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丨三个《湘江》融创一周年座谈会

2016-08-12 14:37:5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胡宇芬 段涵敏 李婷婷] [责编:蒋俊]
字体:【

8月10日,湖南日报三个《湘江》融合创新一周年座谈会在长沙举行。

新路径 新平台 新收获

湖南省委宣传部巡视员 魏委

一年前筹备三个《湘江》,我们也曾聚在一起开会。那次会议卓有成效,也为我们今天的会议奠定了基础。

半年前,我在中宣部学习的时候,很自豪地向其他人推荐过我们的《湘江》副刊,他们纷纷表示很羡慕,想来湖南学习。

《湘江》副刊经历了67个春秋,三个《湘江》诞生也已经一年。我想用三句话对湖南日报三个《湘江》这一年来的探索做一个评价。

第一,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的创新,湖南日报三个《湘江》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从纸上到指尖,从线下到线上,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找到了很好的结合载体。

第二,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不同于以往的平面传播,现在是立体传播。三个《湘江》在传播作品、推介人才、引领文化方面都有全新的发展,这一平台有效、便捷,加上内容可以无限拓展,三个《湘江》已成为湖南文艺传播的新平台。

第三,取得了新的收获。这一年来,三个《湘江》致力于传统文艺副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和创新实践,推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优质内容产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喜爱和好评。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传统《湘江》副刊拓展延伸形成的影响力,现在三个《湘江》已经成为响亮的文艺宣传品牌。

一年来的探索充分体现了湖南日报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媒体人的文化责任和担当,非常值得肯定和赞赏。

今天的会议,我想讲讲我内心对三个《湘江》的期待。从事文艺工作,要抓创作、抓队伍,更要抓文艺宣传。这些年中宣部对文艺宣传非常重视,没有媒体的宣传和推介,文艺作品将不为大众所知,文艺人才也将不为大众所了解。因此,媒体是文艺繁荣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希望作为主流媒体、主流阵地的三个《湘江》成为文艺宣传的一面旗帜和一块高地。

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我想说三个关键词。

首先是策划。《湘江》姓“湘”,要立足于宣传湖南文艺作品,推出湖南文艺人才,大力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大力度宣传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着力关注、推广各个门类的湖湘文艺创作。当前,有些文艺门类在现实发展中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戏剧,就没有形成很好的市场。另外,在“票房为大”的时代,要着力关注湖湘电影的发展和创作,例如潇湘电影制片厂主旋律电影的生产创作。电视湘军也是响当当的,有很多值得推广的地方。

我们在关注湖南的文化活动时,既要关注高端的、精英的、高雅的艺术家,也要关注草根的、民众的群体。人才宣传方面,要拓宽视野,既要关注老一辈的文艺家,又要关注年轻的创作者,既要宣传在湖南的非湘籍文艺家,也要宣传在外地的湘籍文艺家。

第二要开掘。媒体不仅担负着宣传推介的责任,还担负着引领的责任,希望三个《湘江》在深度的开掘上下功夫,成为有思考、有研究、能够有效引领的平台。希望主流媒体用当代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对我们省的重点文艺创作、重要文艺人才,包括一些文化现象,多做一些评论和引领。

最后要聚合。三个《湘江》要聚合各方力量,增强凝聚力,将文艺方面的多个部门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实现多赢。

期待讲好“湘江”故事

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主任 虢正贵

今天,我们在湘江新区举行三个《湘江》融合创新一周年座谈会。这是湖南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必将进一步提升湖南文化高地的品牌影响力,让“文艺湘军”的名片更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我谨代表长沙市委、市政府和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当前,新媒体迅猛发展、报纸业态发生重大变革。湖南日报社顺应时代大潮,以新思维、新理念引领创新发展,推动多媒体文艺平台创新融合,实现传统文化报道、副刊与新媒体的打通、联动和融合,为文艺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新媒体的强大动力,给“文艺湘军”插上了高飞的翅膀,开启了湖南文化发展的新征程。

湘江新区的发展与新闻界、文艺界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座谈交流,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同时表达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感谢,感谢大家对新区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二是听取大家在宣传思想文化方面的真知灼见,努力把新区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得更好。同时也希望湖南日报给予新区更多关注、更多支持,聚焦新区改革建设发展的新探索、新经验、新成效,推出一批有冲击力、有震撼力、有影响力的新闻稿件,广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地宣传推介湖南湘江新区;希望宣传文化部门的各位朋友,帮助我们讲好新区故事,提炼新区精神,激发新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高端 大气 上档次

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夏义生

可爱的《湘江》,亲密的伙伴。三个《湘江》自去年改版创建以来,我一直在读在看,是翻阅最多的。通过它们,我能接触到非常多的文艺活动资讯,了解全省文艺界当下的一些状况,对于我来说,帮助是非常大的。我更读到许多优秀的各门类的文学艺术作品,大大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

