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边上丨2010年卷(一)

2016-09-13 10:55:54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文坛边上·2010年卷

作者丨吴昕孺

 

1月27日 阴雨 星期三

《安徽文学》1~2期合刊发表了我的小说《宝贝》。这篇小说源自于我听到的一个小故事,在我的老家乡下,一对夫妇生了两个孩子,姐姐和弟弟,由于父母溺爱弟弟,姐姐对弟弟产生了仇怨,六岁的她抱着还是婴儿的弟弟偷偷出门,要把他卖掉……这个小故事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夫妇俩为什么会溺爱弟弟?因为弟弟是男孩,养男孩一是传宗接代,二是“养子防老”。

这就让我想起刚看完的一本书——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写的《金融的逻辑》。如果我说一句话来评价这本书,大家会吓一跳:“它可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我看来,这是2009年中国出版的最有价值的图书之一,它的价值就在于启蒙。有人会说,我们国家这么发展了,还需要启蒙吗?

当然需要。经济虽然发展了,可文化仍然是落后的,是陈腐的。如果文化不能尽快去除积弊,浴火重生,中国的经济也随时可能开倒车。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是中国当代的第一次启蒙,但由于文化,尤其是政治理念的滞后,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仍然是计划式的市场经济,使得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渐渐演变成了权贵资本主义。因此,我们必须有第二次启蒙,通过求得金融证券业的发展,彻底改造以传统孝道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和以家庭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欲知详情,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金融的逻辑》。

 

1月18日 阴 星期一

台湾小伙子廖信忠第三次来长沙,是应《晨报周刊》之邀,参加他的新著《我们台湾这些年》的读者见面会与签售活动。多年前,他第一次来长沙,匆匆游了博物馆和岳麓山,在《我们台湾这些年》中略有记叙,着墨不多。第二次不知其详。昨天是第三次,他的身份由第一次的行者变成作家。

昨天下午在省图书馆的演讲,我因故没能去听;晚上赶到五一路阅读花园资讯咖啡馆参加信忠的读者见面和签售会。我老记不准时间,七点到哪里,给复生发信息。复生说,官方时间是七点半,可能还要稍微推迟。我不急,因为阅读花园多的是书,我坐在那里翻看着梁文道的《常识》和北岛、李陀编的《七十年代》。将近八点,复生带着信忠一行鱼贯而入,《晨报周刊》总编辑龚晓跃先生和出版集团资深专家苏建科先生亦来捧场。

信忠不胖也不瘦,不高也不矮,儒雅知性,彬彬君子。他站在那里,典型一个中国小伙;开口说话,便让人明白,哦,来自台湾。

复生要我作一个发言,谈谈与台湾诗人们的交往。于是,我简单谈到了《秋水》《创世纪》《葡萄园》,谈到了洛夫、涂静怡、文晓村,谈到了2004年的环岛游,等等。我也谈到了信忠的书,认为他以个人视角,真实记录了“台湾那些年”的历史;而且他的文字很酷。最后,我祝愿他在未来的创作中,能写出在思想与文化层面挖掘更深的作品。

长沙夜晚喧嚣的街头,与信忠握手告别。想起六年前我也是在一个这样的夜晚抵达台北,作家石子高举写着我名字的木牌,在机场接我。就是在这样的相见与分离中,两岸一步步靠紧,靠紧……

 

1月25日 阴 星期一

上周四上午11点半,坐“和谐号”动车前往南昌,三个小时后抵达。晚上,江西教育期刊社《教师博览》杂志主编薛农基来七星商务酒店看我,不久,《文学与人生》编辑部主任魏小英也来了。农基兄是老朋友,我几次到南昌他都陪着我,第一次游滕王阁和去八大山人纪念馆都是他带我去的。小英是第一次见面,她热情、能干,办着一本人气颇旺的文学杂志,体味着职业的陶醉和经营的艰辛。农基请我和小英到迪欧咖啡馆吃饭、喝茶,至十点。

