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寻梦蒙达尔纪

2016-08-27 19:37:15 [来源:湖南卫视] [责编:刘艺]
字体:【


【配音】

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发表演讲说:“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是在法国负笈求学的,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陈毅、聂荣臻等人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同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习近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片头】

一座法国小城

一群中国学子

这里,留下一段不凡青春

这里,走出一代中国脊梁

寻梦蒙达尔纪

【配音】

由巴黎南行一百余公里,一座波光潋滟的城池,渐渐从千年岁月中浮现出来。

近百年前,在这座法兰西的古老小城,一个个来自遥远中国的年轻身影,在这里开创了一段非凡的历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6年8月,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开馆。回望来时的路,照亮明天的前程。这是今天的人们,献给先辈们的最高敬意!

【配音】

追溯这段历史的开端,有一个人是绕不开的,他就是倡导和发起留法勤工俭学的李石曾。李石曾是清末大学士李鸿藻之子、同盟会元老,1902年进入蒙达尔纪的协奴瓦农校求学,从此与这座小城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条路,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也是中国早期留法学生走出来的一条路。

20世纪初的法国生机勃勃,思想活跃,科技先进,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青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1917年,在李石曾和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人的推动下,留法勤工俭学成为一场波及全国的运动,而湖南是响应最为积极的省份之一。

【同期】端木美(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传到了中国。当时很多中国青年非常之向往法国,他们知道去那可以做工,可以学习,尤其是接触到先进的思想,这样以便寻求一条救国的道路。

【配音】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一座屹立于湘江中游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与“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构成了湖湘文化的核心标志。

与岳麓书院隔江相望,还有一座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当年在这里任教的杨昌济先生,学贯中西,一生“欲栽大木拄长天”。毛泽东、蔡和森就是他寄予厚望的栋梁之材。他在致当时湘籍名士章士钊的信中预言:“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这“二子”,指的就是毛泽东和蔡和森。

岳麓山下的这几间青瓦老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熠熠生辉。为方便蔡和森、蔡畅兄妹接受新式教育,母亲葛健豪变卖陪嫁的金银首饰,带着儿女,从老家双峰迁到这里。

也正是在这里,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确立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这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有着世界视野和开放精神的革命团体。为探求一条“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出路,当得知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毛泽东、蔡和森决定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发动全社会有志青年出国学习。

【同期】杨胜群(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

1918年6月的时候,蔡和森先期到达北京。毛泽东在8月份,就和二十四位湖南青年到了北京。晚上睡觉八个人挤在一个大通炕上,毛泽东后来用了一个词——“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配音】

当时,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分配在两个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法文和做工技能。一个在保定育德中学,李维汉、李富春等人分到了这里;一个在北京长辛店,罗学瓒、何长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同期】何光晔(何长工之子)

他(何长工)从湖南长沙的湖南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系毕业以后,参加了留法预备班。毛泽东同志两次去预备班给他们讲课。

【配音】

李石曾、蔡元培还为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设有一个初级预备班,就在李石曾的故乡河北高阳县布里村。蔡和森带领湖南一批初级班的学生来到这儿。他既当先生,也当学生,担任班主任和国文教师,并跟班学习法语。

如今,这里还保留着蔡和森和同学们当年种下的一棵洋槐,历经百年沧桑,愈显气节与傲骨。

【配音】

从1919年到1920年,先后有二十批、一千六百多名学生,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汇聚在上海,乘船远渡重洋。由于毛泽东、蔡和森广泛组织发动,多方筹集路费,湖南赴法学生有346名,占全部人数的近四分之一。全国60名赴法女学生中,湖南占40名。

档案记载:毛泽东先后三次前往上海,送别赴法勤工俭学的学子,倡导赴国外学习西方知识,而他自己却留在了国内。他认为,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从事实际的改造。

1919年岁末,蔡和森在上海启程。在他的动员下,母亲葛健豪和妹妹蔡畅一同赴法。葛健豪,这位年过五旬的小脚老太出国留学的壮举,在当时引起轰动,舆论界称誉她是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

