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愿陶艺得传承

2016-09-01 10:17:04 [来源:记宁远高源舜陶生产与工场厂长] [作者:陈各辉] [责编:刘乐]
字体:【

据确切史料记载,我国传统土陶器生产已有一万年历史。而在湖南省宁远县,自上古舜帝“南巡苍梧”、在九嶷山“教民制陶”至今,就有四千年以上的时间。随着时代变迁,土陶生产早已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今人大多只能在博物馆或文物市场依稀见到它的身影。而在宁远,却有这么一个人,他立志恢复和重现这门古老的生产技术,让中华陶艺在这片浸润了“舜文化”的土地重现辉煌。他,就是古陶生产工艺传承人——陈各辉。

陈各辉,1983年出生于宁远县天堂镇高源村。这是个在本县乃至全永州有着数百年制陶传统的村庄,村里至今还有数口老辈人遗留下来的百年陶窑。究竟从何时开始,高源村就有制陶生产的存在?据村里的老人口述“祖辈明末清初始建窖制陶”来判断,应有四百年以上历史,但具体年代尚待考证。而陈各辉就是该村从清朝至今、五代均为制陶农工商人的典型代表。因小时候常随父亲到工场制作陶器,当他看到大人们把泥土用手那么一捏一转,再用火一烧就成了日常用品,觉得确是一件神奇的事,于是他就这么喜欢上了制陶工艺。

但陈各辉成为家族陶坊继承人却经过了一番波折。1999年,他中学毕业后去了广东一家家具厂打工,凭着吃苦耐劳和勤奋钻研的精神,不久就当上了部门主管,有了丰厚的待遇。可每当逢年过节回家省亲时,他发现村里的制陶艺人越来越少,制陶业逐渐荒废时,心里总不是滋味。要知道,手工制陶技术是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是数百年的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传将造成极大的损失。想到这些,陈各辉毅然决定放弃家具厂的丰厚待遇,立志担起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回到家乡重振祖先的百年基业。于是,他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陶坊工厂。

然而,万事开头难。刚接手时,陈各辉发现老工场规模小,地理位置偏,已经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必须进行改造。于是果断决定废旧推新,淘汰旧工场,新建窑洞,办起了高源舜陶作坊新工厂。

从古至今,手工制陶都是一门完全凭口传身授传承的生产技艺,工艺十分复杂:第一步,选取粘性泥土,放在阳光下晒干;第二步,将晒干后的泥土舂碎,用米筛筛5到7次成为泥粉;每三步,用水调匀细泥土拌成泥团,水的多少要恰到好处;第四步,将泥团制成陶坯,再施釉、装饰,陶坯晾干后择日烧陶。而要掌握好以上这些工序谈何容易,尤其有许多细节特别费劲且很难把握。为了掌握手工制陶及烧制技艺,当好这个厂长,陈各辉首先艰苦求学了三年,四处走访县内外的老艺人和本地瓷厂(已破产改制)的老工人,并到长沙铜官窖和佛山石湾拜师学艺。

为扭转使用土陶器的人逐渐减少、日常土陶淡出人们生活的颓势,陈各辉学成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着手研发新产品,迎合市场的需求,先使陶坊厂很好地生存下来,再将土陶生产发扬光大。正所谓:路线正确就成功了一半。经细致考察,陈各辉决定把仿古陶作为主打方向。他从村里聘请3名有着40余年制陶经验的老师傅,从郴州聘请多位老艺人一同参与仿古陶的研制,还从佛山高薪聘请了陶瓷工艺师前来作技术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练习和无数次炼制实验,他们终于攻克了选土、拉坯、加工、干燥、烧制等难关,掌握了仿古陶烧制技艺。2010年,当第一窑仿古陶烧制出来且成功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时,陈各辉内心的喜悦无法言语。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不断的工艺改进,高源舜陶作坊工厂已初具规模。坊厂纯手工生产、柴火烧制的仿古盆、瓶、钵、坛、瓮、壶等大小陶器,具有坯薄、环保、耐用等特点;且造型新颖美观,可作工艺品摆放在家中。特别是生产的大型陶器,即一米五至两米高、一次成型的大型关公陶像,在全国都比较少见,深受客商和消费者欢迎。现已有产品远销香港、台湾、广东等地,一些客商还亲自前来考察。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陈各辉将历年积蓄全投入到了高源舜陶作坊,如今,陶坊每年生产的陶器已突破一万件,达到年产值近千万元的生产规模。

九疑山,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始祖舜帝的安寝之地,当地的旅游业正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九嶷山旅游的日渐兴旺,舜陶——这种承载了当地四千年文明的传统工业文化产品,正逐渐受到游客中的收藏爱好者和商家的关注与青睐,纷纷前来定制、购买和收藏。因此,高源土陶生产文化有着随旅游而“水涨船高”的光明前景,呈现出一派与文旅产业快速融合、“重焕青春”的良好趋势。

陈各辉告诉我们: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研制生产更“高大上”和“精细好”的新陶器,与宁远文化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让这门古老的(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地文化旅游共同发展,走出湖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文:姜国平 童一飞)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