周五上午9点,在酒店商务会议室召开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评委会议。与上次在长沙的评委会相比,有一半是老面孔,比如上海的姚建庭、香港的余非、黑龙江的申冬梅、河南的牛尔为、四川的邱易东等。

晚上,江西很有实力的青年作家、《创作评弹》编辑陈然来访,让人高兴的是,小英一起来了。陈然带我们到御膳房用餐,美美地吃了一顿。我们聊得很尽兴,很投缘,十点多才回来。得到陈然赠送的短篇小说集《幸福的轮子》,是“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4年卷中的一本。

 

1月26日 阴 星期二

笑笑放假从武汉回,帮我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教育》编辑部带了一本去年的第四期杂志。这期杂志上转载了我去年发在《天涯》第一期上的《日常物事的诗意》,并配发了席星荃先生写的评论《用童心和玄思酿造诗意——评吴昕孺的<日常物事的诗意>》。席先生是住在湖北襄樊的散文家,他的评论写得很认真,不仅解读而且提升了我的作品,谢谢他。

《诗刊》社徐丽松女士寄来大函,告知拙作十五行诗《送彭燕郊老师》收入由诗刊社、《诗探索》编选的《2009年度诗选》,算是对老师的一个小小告慰吧。

读完好友王国华的大著《你不知道的历史细节》。国华是有心之人,有心人才注重细节;国华是聪慧之人,聪慧者才关切历史;国华性情之人,性情中人才会告诉你不知道的东西,与你分享阅读与思考的秘密。再加上国华的才气,文字那么活泼,他的文章要不喜欢都难。

 

2月3日 雨 星期三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将进入作品征集阶段。日前,清华大学哲学教授肖鹰在媒体发表抨击文章,建议茅盾文学奖停奖整顿10年,给时间中国作家磨砺自己的思想之剑,以期待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问世。肖鹰同志对文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让茅盾奖停奖整顿显然不是上策。

其一,时下的文学问题除了文学本身的问题(主要关乎作家的水平以及努力程度),还有更多的因素,比如时代的商业特征、读者的价值取向、编辑的选稿趣味等等。文学不济,作家固然是第一责任人,但棍子全打在作家身上也是不公平的。任何选拔,本来都是以偏概全的事情,天知道,说不定有惊世骇俗的作品压根儿就不能问世呢!

其二,停奖整顿就能提高文学水平?直怕是天方夜谭。有茅盾奖的时候,大家不去磨砺自己的思想之剑;没这个奖了,还会纷纷磨砺那把剑吗?文学这玩意不像经济,喊一喊就搞上来了,或者奖金高,动力大,好作品就多。文学是个体创作,不是集体行动。可中国作协往往把这种个体行为圈成集体作业,产生好作品的难度就大了;然后,作协之外的大量写作者他们不管不顾,这些人的作品只能碰运气,靠中彩中签,产生好作品的难度就更大了。

其实,有没有茅盾奖对中国当代文学意义不大。有,不多;没有,不少。但有了之后再停下,实行这类休克式疗法,徒留笑柄,从哪个方面考虑都是有害无益。没有思想之剑,我们还有商业之饼嘛;没有世界级作家,我们还有民族作家嘛;没有第一流作品,我们可以制造畅销书嘛。人家玩人家的,我们玩我们的。茅奖不就是一个游戏吗?当然,这个游戏也可以玩得认真一点,如果要我提建议,我会说,参照诺奖,每年只评一本书如何?让中国当代的大作家们都来竞争,他在作品上下功夫也好,在评委上下功夫也好,反正只有一本,只要他功夫下到位了,无论是十年磨一剑,还是请评委吃十次饭,都成,我们都认。

叫停,多不好玩啊!

