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字的路径丨《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连载

2016-08-11 10:21:58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被誉为曾国藩研究第一人的唐浩明,从曾国藩传世的大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来篇,逐一加以评点,篇幅短小、笔调轻松,由表及里地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将文、史、哲冶于一炉,通过解读曾国藩日记,窥斑见豹地探索他的文韬武略、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面对困厄与成功时的心态、遇到得宠与失意时的处理方式。

既益智敦品明事晓理,又赏心说日休闲养性。《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近期在“新湖南”客户端连载推出,敬请关注!」

 



■湖南哥老会系曾国荃旧部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见客三次,衙门期也。旋又见唐协和,谈甚久。渠自京回,述及京中士大夫多言湖南哥老会系沅弟之旧部,沅弟有庇护之说,听之殊堪诧异。沅弟归里,已阅四年,闭门自饬,不与公事,乃有此等谣言相污耶!

旋请人诊脉一次。围棋二局。核科房批稿簿。中饭后阅本日文件。至内室一坐。傍夕小睡。夜,曹镜初来,久谈。改信稿三件。二更五点睡。(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五日)

□评点

曾氏这天的日记中说,从北京回来的唐协和告诉他,京师士大夫较多人说湖南的哥老会是曾国荃的旧部,而老九对他的哥老会旧部庇护。曾氏认为这是谣言,是对老九的污蔑。曾氏的日记虽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两句,其实透露的却是一个大的消息。那就是湘军中有哥老会,哥老会就在曾国荃的吉字营中,而这又几乎成了众人的共识。

哥老会是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中的一个支派,很早便由闽粤一带传入四川,四川的哥老会即袍哥,历来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四川奉节人鲍超是湘军中的重要将领,他将哥老会带进湘军。哥老会既然奉反清为宗旨,自然为朝廷所不容,湘军自然也严禁哥老会。但哥老会以义为先,彼此抱团打伙,互相帮助。这种“义”对江湖中人来说十分需要,何况每天都要面临死伤考验的军营中人。所以尽管严厉禁止,但湘军中的哥老会依旧暗中存在,尤其在湘军成为胜利之师又遭到遣撤的时候,哥老会便成为湘军里的主心骨。

有历史研究者指出,近代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会党势力特别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哥老会中人滞留在这一带。滞留者多半是湘军中的遣撤人员。这些人不愿意再回老家做一个良顺之民,他们便啸聚在长江中下游两岸。这些人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多半是哥老会中人。到了清末,他们成了长江中下游底层社会中的强大势力。这股势力被革命党所利用,成为推翻清朝廷的重要力量。

所以,若要追溯大清王朝灭亡的原因,曾氏难辞其咎。他的胜利,不仅造就了数以百计拥兵自重不听中央调遣的湘淮地方文武,也在民间广播数以万计与朝廷离心离德的强悍种子。他们直接或间接与革命党联合,共同推翻了清朝廷。这当然不是曾氏的愿望,但大势如此,他无法阻挡。

关于这一点,他和他身边极亲近的人早已窥测到了。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夜里,曾氏与他的心腹幕僚赵烈文有一段非同一般的对话。赵烈文说:“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曾氏说:“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君辈得毋以为戏论?”赵裂文能预见日后中国会出现“人自为政”的局面,这是因为他已看到湘军将领坐大的苗头。曾氏为什么没有批评赵的狂悖而愿早死,这是因为曾氏心里认同赵的预见,并深知自己在此一后果中所负的责任。尽管智者早已预见,但其势滔滔,个人之力是不可能逆转的。

对于哥老会,曾氏当然是反对的,所以他对于京师纷传曾国荃之事,甚感诧异,并力辨其污。这是他出于为兄弟护短的天性。其实,湘军中尤其是吉字营中的哥老会情况,曾氏心里是清楚的。早在同治五年八月初十日,曾氏在给四弟国潢的信中便说:“哥老会之事,余意不必曲为搜求。”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意为此事网开一面。因为哥老会员太多了,只宜宽松对待,不宜逼迫太急。接下来,他说得更明白:“即实缺提镇之最可信为心腹者,如萧孚泗、朱南桂、唐义训、熊登武等,若有意搜求,其家亦未必全无军装,亦难保别人不诬之为哥老会首。”萧、朱、唐、熊等人都是吉字营中的大将,曾老九的死党,他们与哥老会之间的关系,曾氏早已清楚。“诧异”云云,应该不是出于事情的本身,而是为“京中士大夫多言”所发:怎么这件事情,京师中很多官员都会知道?