与蔡和森同坐一条船的,还有来自大湘西溆浦的向警予。

溆浦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放逐之地,是千古绝唱楚辞的源头。在向警予短暂而灿烂的人生中,求索真理、九死不悔,闪耀着屈子的精神光芒。她和蔡畅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是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

随着一艘艘邮轮扬帆远航,来自四川的陈毅、邓小平等人也相继出发了。

这条穿越了百年岁月的海路,遥遥三万里,一个浪头连着一个浪头,比大海更远的还是海。周恩来用诗歌这样描述当时的激动心情: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

【同期】谢炜(河北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副馆长)

船上本来没有四等舱,四等舱是利用邮轮的货舱,或者是放杂物的地方改装过来的,有的甚至和牛马在一起。

【配音】

从上海到马赛,行程一般要三四十天。一批又一批中国勤工俭学生在法国南部的马赛港下船,踏上法兰西的土地。

当地有名的《小马赛人报》这样描述中国学生:他们的年龄在15至25岁之间,穿着西式服装,戴着宽边帽,显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同期】博朗格(法国马赛普罗旺斯工商部文化遗产处主管)

当地最有名的报纸《小马赛人报》特派记者,对他们的到来进行跟踪报道,中国驻马赛总领事亲自迎接这些中国人。

【同期】巴斯蒂夫人(法兰西学院院士、汉学家)

法国上层社会觉得非常非常光荣,所以他们欢迎,报纸上有很多报道。

【配音】

抵达马赛后,学生们坐火车北上到巴黎,来到华侨协社办理登记手续。

这座小楼就是华侨协社的旧址,由于中国勤工俭学生纷至沓来,楼上楼下、地下室里,一度都挤满了人。

经华侨协社安排,陈毅、蔡和森、李维汉、李富春等人相继进入蒙达尔纪男子公学,先后有几百名中国学生在此求学。如今,男子公学已改为蒙达尔纪市政厅。

【同期】多尔(法国蒙达尔纪市市长)

中国学生曾在楼上居住,后来他们成为中国的重要人物。我们很骄傲,蒙达尔纪是一个小城市,但却参与了一个大国的发展与复兴。

【配音】

中国学生当年住在顶楼。在这里,蔡和森每天除了补习法文,夜里还要挑灯苦读。遥想那一星映入瞳仁的灯火,渐渐化作照亮了头脑的光芒。他一手拿着法文字典、一手拿着马克思主义书籍的形象,哪怕时隔百年,依然如在眼前。

【同期】杨胜群(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

蔡和森一到法国以后,借助字典、词典,猛看猛译,如饥似渴地阅读一些介绍社会主义、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配音】

循着布里亚运河,从一座小桥走向另一座小桥,就是向警予、蔡畅和“老留学生”葛健豪当年就读的杉松女子学校。

【实况】博贡德(杉松中学校长)

这里就是当时中国女学生上课的地方,特别是法语课,当时可能就是在这间教室教课。

【配音】

这些来自中国的同学吃不惯法国的面包,他们最想吃的还是米饭。杉松女校当年的校长,就是后来法国绿党创始人杜蒙的母亲。杜蒙那时还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经常带中国学生去城郊的农场买大米。只要能找到大米,葛妈妈就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很多同学就围聚在她身边“打牙祭”。

在这段留学生涯里,葛健豪支持儿子蔡和森与向警予、女儿蔡畅与李富春进一步了解,鼓励他们自由恋爱,自由结婚。

【实况】欧立佛(法国蒙达尔纪法中友好协会副会长)

正是在这个公园里,蔡和森和向警予结为夫妻,他们两个人在举行婚礼时手拿《资本论》,这对中国甚至对法国来说,都非常新鲜,当时看到这两个年轻人这样做的法国人,也一定非常吃惊。

【配音】

1920年5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蒙达尔纪结婚。一对新人捧着一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资本论》,在铺满阳光的草坪上并肩共读,定格为一幅经世不灭的经典形象。

【实况】欧立佛(法国蒙达尔纪法中友好协会副会长)

