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与质朴情感的自然流露——读刘克邦《自然抵达》

2016-09-21 10:17:17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湖湘文化与质朴情感的自然流露

——读刘克邦散文集《自然抵达》

文丨曾 娟 袁志成

 

“我挚爱广袤厚重的湘土,更挚爱湘土上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苍黎,几十年来魂牵梦绕依恋着庄敬着施仁布德的炎舜根脉、忧国忧民的屈贾情志、舍生取义的谭氏血性、指点江山的伟人胸襟、坦荡高洁的乡民风骨……在美丽、神奇的故乡山水间跋涉求索,与文明灿烂的湖湘文化中洗练升华!”这是湘籍作家刘克邦在获得了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之后的获奖感言。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地风气,这就是作家刘克邦的写照。他根植于湖湘水土中,汲取其中精华,经过岁月的打磨,终而结出累累硕果。

读刘克邦的散文集《自然抵达》,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清新质朴的气息,有如雨后初晴的草地还带着浓郁的泥土的芬芳,有如挂在青藤上刚结出来的带露水的圆润饱满的苦瓜。

说是苦瓜,这比喻一点也不假。早年被命运巨轮碾压过的岁月里的艰辛酸楚注入到他的生命里,却变得沉淀、厚重,仍不失率直、不失真诚,反而愈加温润无暇、饱满真挚。正如余光中先生的诗中说的:“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一只苦瓜,不再是涩苦,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莹,完美的圆腻啊酣然而饱。”这用来形容刘克邦真是再恰当不过。

当下的诸多散文集都充斥着以审丑和故作晦涩为时髦的因素,作为对“真、善、美”进行正面宣扬的本色质朴的散文,是给当下社会的一剂正能量。作家在对于生活的种种体验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从中升华、提炼出了如《与母亲夜行山路》《一篇日记的“蝴蝶效应”》《古城荷莲》《德夯小溪》等的天然文章,每一篇都浸润着作家热烈积极的心态,散发出一股明朗通透如阳光般的味道。

读刘克邦的作品,就有如从湘江水中取一勺饮,饮下湖湘文化的热烈灿烂。

 

平凡的人性美

从热心质朴的六娭毑到诚挚的路边擦鞋的大姐,散文中寥寥几笔描绘出的人物都生动地诠释了湖湘子民的热心正直。当然,他笔下最为丰满的形象莫过于陪伴在他身边的亲人了。文中的妻子,永远如冬日暖阳般和煦温柔,她的勤劳善良、她的细心关怀、她的宽厚仁爱、还有她那一碗融化了浓浓爱意的飘香的鱼汤,都在读者面前呈现得淋漓尽致。文中的母亲,永远如长明的灯塔一般照着作家前行的道路,母亲的无私奉献、母亲的坚毅刚强、母亲的宽大胸怀,母亲看似无情却存大爱的形象一直都是作家心里最初也是最纯净的一束光。文中的父亲,总是性格耿直、坚强不屈、淡然豁达的。文中的儿子,懂事又孝顺。

作者曾说过,自己的创作灵感其实都来源于自己对于父母、对于身边人的感情,在生活的冲洗中变得愈加浓烈,渐渐地,就有了一种提笔书写付诸纸头的冲动,一段段、一篇篇记录点滴抒发情感的文字就这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应运而生出来了。生活其实就像一张网,在这张网里,我们与他人紧密相连,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碰撞出最珍贵的点点滴滴。作者对于触动着自己心灵的人们的真挚念想,就像一汪清泉,催发着笔下的文字的生成。

作者写人,从来不多加赘述。像是几笔画成的素描画,简单生动,但是又血肉丰满,仿佛撤去了从文字到现实的隔阂,让人读来亲切又自然,仿佛就是身边发生的鲜活的人和事。

 

灵动的自然美

作家用饱蘸了真挚情感的笔描绘了湖湘的山水风光。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表现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双脚已然踏上了这片湘土,双眼则浸润在那自然的美景之中。“那睡莲很不起眼,但生命力极强,东一堆、西一堆地抱着一团,顽强地支撑着身躯浮出水面,吸吮着新鲜空气,享受阳光的照耀,开出几朵或红或紫令人喜也令人爱的小莲花来。那一泓清澈的池水,平静如镜,淡定从容,在擎托、呵护睡莲的同时,将头顶上的蓝天、白云、黑瓦、褐壁、绿树、红花的倒影尽揽怀中,吸引着过往的游客止步俯身探望,不愿离去。”(《古城莲荷》)这样,寥寥几句,却把睡莲写得灵动清新,煞是惹人喜爱,连同那一池清水,整个描写就像一幅意蕴极美的风景画一般,引人入胜。与灵动的睡莲图交相辉映的是大气的荷花图:“满池的水芙蓉,一株株张着蒲扇宽、水灵灵、绿莹莹的荷叶,密密匝匝,层层叠叠,把水面遮掩得严严实实、不见其真身;在荷叶的衬护下,一支支碗口大、活鲜鲜、红艳艳的荷花,分别借助于一根根粗的、细的、长的、短的荷梗的力量,高高地探出头来,或一枝独秀,或成双成对,或牵大扶小,或前呼后拥,气宇轩昂,笑容满面,忘情的、兴奋的向路人展示着自己的艳丽、瑰姿,似乎在自豪地、骄傲地告诉每一个到湘西观光旅游的客人,它们是世界上最美的、最棒的、最具魅力和生命力的荷花!”(《古城莲荷》)这样,作者把睡莲与荷花对照起来,相得益彰——一个灵动清新,一个鲜活大气;一个安然静好,一个热烈忘情;一个是小家碧玉,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体现了生命的沉静从容,内敛含蓄,一个彰显了生活的多姿多彩、热烈骄傲。这两幅画面共同组成了这一幅空灵蕴藉的古城莲荷图。且作者把睡莲以及荷花当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对待,赋予它以人的情感特征,或温柔,或热烈,仿佛可以在字里行间听到这些花儿的喃喃低语。