 

■含雄奇于淡远之中

□原文

早,出外查阅修碉工程。饭后清理文件。定进兵攻徽路径,办一札稿。旋习字一纸,写零字甚多,写凯章信一。中饭后写九弟信、季高信一件。与欧阳小岑围棋一局,又与之鬯谈甚久。清理文件,积牍一清,惟未核各信稿耳。夜又写零字甚多。日内颇好作字,皆寸大字,每日皆写三四百不等。温《古文·传志类》。

思作书之道:寓沉雄于静穆之中,乃有深味。雄字须有长剑快戟、龙拿虎踞之象,锋铓森森,不可逼视者为正宗;不得以剑拔弩张四字相鄙,作一种乡愿字,名为含蓄深厚,举之无举,刺之无刺,终身无入处也。作古文、古诗亦然,作人之道亦然,治军亦然。(咸丰十一年二月三十日)

早饭后改折稿一件,至午初方毕。旋写沅弟信。小睡约二时许。中饭后改片稿一件,清理文件颇多。旋写对联一付,再清理文件。傍夕,温韩诗、苏诗。夜写零字。是日大西风暴。学使马雨农来,久坐。

看刘文清公《清爱堂帖》,略得其冲淡自然之趣,方悟文人技艺佳境有二:曰雄奇,曰淡远。作文然,作诗然,作字亦然。若能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尤为可贵。

睡,不甚成寐。瞿弁值日。(咸丰十一年六月十七日)

□评点

将这两篇日记并列在一起来评点,是因为这两篇日记中曾氏所提出的“寓沉雄于静穆之中”,“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属于同一个审美命题。笔者私意,从美学意境来说,“含雄奇于淡远之中”这个提法更好,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值得我们认真咀嚼。

清代古文大家姚鼐在研究古文的时候,发现了文章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区别。他说:“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岭,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初升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姚鼐的这种发现,当然不是他个人的突发灵感。前代文学评论家刘勰、皎然、司空图、严羽等人研究诗文风格时,已经注意到诗文风格有雄浑、劲健、豪放、壮丽与冲淡、高远、飘逸、典雅的不同。姚鼐显然汲取他们的成就,并从《易经》中的阴阳刚柔之道的阐述中得到启发,将千姿百态的美文分成两大类,分别以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来命名。即便如此,姚鼐之举,仍然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的重大贡献。

曾氏在古文写作上服膺姚鼐,对姚氏的这个理论,他是很赞同的。他所提出的古文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显然是对阳刚阴柔之美的继承,且有自己的发挥创新。曾氏也将这种审美理念运用到书法上。这两篇日记中所提到的沉雄、雄奇,是属于阳刚之美的范畴;所提到的静穆、淡远,则属于阴柔之美的范畴。最为可贵的是,曾氏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将阳刚与阴柔结合起来的美。如何结合,这就是他所说的“寓沉雄于静穆之中”,“含雄奇于淡远之中”。

细揣曾氏的文字,他的意思是把阳刚植于阴柔之中,也就是说阳刚为里为骨为神,阴柔为表为肉为形,而不是相反。这一点很能给我们以启发。曾氏认为,这样一种结合,不仅可施之于书法,也可以用之于诗文,同时也可以行之于为人。在曾氏的眼里,艺术之美与为人之美是相通的,这就是广义的人文之美。它必须阴阳结合,刚柔结合,而这种结合又必须阳刚为里、阴柔为表,才可以成为其美,如果相反呢?他未说,想必他不认为那是美。我们从他对李鸿章的评价:“才大心细,劲气内敛”,以及容闳对曾氏本人的评价:“才大而谦,气宏而凝”中都可以看到结合的形式。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内方外圆”的说法,使用最多的钱币,也是以内方外圆为构造形式。由此可知曾氏的这种观点,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审美观。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核。

