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表征

2016-09-21 15:45:57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个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表征

文丨陈善君

 

美国著名现当代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如果依照这个系统来梳理、考察刘克邦先生的散文创作,不难发现他的散文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和他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显得特别真诚和自然,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的散文当真就是“写”出来的,而绝对不是“作”出来的,他的散文如同随影赋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般从纸张上生长出来的一样。然而生活毕竟不能等同于文学,这中间要依靠创作者进行加工和转化,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打上创作者鲜明的个性烙印,最终产生出价值不等的文学文本。

综观克邦先生的散文创作,实质上,他就是把他的日常生活,进行审美化处理,是用他的“文字”系统处理他的“数字”系统(唐隽《数字和文字演绎出的精彩人生》)。具体则表现在他对他的日常生活进行诗性的体察、领悟与表达上,所以他的散文作品能够很好地表征他的日常生活的诗性。

 

一、生活世界不乏诗情

任何作家和个人都离不开时代和社会的哺育。生活世界既是作家寄身生存之所,也是作品精神灵魂之源。迄今刘克邦先生已经结集出版了《金秋的礼物》《清晨的感动》《自然抵达》《心有彼岸》4本散文集。他的散文基本上写的是他的人生经历和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情和事,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总之丝毫没有脱离他的生活世界。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他的《一篇日记的“蝴蝶效应”》《考试》《谈话》等一些散文篇目,很容易就会弄清楚他的人生历程。克邦先生他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按照现在通行的划分,应该属于“50”后。这一代人尽管多次遭遇政治风波(《与母亲夜行山路》),经历物质极端匮乏之苦(《吴老师》),不断受到社会转型冲击,然而这一代人获得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是有成效的(《由“踮起脚尖”所想到的……》),社会给予他们的机会相对较多也公平些,他们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生活并不孱弱(《大树、熔炉、方舟》)。这个世界为克邦先生从事散文创作提供了天然的资源和原始的基础。加上克邦先生虽然年幼丧母,遭遇不幸,但社会的同情,亲友的扶助,老师的关爱,百姓的照顾,使他深切体会到“世界充满爱”(夏义生访谈《记忆·情感·思想·审美》)。特别是他后来通过考学当上国家公务员,事业上遇到贵人(《老处长》),婚姻上找到贤妻(《飘香的鱼汤》),家庭事业双丰收,理想信念布曙光,一路走来,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首好诗,本来就是一篇美文(谭谈《让人生更美丽》)。如此“诗化的人生”,构筑了克邦先生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一世界”,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源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审美,他对诗性的体察、领悟、表达无不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二、创作主体满怀诗兴

我们知道,其实顺利的人生道路有时并不利于文学创作。不平则鸣,愤怒出诗人,古已有训。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高尔基业已说过。现在的年轻人也有句口头禅说:“所以平凡,因为幸福。”那刘克邦先生为何乐此不疲于散文创作呢?这读读他的作品,应该就会懂的。我认为,这首先在于他有颗感恩的心。克邦先生敦厚至诚,率性秉直,资深评论家龚政文曾用“性情其人,真诚其文”为其书代跋,可见于他而言,如果不把对生活的感恩、对时代的感恩形诸文字倾吐出来,他的内心就仿佛得不到安宁,就好像做了一件错事还没有得到原谅。湖南日报记者何淼玲访谈克邦先生时,也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克邦先生自己也认为:“一切源于生活的馈赠。”可见,感恩的心为他提供了创作驱动力。其次,他有一颗文学的心。父母亲幼时对他的熏陶,自身的禀赋和努力,还有凭一文改变一生命运的机缘,工作中他对文字的了解和体悟,这一切使他对文学始终情有所钟,积累日深,往往一发而不可收拾。文学的心为他提供了创作的可能和条件(龙佳访谈《“我手写我心”》)。最重要的是,他还有一颗良善的心。毛泽东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是:“刘克邦以最质朴率真的笔墨,还原日常生活的丰厚质地,发掘平凡生活中的温暖诗意,讴歌寻常人物心灵中的真善美……”社会的公平正义、生活的期盼渴望、人性的美好温暖,常常促发他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使他情不能已,起笔为文,承担起一个知识者的责任,甚至是一个“官员”的责任。他在接受访谈时曾多次谈到这个问题,明确表示:“‘为文’和‘为官’其实是相得益彰的,两者并没有多大冲突,而且像文学这种高雅、有品位的兴趣爱好,不仅无害于你的本职工作,甚至对你做好人、做好事大有益处。我通过写作,宣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心中时刻装着百姓群众,书写他们的伟大与纯真。”可见,良善的心赋予了他创作的使命感、荣誉感,赋予了他创作的向度、力度和高度。工作之余,生活之间,克邦先生想写、能写、会写,所以佳作迭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字里行间充满诗意