 

2月9日 雨 星期二

第108期的《晨报周刊》煞是好看。翻开就是一个故事:1月31日,在长沙打工的男孩肖放捡到一个包,他联系上了失主。可是跟失主见面时,埋伏在附近的十几名警察突然同时出现,控制了肖放和他的父亲。通过对比监控录像,确定肖放不是小偷。警察对肖放父子俩道歉,失主鞠躬致谢。这个小故事比一篇小说还要戏剧性。我不想说“趣味”这个词,生活中胜过小说的真实场景让人深感——这个失去信任的社会真他妈的无趣。

卷首语是龚晓跃先生的《真的,我们只是不想让他们骂没文化》。晓跃的文笔一向既灵巧,又泼辣,十足南方才子风范。该文中,他提到与某位“德高望重的首长”茶叙,首长突然说,关于中国是否在经济上也大国崛起这一议题,他跟韩寒的观点差不多。晓跃于是“万分景仰首长”,为韩寒多了一位高官厚禄的粉丝而击掌。晓跃先生的心情我能理解,但他这一“景仰”窃以为过于匆忙。首长与韩寒同调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没说内心话,因为要和在他看来十分前卫的晓跃先生茶叙,故有此说,以赢得年轻俊彦、报刊精英的“景仰”;另一种是他说了真心话,但只在与晓跃茶叙的私下场合说说,党报上不见他的这种表态,工作报告中不见,三讲学习的汇报上也不见。无论哪种可能,都不宜“景仰”,而只能代之以如今早已泛滥的“理解”。否则,我们对首长的要求就太低了。不知晓跃兄以为然否?

第23页有篇文章,说红得发烫的电影《阿凡达》导演卡梅隆说,哈利路亚山原型是中国黄山。马上就有一位湖南张家界的土记者邓道理说卡梅隆“张冠黄戴”,哈利路亚山应该在张家界!有趣的是,张家界管委会迅速成立“阿凡达主题游综合事务办公室”,邓道理当上了阿办主任。五天后,张家界的核心景点之一乾坤柱易名为“哈利路亚山”,还发动20名美女导游联名给卡梅隆写信,欢迎他到张家界来拍续集。这篇文章透露出几个信息,一,卡梅隆没来过张家界,甚至他有可能没听说过张家界,那他拍出来的电影怎么会以张家界为原型呢?二,邓道理竟说卡梅隆“信口雌黄”“张冠黄戴”,如此没有修养、胡拼乱凑的张家界土记者、大名人,讲的是哪门子强盗“道理”?三,人家卡梅隆还没发话,纠正“错误”,这边阿办就成立了,导游就写信了。我看,阿办就是一皮条客,导游写信算什么行为呢?大家去想吧。邓道理这帮人(含导游),把美轮美奂的张家界给逼良为娼,他们才是张家界的天敌。

当翻到第53页,看到号称“9岁开始博览群书,20岁时达到顶峰,往前往后各推300年,共600年都没人能超过我”的身高1米46、上海某超市收银员罗玉凤,征“毕业于清华或北大,经济学硕士,身高在1米76至1米83之间,无婚育史的帅气男生”时,你会由衷地发出感叹:这年头疯子真多,多到不疯的人都会发疯。我不知道,那前后各推300年是如何算出来的?是不是往前推到第300年时突然冒出一个高人让玉凤小姐自愧不如了?那这个人会是谁?往后推比较容易,都是虚的,为什么不索性推后3000年呢?还有,对象要在1米76至1米83之间,如此精确的数据是否存有优生学原理?我看了罗玉凤的照片,没敢看第二眼,我身高差得远,不做梦了。读完这样的奇闻,有时轻轻吁出一口气,看来真不需要去写劳什子小说了,也难怪小说会失去那么多读者,你挖空心思也敌不过罗玉凤的绣口半吐。

终于到了“年度烂书榜”。我欣赏《晨报周刊》这一点。发布好书榜容易,因为讲几句好话容易,出“烂书榜”就真的需要良知和勇气。本年度烂书榜为《中国不高兴》(宋晓军等),《中国站起来》(摩罗),《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美,约翰•奈斯比特),《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袁腾飞),《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余秋雨),《奋斗乌托邦——奋斗2.0》(石康),《易经的奥秘》(曾仕强),《郎咸平说》(郎咸平)。还有,年度烂翻译:宋瑞芬、姜志辉。向王晓渔、潘采夫、涂志刚、袁复生、孟泽等评委致敬。

