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温润人生 感悟艺术真谛——刘克邦散文创作论

2016-09-21 09:39:55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触摸温润人生 感悟艺术真谛

——刘克邦散文创作论

文丨胡良桂

 

刘克邦的散文,情真意切,自然清新,质朴而不乏雅致,温润而不缺诗意。既有内在的心理独白,又有哲学的思辨张力;既有正面精神价值的弘扬,又有丑陋虚伪晦涩的抵抗。不论是他的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游记随笔、读书札记,还是他在《金秋的礼物》《清晨的感动》《自然抵达》《心有彼岸》等,都具有造意优美、形式灵活、反应迅速、短小精悍的特点,被称之为“表达了人类对美好与温暖的永恒追求”,并在这质朴率真的温情触摸中,抒写了壮丽人生的生存现实,人格魅力的高尚情操,璀璨美丽的自然风光。

 

一、生存现实的壮丽抒写

刘克邦散文对生存现实的抒写,是一种壮丽人生的生命体验,一种社会正能量的培植发扬;是人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是“还原日常生活的丰厚质地,发掘平凡生活中的温暖诗意,讴歌寻常人物心灵中的真善美”。

刘克邦散文充满了对苦难的抒写。苦难使人崇高。因为“人之生存的意义在于能从苦难与折磨的边缘幻化出光明,从苦难边缘的滞留与挣扎焕发宗教般的爱心,从苦难的涡心旋转捕捉攫获幽暗深邃里滑动的那束浮光。苦难与折磨是为了拯救,既为了拯救别人也为了拯救自己”。刘克邦散文的真切感悟、博大胸怀、深邃思想,就在《与母亲夜行山路》《遭受冤屈的故事》《吴老师》《生死之间》《漫漫风雪路》中,得到形象的勾勒与艺术的展现。“在我三岁的时候,祸从天降,父亲在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被莫名其妙地打成了‘右派’,一阵子狂风暴雨式的批斗之后,被开除遣送回了他遥远的农村老家。”而母亲“尽管工作十分辛苦”,心里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以致积劳成疾,最终倒在了讲台上没有醒来。这时,“被打成‘右派’的父亲远在他方,杳无音讯。我就像一只折翅的小鸟,无家可归,迷茫凄凉,在荒郊野岭中寻觅和挣扎。”经常饿得“心发慌、头发晕,走路打蹩脚,上课没精神。”最后只得被父亲接到湘乡农村。在那里,他放牛、插秧、除草、扮禾、翻地、挑粪、砍柴,“每天起早摸黑,连续工作”,甚至“在黑烟滚滚灰屑弥漫的铁匠铺里,俯首弯腰,忙上忙下……抡锤子时间长了,经常手掌撑不开也握不拢,吃饭拿筷子端饭碗都成了问题……”所有这一切都让他刻骨铭心。但这个志向高远的苦孩子,没有被坎坷、苦难与不幸击倒,而是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他发誓要走出父辈的阴霾,要走出生活的困境,要通过自我奋斗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高考成功之后,他也没有在鲜花与掌声中陶醉,而始终坚持“一不怕吃苦,二不怕吃亏”,像牛一样工作,像土地一样奉献。从而使他获得人生的成功,事业的辉煌,创作的丰收。

