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丨刘少奇:艰苦朴素不是丑事

2016-09-19 09:24:41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刘少奇:艰苦朴素不是丑事

文丨刘绪义

 

刘少奇,湖南宁乡人。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祖辈世代都是农民,曾祖父、祖父、父母、兄长,都是勤劳节俭、老实厚道的农民,刘少奇从小受到这种农民之家的勤俭、朴实之风的陶冶,以后又在漫长革命生涯中受到锻炼,虽然参加革命后,刘少奇长期从事工人运动领导工作。可他却依然是一介农民本色,身居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依然保持着这种本色,堪称艰苦朴素的典范。

两千多年来,大多数人是以贫贱为人生苦境,以富贵为人生目的,这样一种人生观一开始就被刘少奇所摒弃。

1922年9月,安源工人大罢工时,刘少奇作为工人运动的领袖,每月却只领到15元薪水,有时穷得连买烟的钱都没有,他就把烟屁股捡拢来,剥开卷起再抽。当时,他有一件蓝布长衫就算是上等“礼服”,外出时穿上,回来马上换上平日穿的老农式大青布便服,扣子还是布的。冬天穿得更寒碜:一件长褂拖地的老式旧大衣,袖子很宽,像唱戏的旧“龙袍”。戴的是一顶灰黄色的礼帽,旁边还有一个洞。冬天有一条黑围巾,平时舍不得用。皮鞋也很破旧,后跟底磨去了半边。穿的一双土布袜子,袜底没有了,光有袜筒。

刘少奇养成的穿戴朴素简单的习惯一生不改。在王光美捐赠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文物中,有一部分是刘少奇生前穿过的衣服。这些衣服大部分都已经磨破了袖口和领子,或者洗得褪去了原来的颜色。

革命胜利后,刘少奇的穿着有所改善,可是艰苦朴素的传统在他身上却一直保留着。他有一条咖啡底夹有素花的毛围巾,自从进城以后,年年冬天都用它,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他常戴的一顶草帽,用了多年,变成了黄色,还长了许多褐色的斑点,边上的线也断了。1958年秋天下乡时,工作人员想给他换新的,却被他拒绝了。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刘少奇身居高位,对自己、对孩子要求都十分严格,但他把这种艰苦朴素的传统传给了子女,在吃穿用上注意节省,从不浪费。

平常在家,刘少奇最爱穿布衣布鞋。他的衣服、袜子穿破了,都要王光美给补一补。一件衬衣常常穿到无法再补了才肯换新的。有的手帕磨出了洞也不让工作人员扔掉。洗脸毛巾中间破了,他就让人从中间剪断,把边上的两头接起来再用。

据刘少奇身边工作人员吴振英、石国瑞的回忆,刘少奇生前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在家常穿一件深黑色或深灰色外衣。他有一套礼服,穿了一二十年,接见外宾或出席重要会议时穿一下,回来就脱下叠起来,还风趣地说:“这是工作服嘛,工作完了,就脱下来嘛”。一件大衣,也穿了10多年。工作人员考虑他是国家重要领导人,见他的衣服太旧丁,准备给他添置一件新的,但他坚决不同意。有件衬衣刘少奇穿了好几年,袖口和领子都磨破了,同志们建议他买件新的,他却说:“换上个领子,补一下袖口,还可以穿嘛,丢掉可惜了!”同志们只好听从他的意见。

刘少奇常说,人在生活方面要知足,现在生活比大革命和战争年代不知好了多少倍。

1963年4月,刘少奇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即将出访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柬埔寨四国。外交部礼宾司通知,请“刘少奇和王光美同志做出国服装”。秘书报告他后,刘少奇说:“有穿的就不要再做了,出国不一定非得穿新衣服。”工作人员将此话转告礼宾司后,司长俞沛文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到刘少奇家,要求看看刘少奇的衣服是否能行。当他们打开衣柜把刘少奇和王光美的衣服一件件认真检查了一遍后,感慨地说:“这些衣服都不行,作为国家主席和主席夫人出国访问要按照外交部的规定办。另外,这四国的气候也不一样,有热带,也有亚热带,现有的这些衣服不适合那里的季节,而且都是穿过多年的旧衣服。并强调“王光美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夫人出访更应注意服饰”。俞沛文说明情况后,刘少奇虽然勉强同意做些薄衣服,但还是有自己的看法,说:“我们有我们的国情嘛,不要完全同人家比,简朴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是丑事。”

艰苦朴素不是丑事,一句话道出了一位领袖人物的高风亮节,也向世人传达了一种正确的人生观。

(原载《中国纪检监察报》)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