这是一片艺术高地,《湘江》以包容的姿态,容纳百家之言,摒弃了味同嚼蜡的文风,走出了小圈子的藩篱,导向强,视野宽,文风新,在日常行走中一直保持高水准、高姿态。

我曾经为《湘江》周刊写过阅评文章,关键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是我的心里话,也是我接触三个《湘江》后最直观的感受。先说高端。党报姓党,要引领文艺航向,对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自然不能失声。《湘江》唱人民安康之歌,抒民族复兴之情,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倡导为现实、为人生的文艺。再说大气,《湘江》胸有大局展大气,不忘大师添大气,扶持新秀显大气,心忧湖南文艺发展增大气。最后说上档次,《湘江》并非尽善尽美,还有不少需改进的地方,但总体而言,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皆属上乘。

我们希望能举全省文艺界之力,支持三个《湘江》发展,推动《湘江》建设成世界性的文艺高地。目前我们已有良好的开端,今天还只是“周岁”的聚会,我们的目标是祝愿它以后越走越远,越飞越高,越办越好!

希望三个《湘江》能团结吸引更多的人,如更多关注新秀,关注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湘籍文艺名家,让他们加入“湘江大合唱”,从而增加国际性的影响。也希望在平台建设上更注重技术管理,提升水平,能更好地针对网络受众的需求打造产品,最终树起闪亮的旗帜,引导湖南文学艺术向前发展。

副刊是评价一份报纸的重要标尺

湖南省作协原主席 唐浩明

一年前,我们在湖南图书馆开了个会,我被祖烜社长三个《湘江》的宏伟蓝图深深感染。当时参与会议的同志、包括我本人都非常看好三个《湘江》。我觉得升级改版后的《湘江》副刊太好了,能提升湖南人的品位和档次。过去大家看报纸,评价一个报纸的品位、影响力,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报纸的社评,还有就是看副刊是否有水平,有好作家的好文章。副刊是评价一份报纸的重要标尺。湖南日报的副刊传统好,《湘江》周刊办得好,是一个具有很高地位和影响力的文艺阵地,为湖南作家提供了一个好园地,对湖南作家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对湖南的文学事业是极大的支持。

我们的《湘江》频道、公众号,运用新媒体极大地扩充了文艺作品发表的容量,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而且阅读方便,互动性强。一年过去了,事实证明,三个《湘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影响很大。以我自己为例,我此前对新媒体了解不多,直到接触新湖南的《湘江》频道,把我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发到《湘江》频道连载,上线不久阅读量就达到20万,我被深深震撼了,我是亲身经历、见证了新媒体的威力!新媒体有利于读者阅读,也能鼓舞湖南作者激发创作热情,为湖南的文学发展贡献力量。

我相信三个《湘江》会越来越好,影响更大!

我的文学生涯是从《湘江》起步的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 王跃文

前天是8月8日,对我个人而言,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1988年8月8日,我的文学处女作在湖南日报《湘江》副刊发表。所以说,我的文学生涯是从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起步的,如果没有那篇作品的发表,我的文学梦想可能就实现不了。

我还想表达工作上的感谢,湖南日报特别关心、支持作协的工作,我非常感动。每年发表湖南文学年度报告,今年作代会前也大篇幅地报道全省五年来的文学创作与工作。湖南日报《湘江》自创刊以来,一直是湖南作家的摇篮,很多作家都是从这起步的。而今,三个《湘江》融合,影响更大,平台更强,这对促进湖南文学的发展,作用非常大。我们作协很愿意支持三个《湘江》的工作,一起推动湖南文学的发展。

今后,我期望省作协与三个《湘江》一起,更多地关注对作家的培养。希望三个《湘江》将更多目光聚焦于青年作家、基层作家、网络作家、农民工作家。网络作家与新媒体有天然的缘分,很多农民工都是有理想、有梦想的人,通过文学的方式发掘他们的价值,是很有意义的。

湖湘文化艺术的高地

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省书协主席 鄢福初

一年前,我有幸参加了《湘江》周刊创刊不久的座谈会,提了很多意见。今天又来参加三个《湘江》融合创新一周年座谈会。一年时间很短,但对于《湘江》周刊和我这个读者来说,收获很多。

我对《湘江》副刊很有感情,它发表了介绍我的第一篇文章,写了激励我的话,我一辈子都记得,到现在我还珍藏着那份发黄的报纸。对于文艺新人,这是很珍贵的经历。一篇报道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

我认为,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需要湖南日报这样的媒体。感谢《湘江》为湖南文艺团体所作的贡献。创办仅仅一年的三个《湘江》,正成为湖南文化艺术的高地、文艺人才培养的高地、文艺信息传播的高地。

