心地希望克邦先生在多彩的世界里,在“情散而神不散”,在“根性真实,介入当下,表现述真”的散文天地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耐人寻味、如嚼橄榄的宏篇大作来。


作者:湖南省作协创联部原主任,文创一级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