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秘密——读《金秋的礼物》有感

2016-09-22 09:30:21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幸福的秘密

——读《金秋的礼物》有感

文丨易介南

 

克邦给过我三次惊喜。

第一次是省直机关的干部大会上,隆重的表彰对象中,有一个熟人刘克邦。挂着又宽又长的绶带,不自在地扭动身体,一脸的故作严肃。平时见面嘻嘻哈哈,陡然见他作为高台教化的模范立在舞台上,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当然惊中有喜,自己的一个朋友,忍不住骄傲地告诉周围的人。

第二次是朋友相聚的饭局中,不经意地听说他儿子高分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平时似乎也很少看见克邦在家教上用过多少心思,怎么竟然冒出一个高材生儿子来了。说实话,官员们平时忙忙碌碌,似乎家教都无暇顾及,不争气的子女常常让生在高台上的官员们英雄气短。克邦官位不低,在这方面居然也是个成功者,“修身齐家”都在优秀者行列,令人敬佩。最大的惊喜当然是他把自己的散文集《金秋的礼物》送给我的时候。一个搞财政出身的,每天与数字打交道,居然写出一本文学散文。这种写作完全超出了功利的目的,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满足。套用时髦的语言,我开玩笑地说:“克邦,你太幸福了。”接过书我也隐隐有些担心。我见过一些官员,把平时秘书代劳的报告、讲话,出成富丽堂皇的文集到处送人,附庸风雅。我怕克邦也不能免俗,身居要职,吹喇叭抬轿子的人多。克邦美滋滋地说:“一年中,我是强迫自己每周写一篇。”我知道克邦是个认真的人,这本书肯定是花了心血的。克邦花心血做的事,一定不简单。我要认真拜读。

集子里四十多篇散文,都是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中检索出来的。所写的和事,都是打动过作者的,因此我读起来也时时被感动。对书的文学性开始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但读进去以后,许多篇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一篇《金秋的礼物》就感动于他们父子情深。我读后才明白,克邦优秀的儿子,除了优秀的DNA外,更多的来自克邦夫妇对儿子的爱:一种自然的爱,符合人伦的爱。在《我的母亲》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十岁时跟着当小学老师的母亲走漆黑山路的经历。作者用文字语言营造的山里深秋之夜的气氛,既是作者童年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让读者过目不忘。《六娭毑》、《芙蓉路上的邂逅》对下层普通老百姓性格的描写;《我好怕她叫我“先生”》、《九月飘香》等篇目中诗一般的文学语言,让我忍不住感慨,如果克邦走的是文学之路,也许湖南会少了一位财政官员,而多了一位知名作家。

我读完这本《金秋的礼物》,主要还不在于它有多高的文学价值,而是激发了我一份好奇:一个受过许多磨难的农村少年,依靠自己的奋斗努力,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家庭和睦幸福,儿子学业有成,孝顺父母。这是每一个中年男人都羡慕的。克邦获得人生成功和个人幸福的秘密是什么?

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灵的许多秘密会从眼睛里流露出来。写作是心灵打开的另一扇窗户。一个人的学识水平、人品高下、生活情趣、个性特征,都会不自觉地从文字中流露出来,想掩饰也只会欲盖弥彰。读《金秋的礼物》,我们会发现克邦成功的诀窍,幸福的秘密。

首先,他在《“吃苦”与“吃亏”的感悟》中直接告诉了我们他人生成功的诀窍。“耶一不怕吃苦,二不怕吃亏爷,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修炼;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胸怀。做到了就会受到锻炼,得到提升,达到一种高尚、美好的精神境界;做到了就会被人信赖,受人称道,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铺设一条阳光大道。”

除此之外,下面三点是我从《金秋的礼物》字里行间读出来的。一是常有歉疚之心。书中有一篇就叫《歉疚》。一个中年男人对自己十岁时的一次错误,还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歉疚,对一位老师的歉疚。“文化革命”中,大人唆使这个小男孩上台揭发批斗这个对他有恩的老师。其实受伤害最严重的是这个小男孩,这是一次人性的戕害。但人性的力量始终都支撑着这个小男孩,使他人到中年还时时感到那次戕害的伤痛。因此,他到现在还对那位老师满怀歉疚。歉疚是反省的结果,“日参省乎己”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我们平常人也应该时时反省自己,像克邦一样,他对妻子,对儿子常存歉疚,甚至面对一位他资助的贫困学生的感人来信,他都十分惶恐、歉疚,认为自己付出的太少,得到的感激太多。为官久了,听到的恭维话太多,正确的时候太多,满足的时候太多,歉疚的时候就会太少。缺少歉疚之心,幸福的感受就越迟钝。这大约是有权有钱的人不觉得幸福的原因。克邦常有歉疚之心,所以他对幸福特别敏感。

二是常存宽恕之心。《罚款风波》写了一位违法罚款的警察,通篇气正词严,最后听到那警察受了处分,又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惋惜”。《“故事会”带给我的烦恼》写的是电视台的一档节目无意中泄露了他的电话号码,给他造成很大的麻烦。可一旦人家道歉,他就“不敢得理不饶人”,原谅了对方。为妻子调动工作,也有过送礼的经历,对那位不受礼不办事的王科长,除了谴责之外,也有“哀其不幸”的同情。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常存宽恕之心,那会使我们的心灵保持温润,提高我们对幸福的感受力。

第三是保持平常心。平常人就会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修炼到喜怒不形于色,是可敬的,但也是可怕的。其实圣人也是有喜怒哀乐的,只是强调“发而皆中节”。克邦坦诚、率性、不掩饰:《生死之间》的内心犹豫,《难忘的一次经历》面对惨烈交通事故的内心紧张,提拔时领导《谈话》时的喜悦,都溢于言表。喜怒哀乐,“应物而不累于物”,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处世岂不快乐幸福。

大千世界,一片树《都有其价值,何况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其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每一个人写一本书是绰绰有余的,用不着用废话去装填,写出来对别人会有启迪。克邦的人生阅历很丰富,他至少可以写两本书,我收到了他《金秋的礼物》,我还想得到他更贵重的“礼物”。

(2008年 3月 29日于麓山之下)


作者:易介南,湖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教授,研究馆员。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