刘克邦散文充满了对崇高的讴歌。“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人类社会的崇高总是和高尚的、正义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它追求雄伟不凡、遒劲威武的境界,表现人在宇宙间所处地位的尊严;它以感性观照的方式,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和生活活动的完美形态与最高境界。刘克邦散文抒写的英雄形象,就是这种崇高品质、坚定行为的艺术再现。《寻访英雄足迹散记》中唐飞、李映辉、孙春成、周美玉、刘照社、范继雄等,《财经卫士之歌》中廖保忠、于晚成、周正南等,《平江行》中余杨凤、刘算纯、黄任莲等,他们或为了老百姓的生命而牺牲自己,或为了财经事业蓬勃发展而英勇战斗,或为了消灭敌人,力挽民族狂澜于既倒等,都犹如狂风暴雨、波涛连天的天涯海面上突现的航船。这航船,无所畏惧、奋力前进,与命运抗衡,与死神搏斗!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强有力的行为令人惊叹赞美、崇敬仰慕。《老处长》中林宝谦,《心中的丰碑》中沈浩,《“铁嫂子”》中张龙英等,则是铁汉柔情,英勇顽强,他们的一生强烈有力的行动、扎实工作的深刻印痕,使我们仿佛看到江面上百舸竞流的帆船,“昂然挺立在我们面前,作为我们竞赛的对象,就会把我们的心灵提到理想的高度”。《出差途中……》中“杨文娟”,《称我“先生”的姐姐》中周秉建,《六娭毑》中“六娭毑”等,仿佛是在诗情画意的宁静湖面上,托出亭亭玉立的芙蓉,是那样清新秀雅,娇妍喜人,她们以纯洁的思想,优美的情操,温暖明媚的生活情趣喜悦读者,以美的氛围陶冶净化读者的心灵。这一切,都是作者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英雄,他们以巨大的感染力量与无穷的美的享受,显示出了“惊人的威力”与“迷人的魅力”。

刘克邦散文充满了对劳动的赞美。社会转型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劳动”的观念在今天有新的内涵。既有农野耕种,渔猎劳作,家用缝补,这些农事或家计上的绝活,它不仅是普通人发家致富的劳动技能,也是保存和传承一代人生活伦理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手段;又有敲键理财,舞文弄墨,行政管理,这些现代意义上的劳动场景、劳动过程、劳动技能,它已成为都市阶层多数人生存的看家本领,也是现代科技给劳动者带来的令人羡慕的光环。刘克邦散文既有书写传统体力劳动力与美的优美篇章,又有脑力劳动注入清新鲜活空气的艺术佳构。前者如《芙蓉路上的邂逅》。作品把擦鞋女的劳动描绘得细致入微:“她擦鞋特认真,擦鞋用的鞋油比别人多,花的时间也比别人长,每次擦鞋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你的裤腿和袜子。鞋子擦完了,还要前前后后反复查看一遍,生怕留下了一点泥土一点污迹,或者是擦得不光亮。”通过对这种劳动技能和劳动场景细腻传神的描写,就赋予了劳动和劳动者以诗意的美感,也为读者认识和理解劳动背后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提供了一个视角。后者写人在脑力劳动中显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下乡记》写作者提拔后到桂阳县一个“荒落凄凉,光秃秃的山冈,矮矬矬的茅屋,衣衫褴褛的老人,瘦骨嶙峋的孩童”的浩塘乡挂职。作品把他与村组干部群众的交心、送水、办电、开闸、拓荒的场景与画面写得诗意盎然,可以说是思想工作与劳动美感相结合的精彩描写。而《“蔬菜”与“花树”》则以一杯酒、一餐饭的智慧,化解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结;《我与财政》把一年四季的春华秋实、殚精竭虑地工作描绘得美不胜收等,都是在礼赞劳动,歌颂劳动的价值。

 

二、人格魅力的真诚坦露

刘克邦散文的人格魅力,既以情为生命的本体张目,也倡导由启情而美情,并赋予生命丰沛的内涵、多彩的面貌和美丽的诗情,最终把情感的涵育导向了人格的美化。这种人格的魅力不仅把感性与诗意带入我们的生活,也把反思与批判带入我们的视野。

