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丨刘长佑的“断舍离”

2016-09-04 14:50:55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刘长佑雕像)

 

刘长佑的“断舍离”

文丨刘绪义


 

1870年代,法国势力入侵越南,先后担任广西巡抚、云贵总督的刘长佑多次向中央上奏,禀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并提出如何合两粤之力帮助大清藩属国越南自强御侮之计,这些措施洞烛先机,而且时隔几年后都成为事实,然而,这些奏折多数被中枢机关“留中不报”。这正如赵烈文所说,一个政权失败往往有土崩和瓦解两种状态,晚清之所以没有土崩,而是“抽心一烂”的瓦解,实实是因为地方有一批知耻爱民,以道义相磨砺的士大夫官员。刘长佑便是典型的一例。

刘长佑亲身经历了创建楚军-湘军的滥觞到创建练军-湘军的终结这一全过程,为督抚数十年,功绩卓著,深为百姓爱戴,却常被官场非议,最后只得到他昔日同事刘坤一“名教有完人,勋业文章皆末事”的称许。

和其他湘军将领不同,刘长佑不谙官道,却又升迁最快,常居高位,屡受猜疑,却又很快起复。但在修身上称之为“完人”却不为过,真正做到了“断舍离”。

 

一断:断绝做官发财的欲念。

在湖南新宁县城,流传着一句话:“隔墙两制台,对岸两提台”,小小的县城一墙之隔有直隶总督刘长佑、两江总督刘坤一;隔岸而住有安徽巡抚江忠源、浙江提督刘光才。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刘长佑出生在这里,其父刘时华是个做生意的,平时稍微有点积累,就修桥梁、治道路,“建祠以祀节烈,设堂以收孤贫子女”,是个急公好义之人,又以孝敬长辈、爱抚子侄著称乡里。

1847 年,他在岳麓书院的同学同乡江忠源开始组织新宁团练,刘长佑中断学业,成为其副手,号为“楚军”,“挈其乡人子弟慷慨赴敌,始讲节制,义声日起,其时草昧缔构,实为湘军滥觞”。1853年江忠源战死后,刘长佑成为楚军的首领。

此后刘长佑领军30余年,平易近人,不自视清高,不贪图享乐,与将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时人称,楚军战斗力之强,在湘淮军之上。1860年刘长佑担任广西巡抚,后调任两广总督、直隶总督,一度被革职。1871年后历任广东巡抚、广西巡抚、云贵总督。

刘长佑看到“数年以来,仕途稍杂,流品渐淆,风气颓靡,日甚一日”,忧虑“顾名思义之人少,背公徇私之人多,假养勇派差为肥己之资,以讳盗纵役为安神之计,迨乎有事难资保障”,便断绝做官发财的欲念,“廉奉外无丝毫苟取”,“服惟朴素”,生活起居用具皆俭朴如平民。对家人也严格要求,严禁家人奢侈。1860 年,其妻、子弟率家人来广西躲避战乱,刘长佑对家人规定“日给工食,不许受陋规”,不准当地官员擅自出入其家人的住所,坚决杜绝属下借其家人行贿。在这种严格的规矩下,家人均低调朴素,“李夫人至暑日督仆妇种蔬纺织,如乡居焉”。

1868 年,满洲贵族官文谋做直隶总督,借小事作文章参劾刘长佑,被罢官。起程回湖南之际,身边竟无盘缠,直隶官绅捐三万两银子相赠,他坚决不要。经过南京,曾国藩知其清廉,接济他三千两银子,为的是担心他回到长沙,舆服朴素简陋,仆从廖落无几,一点不象一个曾经做过高官的人。

1883年刘长佑因病辞掉了云贵总督,回到家乡,仍然严格自律,家居、省墓都只用两人抬的肩舆,亲友都是安步当车,宴请宾客仍从乡俗。

 

二舍:舍弃施劳畏难的虚骄

刘长佑为官清苦,境内军务、政务都亲自过问,勤政作表率,“庄敬日强之功,终身如一日焉”。时常“夜分仍不能就枕席”,自己曾坦言,多年来“惟饮食时始得暂息”。

作战时,刘长佑从不畏难,遇挫不轻言退,而是与士兵诚信相孚,艰苦与共。左宗棠听到刘长佑战事失利的信,就断定“捷报必在途矣”;曾国藩称“大败而仍刻日战胜者,惟楚军能之”。

碰到硬仗,他敢挑重担,常把易胜的任务让给别人,自己来承担危险和责任。1859 年,石达开率大股部队进兵江西,刘长佑星夜赶造浮桥,欲乘虚渡河进攻。此时,朝廷派李续宜统帅东路增援,刘长佑就改变计划,自己进攻敌人实力最强的北路,将浮桥让与李续宜。部下坚决反对,认为利用浮桥进攻容易得多。李续宜也再三推让,“称新军宜为其难”。但刘长佑劝慰部下:“我们都是乡里乡亲,但愿速解危难,岂论功由谁立,况彼客我主,更不宜就易而避难”。部下皆叹服。

连年苦战,政务劳心,刘长佑带病“亲督将士冒矢石,驰骋于坚冰积雪、炎风烈日之中,而口不言劳”,患上肝厥之症。骆秉章上奏为其请假,他则“以时事多艰,不敢自逸”,每次略加调理后又开始工作。

1883 年,辞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进京述职,途径直隶,民众“沿途扶携老幼焚香迎者,皆曰我总督爷回了”。

 

三离:离绝功名权力的执迷

有个叫杨虎臣的总兵,自率一军纵横河南湖北之间,很瞧不起人,即便是曾国藩,他都不服。每与人相遇,目中无人,却唯独听命于刘长佑,只要他飞札一召,立马来见。左宗棠对刘长佑说:“这个杨某傲岸不群,不是一般人所能节制,君有何秘术,能使他俯首如此耶?”

这奥秘就在于刘长佑离绝了功名权力的执迷,“性不好争功”。

刘长佑最大的特色就是为人谦卑,敦厚低调,一直秉承宽人苛己的原则。骆秉章称其“不施劳,不言功,不畏难,在各将领中最称醇谨”,给人留下了文弱可欺的形象,也因此常遭欺犯,但他从不计较。领军三十余年,从未诛杀身边将士,“然诸将惮若严父,无敢犯约”。

长子刘思询,随父亲征战多年,吃苦耐劳,作战勇敢,但刘长佑从未在奏折中提及儿子的战功。太平墟一战中,刘长佑惨败, 19 岁的刘思询闻讯后,“星夜告贷凑赀募勇五百”,赶往支援。因为刘长佑身体时常眩晕,临阵坠马,刘思询总是冲在父亲前面,“以身蔽其父,军中士卒见之,无不感奋”。太平墟之战历时一年多,最终反败为胜,刘思询功不可没。骆秉章都说他冲锋急进,实有功劳,但刘长佑不愿沾上一个私字。


(原载《中国纪检监察报》)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