 

■习字的路径

□原文

早饭后,围棋一局。旋写胡中丞信、左京堂信、沅弟信,清理文件。与筱岑畅谈,即在渠船上写零字甚多。中饭后围棋一局。天气阴森,竟日淫雨不止。余遍身疮痒,坐卧不安。写挂屏四幅、对联三付,清理文件。傍夕在船尾亭上与申夫鬯谈。苦雨十日,是夕微有霁色。夜写零字甚多。

近来军事无利,诸务废弛,惟书法略有长进。大约书法不外羲、献父子。余以师羲不可遽几,则先师欧阳信本;师欧阳不可遽几,则先师李北海。师献不可遽几,则先师虞永兴;师虞不可遽几,则先师黄山谷。二路并进,必有合处。杜陵言“书贵硬瘦”,乃千古不刊之论,东坡驳之,非也。

夜,通夕疮痒,不能成寐,手不停爬。(咸丰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评点

在这篇日记里曾氏谈到自己习字的一些路径。他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书法艺术的旗帜。学王羲之一时难以接近,则先学欧阳询;学欧阳询一时难以接近,则先学李邕。学王献之一时难以接近,则先学虞世南;学虞世南一时难以接近,则先学黄庭坚。曾氏认为,先从李邕、黄庭坚开始,两条路齐头并进,总有一天可以接近王羲之与王献之。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什么要将二王父子分开呢?

两年前,曾氏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谈到书法的南北两派,指出南派以神韵胜,北派以魄力胜;并告诉儿子,由虞世南往上追溯到王羲之、王献之以及西晋及六朝诸贤,这就是世上所称的南派。由李邕上溯到欧阳询、褚遂良以及魏与北齐诸贤,这就是世上所称的北派。其实,以南北两派来代表神韵与魄力两种书风,严格来讲,也不十分准确。北派亦有神韵,南派亦有魄力。曾氏这段话的主旨,在于指出书法中的两个法派:一以神韵取胜,一以魄力取胜。他将欧阳询、李邕列为北派,应是指他们以魄力取胜,通过练习魄力来接近王羲之。他将虞世南列为南派,应是指他以神韵取胜,意谓通过练习神韵来接近王献之。

正因为南北两派没有严格的壁垒,所以同是二王,他有时又将他们都看成南派,有时又要将他们父子二人区分一下,将父视为更有魄力,而将子视为更有神韵。总之,曾氏追求的是一种将魄力与神韵合为一体的书风,也就是两年前的那封家信中,他认为“赵文敏集古今之大成”,即赵孟頫集南北两派的神韵与魄力于一身。曾氏所说的“二路并进”,其实质便是神韵与魄力二者兼攻。

曾氏赞赏杜甫所说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话,这正是曾氏自己的书法风格:刚硬瘦劲。苏东坡不赞赏瘦硬之说,他本人的字也显得较为丰腴。其实,这只是审美取向的差异。字无论瘦也罢,肥也罢,只要有神韵与魄力在其中,就都是好字;反之,即便再瘦再硬,也未必能通神。

 

■点珠画玉体鹰势龙

□原文

早饭后写《箴言书院记》,行书,约径寸大。旋因房中盖瓦不能坐,遂至小岑房,与围棋一局。旋又写《书院记》,至未正写毕,专一戈什哈送去。写胡中丞信一,又送祁门野术二两四钱,以渠有书来索取也。旋清理文件,至酉正毕。是日天气亢热,甚不耐烦。写《箴言书院记》甚不称意,本拟于下半日另写一通,因亢热烦躁,汗流不止,遂不复写。

因困横之余而悟作字之道:点如珠,画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四者缺一不可。体者,一字之结构也;势者,数字数行之机势也。

夜热甚,意绪少佳,与小岑久谈。睡不成寐。黄弁值日。民间失火,起视二次。(咸丰十一年七月初五日)