刘克邦散文表现了对亲人的挚爱。事实上,散文的首要特质就在于抒真情,写真性,读者能够从作品里真真切切地“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的人格、个性如何,直接决定着散文品质的优劣。所以说,对于散文作者来说,第一要紧的“要件”,就是作者首先应当具有一个美好、高尚的人格。在刘克邦散文里,我们不仅看到“因其思想系靠人世的断片”,也看到一个血性男儿重情重义的气节。在《听父亲讲的故事》《漫漫风雪路》中,父亲本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中学教师,却一夜之间被政治风暴刮到人间底层。20多年里,一顶“右派分子”的铁帽,压得全家都抬不起头,也给儿子带来漫长的精神磨难:“我与父亲的情感,爱憎交织,一言难尽……在湘乡农村,我吃不饱,穿不暖,念不了书,干与年龄极不称的苦力活,政治上低人一等,受人欺负,怨他、怪他、恨他误了我一生,在心理上、情感中与父亲格格不入,竖起一道高高的藩篱。”但是,在他的血液里、骨髓中,他又认为“父亲是天、是山”,“是一位值得我学习、敬仰的好父亲!”这种人格的精髓是以美涵容真善,以情提领知意,其本真、和谐、超越等特质,拓展了人与现实关系的情感、诗意、反思等张力纬度,为人性涵育与人化生存确立了重要的主体条件和理想目标。在《与母亲夜行山路》中母亲那句“好孩子,勇敢点!自己爬起来吧”的痴爱,让他一生受益;在《一对金戒指》《家长座谈会》中儿子的“心比天高”,“子承父性”,“血脉相牵”,让他感到“甜蜜蜜、美滋滋的”;在《妻子是棵常青藤》中对妻子的“感激之情……溢满全身,挥之不去”;在《情缘》中对“我们永远永远也无法偿还”的“情窦、情意、情约、情舍、情思”的歉疚,都深深地表现出了作者对亲人的那种爱恋与真情,人格的高尚与纯洁。

刘克邦散文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文如其人,率真坦诚,他是让道德与道德过程由情感化升华为大爱化,这既是人对自我的超越,又不仰仗神和上帝,而依存于自我对他人的涵育。只有这样,坎坷的经历才会赋予人生丰厚的馈赠,岁月的磨难也不怨天尤人,从而培育了坚强的意志和感恩的心,去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刘克邦散文正温润着这种赤子之心、大爱之情。在《芙蓉路上的邂逅》中我们看到,擦皮鞋女人“身材矮小瘦弱,好像是带病之身”,身边还带着一个“瘦骨嶙峋,头发蓬乱,脸上脏兮兮”的孩子。当他了解“她的经历和不幸”后,“从身上掏出仅有500元,递了过去”。她却“死活不肯接受”。作者写道:“从那时起,我有意无意地加大了清洁脚下那双皮鞋的频率,有空没空,三天两天,总要跑到她那里擦一次鞋,而且是不见她不擦。有时出差外地一个多星期,哪怕皮鞋灰尘再厚,自己都看不过意,也坚持不擦,一到家中,行李一放,就找她擦皮鞋去了”,还“带一些糖果食品玩具之类的东西给那孩子。”多么的细心,多大的爱心呀!“只有经历过人生的辛劳才知道人生的真价”。这正是一种博大、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在《生死之间》的救落水小孩,在《车祸现场》的出差路上组织施救遭遇车祸伤员,在《一封震撼心灵的来信》中捐助贫困学生毛妙兰,《大灾有大爱》中组织赈灾募捐等等,都能从他身上看到闪烁着善良、淳朴、忠厚和奉献的传统美德的思想光芒,让人感受到一种光明、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就是艺术美境与人生至境的妙契于一,缠绵悱恻而超旷空灵,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人的本真又超越本真的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