作者不仅可以把五光十色的自然风光尽收笔下,并且还从自然景观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而达到更高一层的思想境界。如作家笔下的德夯小溪:“伫立桥头,眼观溪底,现在正是枯水季节,溪里的水量不大,水流平缓,有些地方已见溪底,大的、小的鹅卵石历历在目,成块、成片的岩石裸露出来,停留在深水处、流动在浅滩上的溪水,虽然较前少了许多涌动奔腾、震天动地的气势,但依然动静自如,急缓有度,从容不迫,悠然自得,轻盈舒展,光彩亮丽,呈现出一种‘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气度和境界。溪水亦如此,人何勿能呢?”(《德夯小溪》)这当真是有浸润灵魂、澡洗人生的清澈、大度。这于停留在自然景色的美丽中,是又上了一个层次的,这是精神层次上的美景。

作者会在情景之中寄托自己心忧天下以及愿天下人民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比如作者面对矮寨天路上的悬索大桥,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它宛若一条横空出世、威风凛凛的锁链,牵着连绵起伏的群峰,栓住千沟万壑的峡谷,将一切自然的意识的妖魔鬼怪歪风邪气统统锁入地层深处,为黎民百姓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园;它又像一道五彩缤纷、永不消逝的彩虹,挡住风霜雨雪的侵袭,驱散天昏地暗的阴霾,将所有显形的隐性的洪水猛兽天灾人祸彻底消灭于萌生之中,让千家万户丰衣足食、平安快乐!”作者把自己的美好念想熔铸在自己的文字里,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怀着这般美好的希冀与积极乐观的心态的,这也为作者的文章增添了一束人文关怀的光芒。

自此,读者可以从作者的笔下读出淳朴的山里人家,沿溪而居;领略高耸的山峰,怪石嶙峋,树木葱茏;欣赏莲荷的玲珑可爱,古城的质朴清新;畅游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古风古韵的民居建筑。作者饱蘸真挚情感的笔下是一片充满灵韵的湖湘水土,让人觉得灵秀又充满了亲切之感。当真是——风景,就在眼前。

 

真切朴实的情感美

狄德罗曾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而在这本散文集中,不论是写人、写事、还是描景,作家笔下的形象无一不是饱含深情的。这是一种率真质朴的情感,十分简单但又如此深刻,他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渲染着读者,也引发了读者心中对于“真、善、美”的感应与追求。

这是一种真真切切的情感。人真、事真、态度真,不虚造,不掩饰,不玄想,这才有了感怀自然社会人伦的真切,这才有了心怀天下的宽厚。作品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体悟与思考——对于儿时生活的怀想、对于旧时亲友的挂念、对于身边人们的关怀、对于让命运出现转折的日记的感想,也有对于去医院看病难的无奈、对车祸现场的沉重思考。

这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情感。他的作品没有繁复的句式、华丽的辞藻、词句的堆砌,有的只是单纯的“我手写我心”,在这里,就是一片炽热的赤子之心,关怀着身边的人和事,怀着认真的情感对待任何事,再在思虑与回顾中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记下来——这厚厚一本的散文集里承载着作者大半人生里的风风雨雨,就像是一枚埋在地里的琥珀,温润浑成却又质朴地散发着泥土气息。

这是一种人文关怀。正如文学理论家泓峻所说:“一个真诚而有良知的作家,一方面要通过写作活动满足自己的精神探索与自我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使自己的表达与他人的存在具有相关性,并帮助他人更好地生存,文学事业因此对他们变得加倍沉重。”作家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的仁爱与关怀,不单单是对身边的亲人,就连对街边不认识的擦鞋大姐,以及生活在古镇里的乡土人家,都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切关怀。这绝不是能够单单表现在文字上的,如果作家在生活中不是时时刻刻怀有大爱,是不会有这样一颗纯粹的初心的。

这就是湖湘子民的纯真、热烈、质朴、豁达的情感特征,这里没有喧嚣、嘈杂和浮躁,就像作者写的一样,这是被时光涤净、在岁月里沉淀下来的恬静、安详、与淡定。

就像梁实秋说的:“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信条,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在作者的这本散文集中,一路看下来,一个心怀天下、责任心强、宽厚仁爱、憨直善良的作者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就像作者说的——“我热爱今天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但决不纠缠于已逝岁月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之中。我把过去的坎坷和磨难当做一次历练、一种资本,以良好的心境、宽阔的胸怀、乐观的态度、积极的行动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未来。”这不正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中传承下来的风雅精神么?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正是需要这种正能量,“真、善、美”应该永远是作家们所持有并大力宣扬的母题。


作者:曾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袁志成,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