 

2月11日 阴 星期四

晚上去看电影《孔子》,比预想的要好。韩寒同学给了7分,我觉得可以给8分以上。首先,拍《孔子》、演孔子挑战性极大。以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孔子,电影拍出来也注定会有各种仁智之见。我个人认为,这部《孔子》远胜过于丹女士对《论语》的快餐式解读,其优点如下:

一,演员好。周润发演孔子,周迅演南子,可以说是不二人选。

二,选材好。从孔子在中都宰任上取得治绩开始,他在极短时间内连升数级,从一介仅有贵族血统的平民直至代国相,创造了政界火箭升空的神话。但物极必反,接下来便是“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流亡生涯,又创造出了文化名人颠沛流离、遭遇困厄的惊天动地的纪录。孔子流亡列国的意义不亚于摩西率以色列人出埃及,以色列人长达40年的旷野漂流完成了一个民族的救赎——他们找到了耶和华这个神,从而把自己义无反顾地交给了神;而孔子14年的周游列国完成了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救赎——他的思想最终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思想,将一个文明古国打造成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礼仪之邦。

三,角度好。没有对孔子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拔高,周润发高超的演技把孔子还原成一个人,一个儒学的创始者,而不是一个鼓吹“学而优则仕”的“大成至圣先师”。

四,对话好。我这里说的对话特指孔子与南子唱对手戏的那一段,两个智商超高者机锋相接,灵犀迸发,看得让人实在过瘾。即便智慧深厚如孔子,也未曾想到,他在那个年代的“知己之言”竟然出自一个名声不好而又美丽绝伦的女子之口。这对说出名句“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的孔子,实在是一个反讽。

电影的缺点也有几个:

一,周润发对孔子这一角色的把握相当有深度,遗憾的是,他说话时感觉有些像背诵《论语》的古译今,多处较为生硬。

二,窃以为,这部电影最大败笔是虚构的那一段老子与孔子的对话。老子与孔子本无直接师承关系,这一对话似有将儒学纳入道家范畴之嫌,过于武断。

三,孔子周游列国这一过程在电影中稍显概念化,缺乏应有的亮点,比如像匡人把孔子当作阳虎围捕这样著名的掌故是完全可以用进来的。

四,配角的戏仍感不够,主要是孔子弟子们的特点表现得比较单薄,像颜回,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电影中也想着力表现他,但因剧本和演员的原因,效果一般。像曾参,孔子学说的直系传人,电影中看不到。

电影中孔子最后的那句话讲得好:“理解我的,因为这本书;误解我的,也因为这本书。”它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常人能体会孔子的痛苦,但无法体会孔子在痛苦中所抵达的境界。伟大注定是孤独的。孔子死后,儒学分为八派,颜回是七十二弟子中最有希望传承孔子衣钵的,却不幸早逝,孔子因此哀恸万分。真正的“孔子思想”几乎因此失传。亚圣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子思是孔鲤的儿子,孔子因周游列国、教育众多弟子,对儿子的教育抓得很少,于是孔鲤只好将子思交给孔子的弟子曾参做学生。曾参是曾点的儿子,父子俩都是孔门弟子,但曾参因年幼,进入师门时间很晚,天资较为鲁钝,曾子思想的精华是孝,它大大浓缩和删减了孔子,这使得孔子思想出现了一个断裂带。到西汉,在董仲舒糟糕至极的建议下,再度演变成作为国学的独尊一家的儒术。孔子本是开放性的、伟大的思想家,治诗治史治易,倡导六艺。到曾子、孟子,降低成一门成熟的、自成体系的儒学。到西汉,再降而成为统治阶级的超级工具——儒术。

残酷无情的历史真相是,两千五百年以来,几乎每一个朝代和年代都在误解而不是理解孔子。可以说,儒家的发展过程就是孔子不断被误解、被曲解的过程,以致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光辉教育思想,直到现在,依然只是纸上谈兵。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