刘克邦散文蕴含着对丑恶的批判。现代文明既造就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繁荣,也孕育了种种欲望人、技术人、工具人等异化的人和单向度的人。人丧失了他的尊严。一些假、丑、恶的现象,一些个人主义的行为,一些以权谋私的事件,就会在我们生活中不断地滋生、蔓延,就会严重地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与道德水准。刘克邦的散文对这种阴暗面与不良现象,进行了严正的拷问和尖锐的批评。比如《罚款风波》对“利用工作之便,营私舞弊,索要钱财”的揭露,《难忘的一次经历》对挂警牌消防车的人员见死不救的谴责;《一次维权行动》对自己被无端扣电话费而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尊严与权益的行动,《门诊遭遇记》批评医院医生服务态度不好、看病“走后门”现象等等,都是用嘲讽与辛辣的笔调,去鞭挞和反思人性中的恶、人情事理的被扭曲、道德风尚的滑坡,并以此去温暖人们的心灵,呼唤人性的美好与回归。同样,在《吴老师》中作者也对自己的灵魂作了毫不留情的剖析。“文化大革命”中,“我”在别人的指使下,上台揭露和批斗曾经最关心“我”的老师的“罪行”。后来,我痛定思过去找老师道歉。但却一直未能见到人。“快四十年了,这件事一直无法从我的心中抹去,始终像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我灵魂的深处……”作者的深深自责,无疑是在表现他对假、丑、恶的强烈批判,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也表现出作者要以审美人格的诗性赋予有限生命以无限、现实生命以深沉、物质生命以超越,从而使个体生命涵纳人生和宇宙的全景,让丰沛、充盈、自由、淋漓的自我,给予深沉永久的意义。

 

三、广袤河山的游记品鉴

刘克邦的游记散文,独叙性灵,文笔清丽。或记游踪,或描地域;或剪山水,或摄习俗;或赏名胜古迹,或睹西域风光……都能点点如画,奇丽多姿,使人在饱览祖国的壮美河山中,绽放愉悦的心情,获得美的熏陶;在伸向异域的大千世界中,领略旖旎的风景,受到知识的启迪。

刘克邦游记散文的地域性,就是写出山水胜景,奇风异俗的个别性。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两处相同山水。同是山,各有其貌,各具神韵;同是水,或气势磅礴,浊浪滔滔,翻腾澎湃;或一碧万顷,浩浩荡荡,橫无际涯。作者就要善于从这些都城、乡村、山水的同一性中去辨别出它们的差异性,写出每一地域的个性,这样,众多的“美点”就可织成一匹祖国千姿百态的山水画卷,也可绣出大千世界的异域风貌。《魅力旧金山》就记述了作者旅游旧金山时所见的景象:“好一番旖旎的山海风光!一边是蔚蓝色的大海,碧波荡漾,鳞光闪烁,烟波浩渺,气势磅礴,水天一色,无边无涯。”“一边是黛褐色山峦,巍峨挺拔,苍劲葱笼,高低起伏,连绵不断,似静似动,亦雄亦秀。”而那“临街而立一排排、一片片精致、华美的小楼房,清一色的三层建筑,维多利亚风格,红瓦粉墙,拱形门窗,黑漆栏杆,在花团锦簇,绿色草合围中顺着地势,”“向山脚延伸”,“爬上山腰,形成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这里海美、山秀,精致典雅的楼房,鳞次栉比;这里“同性恋”者的相恋、同居,游行“匪夷所思”。它既表现了旧金山的繁华、美丽、清新,是一座“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也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发达的美国社会隐伏着异端、堕落的现象。而《别样风光华盛顿》首先展现的是“国家广场”“集秀丽与典雅于一身,融水木清华与雄伟壮观于一体”。既有“像一柄硕大无比、锋芒锐利的方尖宝剑”,“高耸入云的华盛顿纪念碑”,又有“古朴典雅,美观大方”,“庄严肃穆,威武雄壮”的“林肯纪念堂”。它们是光辉的典范,历史的见证。真是美妙绝伦,风光无限!是权威的象征,又是“皇城”的尊严。到了乾州古城,那“四面环山,吞流衔水,云遮雾绕,苍翠欲滴……雄伟壮观的城门,众横交错的衢巷,古香古色的民居,厚重深邃的庙宇,飞檐翘脊的亭阁……一股古朴、醇厚、浓烈的民族之风扑面而来。”寥寥几句,就把一座古城写得灵动鲜活。山野古城,是湘西乾州的特征;“民族之风”,是乾州的精当概括。而旧金山是“雅”,华盛顿是“肃”。同样是城,旧金山、华盛顿、乾州各不相同,各有特质,只有写出了这种差异性,才能显示地域的特点,给游记增添真实感和美感。