湖南传统文化艺术的宣传,需要新的传播语言和方式。希望三个《湘江》更深层次、站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推介湖南的文艺作品。

书画是文化,不是技术。书画艺术家躲在家里写字画画不行,需要下基层。我们的送书画下乡活动很受欢迎,湖南日报多次跟踪报道,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湖南是个戏剧大省,戏剧家是湖南文化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基层的剧作家和著名演员,他们收入低,还在坚守,写出了一大批质量上乘的作品,像巴陵戏《远在江湖》,戏词唯美空灵;像大型民族舞剧《桃花源记》8月8日在国家大剧院奏响“世外桃花源”的无弦之音。希望三个《湘江》能大力推广湖南戏曲的优秀作品,展现默默无闻、一心奉献的湖南戏曲人的故事。

湖南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福地

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刘学

一年来,三个《湘江》的受众面得到极速增长,影响力也是核聚变式的爆发,我感到很振奋。同时,由衷感谢三个《湘江》为湖南文艺工作吆喝,感谢湖南日报对文艺报道的重视。

《湘江》由1个版副刊扩展到4个版周刊,再发展到今天的“一主三支”,这是湖南日报文艺宣传的飞跃,这种发展变化不仅是量的增加,还是质的提升,不仅是平台的拓展和阵地的扩大,而且是传播理念和传媒实践的转型升级。现在的《湘江》已经成为湖南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福地。

在传媒格局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当下,三个《湘江》具有独特的品质品位,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独特的内涵。它主要反映文化湖南与湖南文化。湖湘大地上,文化方面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和每个重要人物,在三个《湘江》上都有体现,每一位重要的艺术家都在三个《湘江》留下了足迹。可以讲,三个《湘江》正在构筑生动鲜活的湖南文化的基石,是研究湖湘文化的重要文献。

二是独特的气质。有一种大气传播、开放包容、务实稳健的气质,不跟风逐浪、不哗众取宠、不故步自封,在广袤的文化沃土中深耕细作,在社会心态浮躁的当下,能始终保持独特品格。

三是独特的品位。三个《湘江》在高端和通俗、精英和大众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取得了雅俗共赏的效果,高端人士喜欢看,普通大众也乐于接受。

对未来的三个《湘江》我有三点期待,即更多地出精品、推精英、立精神。

出精品,是希望《湘江》能推出更多广受欢迎和好评的精品力作;推精英,则是要大力宣传文化精英,以精英引领风尚,以精英淳化风俗,以精英影响大众;立精神,则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复兴和繁荣。

基于三个《湘江》有各自个性,应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精准策划、精准采编、精准推广,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现在正是酝酿大师的时候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 朱训德

《湘江》是人文湘江,是哲学湘江,也是美学的湘江。

湖湘文化底蕴深厚,三个《湘江》正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将湖湘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这是一件前途无量的大事情,它是潇湘大地对外发出的文化正能量。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的发展,即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整个民族需要重新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我认为,现在正是酝酿大师的时候,正在酝酿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关键是我们如何继承千年文脉,集文艺家之合力,使中华民族能够有高层次的文化建树。

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现代传播手段的出现,给文化艺术的传播带来了无限力量,提高了老百姓的艺术审美水平。当前,湖南美术的基础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像两馆一厅、省博物馆、梅溪湖艺术中心、省展览馆等艺术馆的建设,彰显了美术的活力。湖南的美术活动也非常活跃,每个星期约有3至4个展览,比较大一点的学校都有美术学院,这也证明了湖南美术拥有不断扩大的人才队伍和日新月异的活力。

当前是文艺大有可为的时候,希望三个《湘江》多推广和传播优秀的美术创作人才和创作成果,包括开展网上美术馆、网上鉴赏、美术展览等活动。湖南美术的人才队伍都可以参与三个《湘江》,积极配合做很多工作。

我现在离不开“新湖南”了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副主席、省雕塑院院长 雷宜锌

去年的三个《湘江》座谈会我参加了,今年有幸继续参加,亲切!

我和湘江有缘,我的创作灵感和源泉来自湘江,我的“雷宜锌雕塑馆”落户在湘江新区,我的艺术归宿也就落在了湘江。同样,我和湖南日报的三个《湘江》也有缘,40年前我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发表在湖南日报的《湘江》副刊。现在我还留着这份报纸,署名是“知识青年雷宜锌”。

湖南日报客户端“新湖南”出来以后,我觉得它是最好的媒体。因为我的创作需要大量的时间,没有时间看报纸和电视,我只看网络。网络资讯很全,有文字,也有立体的视频。我从早上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不能受到干扰,经常不能及时收到信息。有新湖南后,许多新闻会经常通过它蹦出来,手机桌面上就有信息能看到,特别方便。今天早上起来,我就从新湖南获悉中国又获得两块奥运会金牌,特别及时。它非常适应我的需求,创作期间让我放松休息,获取各种新闻信息,不仅有文学艺术,还有时政,有国家大事,还有世界奇闻。我现在离不开“新湖南”了!