□评点

近十天来,曾氏冒着酷暑,在军书旁午之际,完成一桩大事:写作《箴言书院记》,并将此文亲自书就,以供书院勒石刻碑。箴言书院,是湖北巡抚胡林翼为家乡建造的一所学校。之所以取名为“箴言”,是因为其父胡达源有一部《弟子箴言》,系胡达源用以教导子侄学生的课本。胡达源乃探花出身,官居詹事府少詹事,是曾氏的前辈。曾氏在京中时,与胡家走动密切。道光二十一年五月,胡达源去世,曾氏前去吊唁并送殡。毫无疑问,曾胡之间日后的亲密战友情谊,是早年京师友情的必然结果。

对于胡林翼的这个义举,曾氏从心中予以钦佩,因为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在《箴言书院记》中写道:“窃尝究观夫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扰扰万众,大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导之东而东,导之西而西,习于善而善,习于恶而恶。其始瞳焉无所知识,未几而骋耆欲,逐众好,渐长渐贯,而成自然。由一二人以达于通都,渐流渐广,而成风俗。”所以,教育是最重要的,贤者也便负有教育大众的责任。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当然,也有出于对胡氏的情谊,曾氏很认真地来做这桩事。除此之外,曾氏强忍亢热来做此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知道胡林翼业已病重(日记中提到寄祁门野术一事,即是因为胡的病情严重),此事不能拖延。他的这篇书院记要让胡生前看到。果然,一个多月后,胡林翼便病逝于武昌。

这一天,在汗流不止中,曾氏将《箴言书院记》书写一通。但他对书法不满意,因天太热,心情不佳,也便不写了。休息之余仍在思索着书法一事,并有所领悟。他将这些领悟归纳为四句话,十二个字:点如珠,画如玉,体如鹰,势如龙。所谓点如珠,当指点应像珠子一样的圆润;画如玉,当指笔画应像玉一样流畅;体如鹰,当指结构应如鹰隼一样地内蓄张力;势如龙,当指布局应如蛟龙一般气势腾跃。

曾氏喜欢亦擅长归纳,随时将自己的所悟所得,用简洁准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当然,这亦得力于他过人的文字功力。

 

■七均师无声,五和常主淡

□原文

早饭后围棋二局,写沅弟信一封,见客三次。令李少山等解米粮、子药赴王家套、罗昌河,接济庐江一军。习字一纸,清理文件,写毓中丞信一。中饭后,围棋一局,写单地山信一。清理文件甚多,本日地方新到之件,尚未阅毕。酉刻,写阎丹初挂屏四帧,约四百字。夜温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传,写沅弟信一。睡后,三、四更不成寐,五更颇成寐。

本日作行书,能摅写胸中跌宕俊伟之气,稍为快意。大抵作字及作诗古文,胸中须有一段奇气盘结于中,而达之笔墨者却须遏抑掩蔽,不令过露,乃为深至。若存丝毫求知见好之心则真气渫泄,无足观矣。不特技艺为然,即道德、事功,亦须将求知见好之心洗涤净尽,乃有合处。故曰七均师无声,五和常主淡也。本日,接奉批谕旨,系八月初二日所发一折一片。(咸丰十一年九月十二日)

□评点

今天曾氏写了一道行书,因为能够抒发胸腔中的跌宕俊伟之气,有一种快乐之感。他由此而感悟:作字以及作文吟诗,胸中须得有一股强烈的气势蓄积,但是表达在笔墨之间则宜含蓄蕴藉,不要让它过于显露,若是存在丝毫争强好胜显摆炫耀之心在内,则真元之气泄漏,作品便不足观。不独从艺是这样,为人做事也应如此。胸中存豪迈之志去做,外表则要全部去掉显炫之态,如此方才和宜。所以,前人说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种声音以无声为师,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以淡味为主。以无为师,以淡为主,这种理念显然出于老庄之学。

老子曰:“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乃万物生息之本。从这个认识出发,老子认为: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论何种美声,都比不过无声;无论何种美味,都比不过无味。老庄“无胜有”的思想,粗看起来似乎荒唐无稽,细细咀嚼,可知其思想深刻。