刘克邦游记散文的知识性,就是将与此景相关的知识融入其中,让人既欣赏了自然之美感,又获得了知识之广博。无论是涉古论今,将名胜古迹进行详细介绍,还是引诗用典,突出旅游风物的特征;无论是神话传说,给山川景物涂上迷人的色彩,还是数字介绍,用文字数码折射山川风物历史的印记和车辙,或浓或淡,或明或暗,给读者更多的艺术营养;或山河依旧,或万象更新,都能呈现出知识的智慧。《夏威夷的游子情怀》开始描绘夏威夷是“海洋明珠”、“火山之城”,接着就是知识介绍:夏威夷“位于太平洋中部,距美国大陆近4000公里,由8个大岛和124个小岛组成”,“公元4世纪左右,一批波利尼西亚人乘独木舟破浪而至,在此定居”,“起名‘夏威夷’,意为原始之家。最早发现夏威夷群岛是西班牙人胡安.盖塔诺。1778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船长登上夏威夷群岛,从而使夏威夷为世人所知。1795年,卡米哈米哈征服了其他部落,建立夏威夷王国。19世纪80年代,美国白人农场主控制了夏威夷”,“1898年,美国人通过玩弄政治伎俩和花招,吞并了夏威夷。1959年,正式成为美国第50个州。”这不单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游记,而是世界上自有夏威夷以来历史脉络的科学文献;不仅有如今“日入人数近百万人”的众多风景名胜,还把美国“侵占”、“掠夺”的“道貌岸然”跃然纸上。而《费城的钟声》既是“著名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诞生之地”,又有在自由“钟面上刻着《圣经》上的名言‘向世界所有的人们宣告自由’”。这是“费城的象征,更是美国自由精神的象征”,全文引经用典,意境开阔,充满了智慧的情感。到了《德夯小溪》那就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这条溪叫九龙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峡谷尽头的深山老林中,有妍姿艳质如花似玉的青龙姐妹九个”,“深居大山”,“耐不住寂寞,偷偷来到悬崖顶上”,“被眼前的峡谷壮景所吸引”,“一不小心,竟从悬崖边跌落下去,化为一帘白练,银光闪烁,飞泻直下,在谷底冲刷出来一口深潭”。这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既给作品增添了诗情画意,又给读者广博了见闻,增添了知识。

刘克邦游记散文的审美性,就是作家主观的思想情感和客观的风物融合而产生的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同是一座山,同是一条水,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不同,对待事物的具体态度—观念、感受、注意、侧重、选择、联想就不同;或憎,或爱;或忧,或喜,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就不同。有的重在风物本身的描摹,有的注意风物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有的发掘风物中的审美思辨与精神升华。“西域感怀”中有两篇游记《西海岸的“骆驼刺”》与《“天堂”与“地狱”》,都是写美国都市美景,作者表现的审美情趣却迴然不同。前者洛杉矶是“红的红得奔放,绿的绿得清秀,艳的艳得浓烈,素的素得淡雅,分不清哪是闹市,哪是郊野,哪是庭院,哪是花园,其秀丽,其神韵,叹为观止,美不胜收。”美艳、繁华、文明,是作者面对洛杉矶的审美感受。后者一边是“巍峨挺拔的摩天大楼”,一边是古香古色的“古典建筑”;一边垂青宗教信仰,一边醉心金钱财富;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 错落、富裕、赤贫,是刘克邦对华尔街的审美感受。前者是深沉、绵密、旷达、洒脱;后者是闲适、行乐、奔放、迷茫。表现了一种美不胜收与多元并存的不同美感。而五光十色的自然风光的情感体验,更是一种审美思辨的张力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德夯小溪》那“伫立桥头,眼观溪底……枯水季节,溪里的水量不大,水流平缓,有些地方已见溪底,大的、小的鹅卵石历历在目,成块、成片的岩层裸露出来,停留在深水处,流动在浅滩上的溪水虽然较前少了许多涌动奔腾、震天动地的气势,但依然动静自如,急缓有度,从容不迫,悠然自得,轻盈舒展,光彩亮丽,呈现出一种‘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气度和境界。溪水如此,人何勿能呢?”这是一种思辨的境界,由溪水想到人生,是一种有灵魂的浸润,澡洗人生的清澈、大气。于自然景色的美丽之中,升华出一种精神境界的美景。不同的景致给予作家审美感受是不同的,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游记散文,并以其绚丽的色彩丰富着游记散文的审美特质。