也正是在这个公园里,我们的中国朋友们,举行了一场著名的集会。

【配音】

1920年7月,蔡和森等留法新民学会会员,在此召开了载入“中国共产党诞生大事记”的“蒙达尔纪会议”,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标和道路。蔡和森主张组织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会后,他致信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复信称赞:“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一个伟大的奋斗目标从此确立。

【同期】杨胜群(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

在法国勤工俭学生当中的积极分子,几乎与国内的先进分子,同时在思考建党的问题,共同来完成建党大业。

【配音】

从前辈趟开的路上,我们一路追寻。在这条老街上,有一幢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建筑,却隐藏着一段挥之不去的红色印记。据考证,这是当年湖南籍进步青年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

【同期】王培文(法国蒙达尔纪市法中友好协会会长)

上世纪末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当时李维汉用这个地址申请助学金。当时这个地方主要是以“工学觉悟社”、“工学世界社”的人为主。

【配音】

1920年8月,李维汉、李富春等人,以部分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和核心,成立了“工学世界社”。蔡和森给他们讲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国向何处去”。在蔡和森的影响下,大多数成员接受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

【配音】

追寻先辈的足迹,蒙达尔纪火车站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当时,300多名中国留法学生先后从巴黎坐火车抵达这儿。这也是邓小平走过的一条路。因缴不起学费,邓小平在法国求学只有5个月,随后开始打工生活。1922年春,邓小平从巴黎来到蒙达尔纪。

这就是邓小平当年做工的哈金森工厂,一个高耸入云的烟囱如同时空中的一个坐标。每天早晨,邓小平和工友们一看烟囱冒烟,第一反应就是新的一天开始了。在烟囱对面的一片树林里,就是他们当年住的工棚,如今早已荡然无存。

在邓小平进厂之前,王若飞等一批进步青年就在这儿做工,也住在这个工棚里。

【同期】邓榕(邓小平女儿)

我父亲在哈金森工厂度过了他十八岁的生日,在那里成年了,他的思想也开始成熟起来了。他有了毕生的追求,有了真理的选择。

【同期】迈涅(法国哈金森橡胶厂总裁)

他在这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他知道了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情,知道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他知道了怎样能振兴中国,知道了中国工业化应该朝着哪条道路发展。

【配音】

邓小平在蒙达尔纪仅仅度过了一年多时间,而他的足迹却成了这座小城永恒的记忆。2014年,蒙达尔纪市政府将火车站站前广场,命名为邓小平广场。

【同期】多尔(法国蒙达尔纪市市长)

这是一种象征,它能让人们回想起邓小平在这里的经历,也能够让法国人以及中国人,认识到在蒙达尔纪有一段历史,一段属于中国的历史。

【配音】

1922年6月,在巴黎西郊的布罗尼森林,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王若飞等十八名中国青年,召开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第二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邓小平加入了这个共产主义组织,从此踏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1926年1月,邓小平挥别度过五年多岁月的法兰西,登上开往莫斯科的列车。这挥手一别就是近半个世纪。当他再次走进睽违已久的法国,已是一位走在红地毯上的国宾。

【同期】邓榕(邓小平女儿)

寻梦蒙达尔纪,来追寻那时候的岁月,不单是蒙达尔纪这一个地方,更重要的是当年在那个地方的这一批年轻人,中国的青年革命者,他们的梦想,他们的追求。

【配音】

随着大批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陆续离法归国,投身国内革命,或进入苏联继续深造后归国,一条勤工俭学之路几乎与中国革命道路实现了无缝对接。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既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领导人,也有学有所长的学者专家。这一个个伟岸的身影,为寻求一个伟大的救国之梦而来,又为一个渴望崛起的国家和民族,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动力。

毛泽东,当年湖南留法勤工俭学活动的组织者,立足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他的战友们筚路蓝缕、开天辟地,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刘少奇,因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走出湖南,后转赴苏联学习,走向革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国家主席。

周恩来,在法国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海外早期组织,回国后投身革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