老庄思想产生于人类活动过于频繁过于剧烈的竞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强力作为可以改变一切实现一切,老庄从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大本大源出发,认为许多的强为实际上是没有用处的,最终是改变不了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根本态势。在儒家、墨家等强烈用世学说积极推行之际,老庄的出世学说是一种制衡之力,是一剂清醒之药。从这一点来说,它是深刻的、有价值的。当然,老庄的许多主张是偏激的是极端的,这就决定了它难以为普世接受。但善思者却可以透过它的偏激极端,感受到大智慧的光辉。

曾氏从自己的坎坷经历中,最后终于领悟老庄的这种大智慧。他不仅将老庄大智慧用之于做人办事上,也以它点化自己的审美观。“寓沉雄于静穆之中”、“含雄奇于淡远之中”等等,都让我们想起这种大智慧对他的启迪。

 

■刚健婀娜缺一不可

□原文

早饭后围棋一局,见客三次,清理文件。闻雪琴昨夜宿黄石矶,本日将到安庆,余出城迎接,至盐河座船等候,数刻不到。前季弟代余买一婢,在座船之傍,因往一看视,体貌颇重厚,特近痴肥。戈什哈杨龙章回言,雪琴尚须下半日乃可到。余仍进城回公馆,习字一纸。探马报雪琴将至矣,余再出城迎接。至中途,则雪琴已登岸,轻装徒步入城,城外迎候者皆不知也。余回公馆,雪琴已在座久矣,与之鬯谈。旋同中饭,邀鲍春霆、李申夫、隋龙渊等便饭。

饭后,鬯谈片刻,围棋一局。写季弟信一件,清理文件,写挂屏三幅、对联一首。夜与雪琴鬯谈,又观渠画梅兰二幅。二更尽睡,不成寐,因本日说话太多也。疮痒异常。

日内思作字之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当参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

是夜接六安州牧邹笥禀,言苗沛霖破寿州后,不杀翁中丞,且请翁奏明朝廷,表苗党并非叛逆云云。天下事真愈出愈奇矣。(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日)

□评点

先前的日记中,曾氏谈到气势与神韵,这篇日记里他又说到刚健与婀娜。写字,用笔刚健才会有气势,运墨婀娜才会有神韵。所以,可以将刚健与气势视为同一个语境,而将婀娜与神韵也视为同一个语境。他把欧阳询、李邕、黄庭坚奉为效法刚健的宗师,又以褚遂良、董其昌的婀娜韵致为参本,如此可以将自己的书法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在曾氏的眼里,赵孟頫算是达到这种境界的大师,但我们不能不感到遗憾:曾氏终其一生也未达到赵孟頫的境界。曾氏的书法,以刚健见长,婀娜欠缺。

 

■每日临摹,常有长进

□原文

早饭后,曹西垣来久坐。陈虎臣来,吴竹庄来,并有事商谈。清理文件,习字一纸,核改折稿二件。中饭,将左季高援浙折改毕。与弢甫围棋一局,写对联数付。傍夕至少荃处鬯谈。午刻,写雪琴信一件。夜清理文件颇多,至二更二点毕。三点后睡,不甚成寐。而遍身之痒略愈,盖本日服弢甫之方药,皆生地、连翘、防风等苦凉之品,或足以医血热之症也。

是日与虎臣谈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二更后,与弢甫鬯谈近世贤者,如林文忠、周文忠、邓嶰筠之属,平日学行、襟怀甚悉。

日内作书,常有长进,盖以每日临摹不间断之故。

接季弟信,知沅弟于廿八日自长沙起行归矣。(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

□评点

曾氏此时已五十一岁,写了四十多年的字,有心于书法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但他一旦每日临摹不间断时,书法艺术仍然能有“常有长进”的感觉。可见书法这门艺术,是要不间断地临摹前人的。曾氏每日临摹哪些人的作品呢?我们从前面日记中可知,主要是欧阳询、柳公权、李邕、董其昌、黄庭坚、赵孟頫、王献之、王羲之等人的碑帖。

 

分享到: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