 

四、质朴艺术的文体特征

刘克邦散文简洁明快,质朴清新,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不像诗歌那样歌奏出动人的韵调节律;它记录零琐见闻,写下点滴感思;构思不拘一格,行文信笔而书。一切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凝练、那么淡雅。“因为朴素就是美”。

刘克邦散文描景咏物,绘声绘色。散文的描写,既是“主观的”,又是“机智的”。从主观出发,融合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其篇幅短小,必须余情无限、韵味无穷。不论作者在写景,还是在状物,都要将自己的情绪、趣味“投身到上面去”,从而把事物写真、写活,写出滋味和情韵。在《车祸现场》中,作者开始写林、写村、写山水美景,既是写湘西的山清水秀,又是衬托作者的愉悦心情;接着写乌云、写大雨、写“猝不及防”,写“淋个通透”,是暗示车祸的发生,批评挂警牌车上的人见死不救……所有这一切的描写,都在渲染着作者的个性和感情色彩,从而把事物写得形神兼备,气氛逼人。到了《圣地亚哥的航母》中,作者的描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天空,寥朗明媚,一尘不染;丘陵,连绵起伏,绿色葱葱;公路,星罗棋布,车流如织;房屋,错落有致,别具风格”,“这里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处处绿树环抱,鲜花盛开,青草遍地,松鼠跳跃,鸟鸣虫吟”,“这一切的一切,是那么清明澈亮、秀美绮丽,让人看一眼,心都要醉了!”这完全是一幅优美沉醉的画面。壮丽山河,绘声绘色;风景如画,幽雅和谐;心旷神怡,妙趣横生;鲜活灵动,意味隽永。简直把景与人写得出神入化,美不胜收,真是一句之景,一字之情,往往境界全出,情韵斐然。

刘克邦散文哲思隽永,灵动致远。优美的散文、精粹的游记、哲理的小品,都应用“沉着的心思”,在“平凡事物中找出无数的暗示”,把许许多多“直接和间接的知识”,加工成独特的思想灵光,升华为美的真谛,产生出新的滋味,从而赋予作品哲理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在《“天堂”与“地狱”》中,作者以辩证的笔触写道:“在这个世界,有些东西,对与错,是与非,一时间难以说清;有些事情,美与丑,善与恶,变化转换在一念之间;有些地方,阳光与黑暗,‘天堂’与‘地狱’,仅有一指之隔……暴力、恐怖和凶杀,是社会的浊流,人类的公敌,理所当然要受到强烈谴责与严厉制裁,但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实施强权政治,推行霸道主义,欺侮和打压弱小,制造仇恨和矛盾,就没有一点责任?”这里作者通过描绘纽约的“魅力和神奇”、“新鲜和刺激”之后,运用联想与诗意的笔触来营造一种哲理的意境,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深沉思索和真切感悟,也给读者带来了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而《写材料的苦与乐》则通过作者从写材料中得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在营造一种意境,升华为一种美感中,分析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社会变革的潜在动力,揭示出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本质。