在“诗化”的人生世界中,克邦先生通过对周围日常生活诗性的体察、领悟和表达,创作出一篇篇精美的散文,这些散文字里行间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著名作家王跃文说:“人活着的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这也是散文创作的最高境界。克邦先生为人为文皆如此。他的散文多在庸常与平实的生活中发现美,文字里充满真诚温暖的正能量。世间浮华喧嚣,而克邦先生的质朴清新给我们别样的审美感受。”确实如此。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刘克邦散文的内蕴很美。刘克邦的散文是他诗化人生的表征,也是他的人生诗化的升华。他的作品满含着通透的对美好的向往和对真诚的呼唤,这使得他的一篇篇散文充满着浓郁的人性光辉和清新的童话般的色彩,读来使人感到特别熨帖和舒服。其次,他的散文对情感节制得很好。他一般不在文中直接表明观点,常常只是叙而不论,有时需要点题,或者情非得已,非作出价值判断不可,他的态度也往往是出人意料地宽容和大度。他往往是在我们想到要指责的时候却自责,想到要批评的时候在反思,想到非怒不可遏不可的时候却选择了沉默。比如在《罚款风波》一文中对那位交警的处置,那完全是他咎由自取,可是克邦先生却表达了十分的遗憾和愧疚。克邦先生完全没有一般作者的拯救意识和救赎情怀,甚至连一点精英意识和自命清高的影子都找不到,读他的散文,就像是在听一位受到委屈的朋友向你倾诉,需要得到你的安慰似的,而这对激发读者的主体地位和情感意识来说是照顾得非常到位的。比如《我好怕她再叫我“先生”》《大洋彼岸见闻点滴》等等篇目特别明显。再次,他的散文结构和语言很美。他的散文的结构都是无意为之,任凭语言尽情流淌和情感悄悄流露,看起来就好像没有结构一样,实质上如果只要不是那样叙述,反而会显得非常别扭。比如《金秋的礼物》以时间为序,中间能穿插则穿插一点妻儿的事情和想法,不能穿插则接着往下叙述,非常自然,也很合理。他的语言也是如此,真诚和朴实得没有任何装饰,就连作者的夫人也说:“你的文字太真实了,没有一点加工,很多细节都没有装饰,都是原生态的反应。”没有任何一点的夸张与造作,或许这正是文学语言追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体现。谭仲池先生认为:“克邦的散文写得朴实、明朗、深邃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炽热的亲情、乡情、友情。他写的这些与他有着直接联系和接触的真实人和事所表达出的真情、挚意和感怀联想,就可以看出他是用心、用情写的,因此篇篇散文都透着他对社会、人生、自然、世俗乃至他乡异域的人事和历史、文化风情、现实波澜、影像的敏锐感悟、深沉思考和灵魂关照。”讲得很对也很有诗意,克邦先生的散文情感真挚、文字简练,叙述舒缓,带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含蓄蕴藉,诗意盎然。

 

四、审美宗旨符合诗教

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克邦先生的散文同样可以使人向上、向善、向前。著名作家唐浩明先生在读过刘克邦的散文后,由衷感叹:“克邦借助文学升华自我,我们借助克邦的文章滋养心灵。我喜欢与克邦这样的人做朋友,也喜欢读克邦写的这种散文。”说得不错,多读克邦先生的散文,极有利于修身养性、砥砺志气、完美人生。刘克邦的散文没有政治说教,没有巧言厉色,没有高声大气。有的只是他以自己的言行作出表率(紫云英访谈《怀揣温馨》),引领大家见贤思齐,不断走向前去。他在孩子面前如此(《家长座谈会》),在同事面前如此(《下乡记》),在遭受冤屈的时候如此(《遭受冤屈的故事》),在生死之间同样如此(《生死之间》),在读者面前当然也不会例外。有的只是他以自己的目光察言观行,“真情咏叹”,树立心灵标尺,目送大家走向佳境。不管是“馄饨店里的感动”、“芙蓉路上的邂逅”,还是“一段友情的波折”、“罚款风波”,甚或有关“羽毛球拍子”、“送礼”等诸多故事,克邦先生都是娓娓道来,不温不火,微言大义,让人在和风细雨中经受灵魂的洗礼,很好地起到去恶扬善的作用。有的只是他以自己放低的身段,“品味人生”,托举大家开拓眼界,壮大胸怀,攀登人生的高峰。对亲人和友情的赞美,对英雄和功绩的顶礼,对同行和事业的推崇,对弱势群体和小人物的欣赏……姿态低了下去,人物和世界顿时高大起来。克邦先生的谦逊和谨慎,给了这个世界和他的读者以无限的能量和温暖,能够激发出许多蝴蝶效应,在他矮下去的地方,飓风或许就在那里孕育生发。大音希声,大雪无痕,刘克邦先生的散文对人的心灵的净化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作用就是这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着。《礼记·经解》云“温柔敦厚,诗教也”,或许指的就是克邦先生此类文章的审美功用和价值。

克邦先生的散文创作,在他自己日常生活的世界里,汲取水分、阳光和养料,在他“诗化”的人生道路上,放出自己的审美眼光,在庸常与平实中,寻找诗性、发现诗性、表达诗性、激发诗性。一方面他通过写作来升华自己的生活质地和精神境界,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掘进,实现个体人生的“诗化”,另一方面,他也通过这氤氲着自己“诗化”人生、聚合着自己人生“诗化”的,充满诗意的文本,把自己的世界敞开,与人分享,把温暖和能量播撒开去,让人性和美好的东西开遍大地。

综上所述,通过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系统原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克邦先生的文学生活和日常生活积极良性的互动,全面和深入地探讨了他的散文文本的诗意成因和审美表征和价值,这比单纯分析他的文本要富有成效得多。特别要指出的是,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刘克邦先生的散文创作及其所取得的成绩,一是源于他的生活世界的诗性,以及他对这种诗性主动和自觉的追求和打捞,二是源于他的诗性表达,以及他的表达诗性,而这样的创作和表达方式在散文界是比较独特和少见的,也是难以复制的。此外,还有诸如他的写作姿态和叙述温度,他把日常生活和美学原则有机结合起来……都值得散文界、理论界作进一步的借鉴和探讨。当然,克邦散文存在的题材领域有待拓展,表达方式和结构安排有待更为丰富和多元的问题,也要引起重视,以便日后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作者:陈善君,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