如果要提建议,我想起最近使尽“洪荒之力”的傅园慧成为了网红,她的话语很鲜活,非常可爱,网络媒体呈现出来特别亲民,大家都喜欢。我就希望媒体和用户更亲近一点。

令人惊叹的“湖南速递”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副主席、省画院院长 刘云

从《湘江》副刊到《湘江》周刊,再到三个《湘江》,湖南日报给了省画院和我本人太多的关注和关爱,我很感激。

工作中,我接触了不少湖南日报的编辑和记者,他们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去年我到浙江办画展,新湖南的记者现场直播,画展开幕式两个小时,座谈会还在进行中,新湖南的报道就出来了,第一时间多方位、多角度、图文并茂呈现出来,令参加会议的人惊叹“湖南速递”。拥有这样的传播力量,我想,湖南报业的发展在全国同行里会成就一个新的坐标。

三个《湘江》做展览的报道、推介画家,都具有较高的水平。我希望三个《湘江》多跟踪报道湖南真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尤其多关注年轻一代艺术家。年轻艺术家很需要这个平台来推介和鼓励。有三个《湘江》的支持,我相信,一二十年后湖南会有一批优秀的青年书画家成长起来。

更好地拓展提升《湘江》品牌附加值

湖南大学建筑设计学院院长 魏春雨

我是学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从城市与建筑专业角度看,一定要关注空间与社会(空间社会学)、空间与事件、空间与文脉的关系。如长沙发展进入湘江时代,洋湖湿地的建设,雕塑公园、李自健美术馆、音乐厅及即将建设的雷宜锌雕塑馆等文化场馆,虽然是物化的空间,但其空间内涵都会与城市文化与艺术事件直接关联。物化空间与空间文化意象是关联的、融合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文化媒体其实与城市空间营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是深层次联系。

一个文化事件可以改变一个城市形象,像长沙打造的大王山度假区、洋湖湿地、梅溪湖、湘江两岸城市景观和洲岛风情,这些空间设计其实都是一个个文化事件。所以我建议三个《湘江》聚焦、切入城市文化事件,关注真实的湘江周边发生的空间与文化事件,将它变成一个文化品牌,或许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力。

另外,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媒体使用者很多是年轻人,我们的内容设计和表达方式应该对接更多新新人类,让受众面更立体和多维,更好地拓展和提升《湘江》品牌的附加值。

非遗保护需要湖南日报联动更多人来参与

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副院长 汪泳波

三个《湘江》融合奔腾了一年,我们感觉到传统媒体正以新的传播方式、高大上的内容和接地气的植入式阅读结合,为我们大众所接受。党报发行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同样是可以为大家接受的。

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是全国四所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之一,在高职教育第一线,我们需要更多关于高职教育的高端理论指导,有更多的平台推荐高职教育,有更多渠道来宣传学校。

我们学校在湘绣、陶瓷、雕刻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学校还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领导、专家、大众来关心、支持保护创新。

这是湖南日报的文化供给侧改革

网络作家 向娟(天下尘埃)

感谢湖南日报对我以及我有幸代表的湖南网络作家群体的关爱。

与《湘江》结缘是在2015年10月15日湖南日报文艺座谈会上。当时作为网络作家受邀参会,我在会上针对网络文学的报道提出了一些建议,蒋社长高度重视,当即予以回应。随后,湖南日报推出了湖南网络作家系列报道,堪称一次宏大的正名:它不但让众多湘籍全国重点网络作家从幕后走上了前台,让这个集体站到聚光灯下,并且从正面认可了我们的写作行为和写作方式,改变了公众心目中的网络作家形象。

三个《湘江》的平台,是为传统文学打开了一扇门,为网络文学推开了一扇窗。我想这就是融合。它不仅发布作品,还传递价值,提供平台,探索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为湖南网络文学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三个《湘江》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引领了整个湖南新闻纸媒的文化风尚,对全省的纸媒发展具有标杆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湖南日报针对读者的文化供给侧改革,代表着传统的文化、文学生产力向“互联网+”的更迭,是一次极富创造力的主动变革。

在网络文学界,总是有人说我们湖南没有大型商业网站作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基石,发展难以为继。我就跟他们说,我们有个强大的网络平台,就是三个《湘江》,它比商业网站权威得多,影响力也大得多。尽管它才成立一年,但是就开始尝试发布网络文学作品,以后,它会有更大的空间和舞台给我们。对此,我充满期待。

湖南日报记者 杨 丹 迟美桦 陈 薇 胡宇芬 段涵敏 李婷婷

实习生 卞寒月 王 凡 谈 馨 整理

本版图片均为 湖南日报记者 赵持 摄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