刘克邦散文的语言简练、畅达、朴素、优美,既自然亲切,又耐人品读。好的散文语言,都应娓娓而谈,清亮活泼;自然朴实,不假雕饰。在词语的选用、安排上,在句式的配置、变化上,都应恰如其分,浑然无迹,达到删一句则不可,增一字亦嫌赘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使散文如啜香茗,余香满口;如饮陈酿,回味无穷。读《风景,就在你的眼前》就有这种美轮美奂的感觉。德夯的山:“山峰耸立,壁立千仞,怪石嶙峋,树木葱茏”;德夯的洼:“杨柳依依,稻禾青青,木楼连连,小径悠悠,炊烟袅袅,锣鼓声声”;德夯的溪:“蜿蜒曲折,清澈见底,汩汩流淌,微波荡漾”;德夯的楼:“一间搭一间,一户挨一户,一片连一片的木板房、青瓦、板壁、飞檐、挑梁、花窗、雕栏,精巧别致,温馨素净”。在这四段景物描写里,都以并列排比句子加以表现,选用的形容词汇也绚丽华美,节奏抑扬。既有曲折尽意之精微,又有优美多姿之韵味。简洁有力而又自然流畅。即使描写域外美丽风光,也字字珠玑,独具匠心。《魅力旧金山》中的旧金山“宛如一幅天公巧绘精美绝伦的水彩画”,《万里长空览北美》的美国山川地貌几乎都是“难得一见的天下奇景”等等,都是作者采用相似的复句,咏物的笔调,排列组合在一起,营造一种绮丽、壮观、美妙的抒情画面,使人无不为那人间“天堂”的奇迹而陶醉、而感慨!

 

五、审美风格的个性色彩

刘克邦的散文,既有月白风清的素雅,又有荒荒油云莾苍;既有碧海掣鲸的雄奇,又有春笋萌土的秀丽。它能激起我们崇高、愉悦、惊奇、舒畅的不同感受。这种现象就是散文风格的表现。它既是散文家的创作见解在作品的思想、题材、构思、技巧、语言等方面显示出来的独特的个性和艺术特色,又是散文家内在的思想感情透过文字的表达而构成的一种属于自己的特殊的格调。

刘克邦散文风格的质朴性。质朴单纯,自然真切,既是不经意而为之,又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自由灵动,率真坦荡,既是艺术感觉和虔诚精神,淋漓尽致的抒发,又是对真的渴望,对善的憧憬,对美的追求。它是用心灵来表现自己对真切的情感,表达一种惬意的人生感悟,使人能够体察一份坦诚的情怀,感悟一段真的人生,领略到一片美的风景,从而去陶冶性格,提升趣味。这就是散文家的精神个性,是散文家发出的与众不同的“自己的声音”,也是散文家的“自我”和“真”的体验。《罗盘的主人》以一个罗盘为线索,先写两个小伙伴友情的缘由,后面逐次展开罗盘和歌纸的交换、丢失罗盘的争斗、伙伴水中冒死相救却挽不回友情的心理微妙,找到罗盘却找不到伙伴的感情失落、“文革”中罗盘被造反派抢走,一直到最后再次失而复得,想交还伙伴时伙伴却已逝去。这是“一个极其普通、平凡的山里孩子”, 却“如那高山,从容挺拔;似这溪水,清澈见底。”质朴而敏感,善良而温馨。《飘香的鱼汤》中妻子亲手做的一碗普普通通的鱼汤,却让作者深切体会到:“我的生活,因为有了她,就像眼前这碗热气腾腾的鱼汤,可口味美,极富营养价值,补身、补脑、补心,还补精神!”既把妻子的关心、体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又在流淌朴素清丽、沁人心脾的生活细流中,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人性的芬芳。在《遭受冤屈的故事》《放飞希望》这些散文里,没有磅礴峥嵘的气象,没有恢宏浩繁的叙事,没有五彩绚烂的铺陈,那生活的艰辛、社会的纷繁、自然的博大等,都在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就像“清水出芙蓉”般的素雅、纯净,清泉似的透明、简洁与亮丽中表现了出来。正如德莱塞说的:“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刘克邦的散文风格,就在质朴中现深情,常态中现奇崛;细微中现粗犷,平凡中现伟大。从而给人一种质朴清新的感觉,一种热烈恳挚的魅力;一种平淡冲和的境界,一种深邃隽永的思想。因此,他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他就是用这种朴素的文字传达着自己对人生的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刘克邦散文风格的时代性。鲁迅说:“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既要传达出时代脉搏的跳动,又反映出时代生活的风貌;既跟当时思想领域发展情况有密切联系,又跟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唇齿相依。“驶入雅安村,县道、乡道、村道、柏油路、水泥路,一条接一条,一段接一段,四通八达,连绵起伏,平坦整洁,清新亮爽,一直蜿蜒到村村户户、家家门口。”《再进雅安村》以奇警的语调,展现了新农村的现代发展。那“一排排鳞次栉比高耸入云具有现代气息的商业楼、居民楼、写字楼”“绚丽多彩、富丽堂皇”。“坚韧虬曲的枳木、婀娜柔情的杜鹃、刚烈艳丽的月季……肆意地吐放出一朵朵或大或小或素或艳热烈奔放耀眼夺目红的、黄的、白的花儿来,令人驻足观奇,目不暇接,心旷神贻,如痴如醉。”《芙蓉路上的邂逅》以娓娓动听的叙述,描绘出现代都市的繁华似锦。不论写农村的日新月异,还是描都市的花团锦簇,都是热情奔泻,直率坦白,充分显露着时代的进步与中囯的美丽。特别是《矮寨天路》那“宛若一条横空出世、威风凛凛的锁链,牵着连绵起伏的群峰,拴住千沟万壑的峡谷,将一切自然的意识的妖魔鬼怪歪风邪气统统锁入地层深处,为黎民百姓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园;它又像一道五彩缤纷、永不消逝的彩虹,挡住风霜雨雪的侵袭,驱散天昏地暗的阴霾……”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让天堑变通途。既显露了科技的力量,也展示了人文的关怀。作者接着写道:它“将所有显形的隐性的洪水猛兽天灾人祸彻底消灭于萌生之中,让千家万户丰衣足食、平安快乐”。这里表现出的仁爱与关怀,不单单是身边的亲人、古镇里的乡土人家,更有一种心忧天下、憨直善良的大爱。这同样是时代赋予他内在的特质,一颗纯粹的初心。也是时代精神给散文家个性气质烙下深深的印痕。