邓小平,在法国走上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在这些留法学生中,走出了两位共和国开国元帅——陈毅和聂荣臻。陈毅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聂荣臻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和军事工业,作出了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贡献。

在这些留法学生中,走出了蔡和森一家满门英豪。

蔡和森,在法国参与筹组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31年,英勇就义,年仅36岁。

夫人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党的妇女工作的创始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1928年,英勇就义,时年33岁。

妹夫李富春,在法国参与筹组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回国后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长期主持国家经济建设工作,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奠基人之一。

妹妹蔡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历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这些留法学生中,还走出了李立三、李维汉以及何长工、欧阳钦、徐特立、萧三等一批革命家。

他们是与整个世纪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一代人,是书写历史和创造历史的一代人,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人。他们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为建立新中国,慷慨赴义,献出了青春与生命。

赵世炎,1927年在上海牺牲,年仅26岁。罗学瓒,1930年在杭州牺牲,年仅36岁。王若飞,1946年因空难牺牲,时年50岁。这些留法学生中,高擎信仰之炬,为理想献身的,还有一串长长的名单。他们是国家栋梁、人民英雄,风范长存、英名永驻。

【配音】

一个正在复兴的中国,越来越为世界瞩目。当年,中国学生废寝忘食地苦学法文;如今,法国学生又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中文。十二年前,王培文在蒙达尔纪森林中学开设了中文课。这所中学成了卢瓦亥省第一所开设中文课的学校,而这个学校的前身就是蒙达尔纪男子公学。

【同期】龚达科(法国蒙达尔纪森林中学校长)

我们的学生,从高一年级开始学习中文,这是一项传统,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国特别感兴趣。

【同期】拉维勒(法国卢瓦亥省行政署长)

我认为促进加强中国和法国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是让法国学生了解中国,学习中文就可以很好地促进这一点。

【配音】

当我们追访着先辈的足迹时,一批法国少年也正与我们同路追寻。在他们的眼神里,透出来的绝非单纯的好奇,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

当年,中国青少年到法兰西来寻求救国强国的良策;如今,法国的青少年也在一茬茬奔赴中国,学习中国文化,感受中国魅力。那个传说中的贫穷落后的神秘古国,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蓬勃生机。在世界的东方,中国故事、中国奇迹,有如一部全球瞩目的大片。当他们亲眼目睹了一个正在复兴的青春中国,对现实的惊叹和震撼,就成为一个必然会发生的心灵历程。

【同期】博诺(法国中央大区主席)

我深信,如今在中法青年心中,都怀有一种希冀。现在我们还不能断言,这种希冀是什么,但它必将对未来的世界影响深远。

【配音】

中法两国相隔万里,但在这座小城,有着太多共同的记忆。2005年,中国勤工俭学先辈们的后代来到这里,种下这棵中法友谊树,为蒙达尔纪添上了一道新的中国印记。

这是一幢承载着那一代中国青年理想和追求的小楼。他们走了,但他们在法兰西留下的足迹不会磨灭。2014年,湖南省决定买下这栋有着红色基因的房子,建成中国旅法勤工俭学纪念馆。这幢在岁月中沉睡百年的老房子已经醒来,正向今天的人们讲述那些不凡的青春故事。

【同期】拉维勒(法国卢瓦亥省行政署长)

可以说这段著名的历史,是连接蒙达尔纪,甚至是法国与中国之间的桥梁,我相信,它将促进加强我们两国之间的联系。

【同期】博诺(法国中央大区主席)

此处的这段历史,在一个世纪之后,仍然保留着深刻的印记,并且变得愈加重要。我们思想交汇时,蒙达尔纪就是我们共同创造未来的基础、范本和标杆。

【配音】

历史不能忘记,精神永远传承。那些已经远去的人物,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失去他们动人的光彩;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不会由于发生在昨天,而丧失启迪后人的力量。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座纪念馆,是中国,是湖南,在法兰西打开的一扇世界之窗,一扇心灵之窗。

湖南地处中国大陆腹地、南北要冲,正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把先辈们的梦想,打造成今天的现实与未来的远景。

湖南广电新闻中心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