刘克邦散文风格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性来源于生活的多样性。散文作品是现实生活在散文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生活是绚丽多姿的,“即使一滴露珠,映照在太阳光里,也呈现无限多样的色彩。”如同“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性情面目,人人各具。不论是《金色的礼物》,还是《清晨的感动》;不论是《自然抵达》,还是《心有彼岸》等都具有质朴、浑厚、素醇的散文特质,体现了我们民族“豪华落尽见真淳”的风格。具体而言,在西域感怀、心灵标杆系列,更多的是铺张扬厉、淋漓尽致、气度恢宏的风格;在怀揣温馨、真情咏叹系列,则是泼墨如雨、铺彩擒文、反复渲染的风格。而在《古城莲荷》中,作者观察细致,饶有情趣,把睡莲与荷花的区别,描绘得惟妙惟肖,个性鲜明。那睡莲“很不起眼,但生命力极强,东一堆、西一堆地抱着一团,顽强地支撑着身躯浮出水面,吸吮着新鲜空气,享受阳光的照耀,开出几朵或红或紫令人喜也令人爱的小莲花来。”而荷花则是“一株株张着蒲扇宽、水灵灵、绿盈盈的荷叶,密密匝匝,层层叠叠,把个水面遮掩得严严实实……一支支碗口大、活鲜鲜、红艳艳的荷花,借助于一根根粗的、细的、长的、短的荷梗的力量,高高地探出头来,或一支独秀,或成双作对,或牵小扶大,或前呼后拥,气宇轩昂,笑容满面,忘情地、兴奋地向路人展示着自己的艳丽、瑰姿……”作者把睡莲与荷花对照起来写:前者灵动清新、安然静好、小家碧玉,体现生命的沉静从容,内敛含蓄;后者鲜活大气、热烈忘情、大家闺秀,彰显生活的多姿多彩,热烈骄傲。在这里,睡莲与荷花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赋予它们以人不同的情感特征或温柔、或热烈,煞是惹人喜爱,连同那一池清水,整个描写就像一幅意蕴极美而又各具特色的风景画,引人入胜。从而形成了作品风格的多样性。


作者:胡良桂,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