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相与富相丨《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连载

2016-08-11 10:21:58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被誉为曾国藩研究第一人的唐浩明,从曾国藩传世的大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来篇,逐一加以评点,篇幅短小、笔调轻松,由表及里地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将文、史、哲冶于一炉,通过解读曾国藩日记,窥斑见豹地探索他的文韬武略、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面对困厄与成功时的心态、遇到得宠与失意时的处理方式。

既益智敦品明事晓理,又赏心说日休闲养性。《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近期在“新湖南”客户端连载推出,敬请关注!」

 



贵相与富相

□原文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

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读书二卷卯初至午初

习字一二百午初至未初

料理杂事未初至酉正

诵诗、古文酉正至亥正

作诗文扎记三八日

巧召杀,忮召杀,吝召杀。

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大病初愈,戕树重生,将息培养,勿忘勿助。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月廿二日,作扎记立誓。

四月廿三日,戒棋立誓。

廿六日,窒欲立誓。

矫激近名,扬人之恶;有始无终,怠慢简脱。

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终如始,修饰庄敬。

威仪有定,字态有定,文气有定。(咸丰八年三月至四月)

□评点

曾氏的日记,从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八年六月之间,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一些零星片断。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遗失,二是这些年里他原本就没有逐日记载。在咸丰八年六月初六之前,他记下这一年三月至四月这两个月里的某些重要的思考与安排,此即上面所抄录的文字。于此,我们可以断定,曾氏在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八年这段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他的日记的确有间断。这很可能是那段时期内,他的恒心还有所欠缺的缘故。

这段文字中,涉及鉴人的有这么四句:“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富与贵,为绝大多数人所追求,是他们人生的最高目标。什么样的人具备贵相,什么样的人具备富相?这应是许多人所感兴趣的事情,也是命相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曾氏看来,端庄厚重、谦卑含容,这是可以导至尊贵的相貌。所谓端庄厚重,应是品德端方,形容庄敬,心性厚道,言行持重;所谓谦卑含容,应是待人谦虚自抑,在人前喜怒哀愁不形于色。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刻领悟和四十多年的人世积累,曾氏认为具备以上品性的人,在社会上可以获得令人尊敬的地位。尊敬是一种发乎内心的情感,通常是对其人道德上的敬佩。什么样的道德最受人敬佩呢?这就是端庄厚重、谦卑含容,再简单一点的表述,则为庄重、克己。

曾氏认为事有归着、心存济物者有可能获得财富。事有归着,说的是做事情要有归纳,有着落,即曾氏常做的一件事:综核。心存济物,说的是心里有帮助别人、回馈社会、报效家国、无私奉献等念想。曾氏认为办事有归纳有着落、又能帮助别人的人,可以成为拥有财富的人。财富从做事中获取。在曾氏看来,做事情有两点最重要:一是踏实,二是助人。

读者诸君可能会说,曾氏所说的这些,不像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面相骨相,而是说的人的德行习性。这话说得不错。而这,正是曾氏鉴人的根本之处。曾氏看人,以德为主,以才为辅。端庄厚重、谦卑含容、事有归着、心存济物这些都属于德或德性的范畴。富与贵,要靠德性去获取。而这种种德性,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可以靠后天去培植的。

读者也许会说,这与面相不相干,是属于另一个话题中的内容。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其实,一个人的德性与他的表相是相干的,表相是德性的外在体现。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他心中,而生发出来的神色纯和温润。它表现在颜面上,反映在肩背上,以至于手足四肢。通过手足四肢的动作,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相学中有一句重要的话,道是“相随心转”,说的也是这层意思。故而一个人的心地是否仁厚,道德境界是否高尚,是可以从他的外相来感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又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看面相、骨相的鉴人之术相关联。

当我们的视线转移到这个角度时,可以发现,这段日记中的“巧召杀,忮召杀,吝召杀。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同样也算是曾氏的鉴人之术。

在曾氏看来,使乖弄巧、机心过重、嫉妒眼红、心胸狭隘、吝啬小气、器局逼仄,这些都容易给人招致灾祸;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勤于劳作、不图安逸、厚道待人、宽息包容,这些则可以给人带来吉祥。以上召杀致祥的种种德性,都能够从其人的外在行为表现中来观看。

怎么看?曾氏自有他的一套方法。这套方法散见于他的文字中,日记中亦时有可见。下面,我们就他的相关日记,来探测其鉴人绝招之点滴。

 

■鉴刘松山等四人

□原文

十四△何本高,湘阴归义人,兄弟六人,行三。咸丰三年十月入王璞山营。侍一百,壮四百,朴实。

十四△陈青云,五都萧家冲人。先充为字号勇,在金鹅山打仗。四年五月,在湘潭大官殿入璞山营。兄弟四人,居三。眼圆而动,不甚可靠。语次作呕,眼似邹圣堂。

十五○刘光明,湘潭石潭人。四年三月十一,在岳州城内战船接出,年二十七岁。父年四十六岁。母没,有二弟。明白安详。

十五○○刘松山,七都山枣人,曾在季洪处当长夫。四年冬,在铜钱湾入璞山营。其兄在岳州阵亡。母存、父没、嫂嫁,有二侄。据称,东安、郴州之战最苦,吉水潭、四墟之捷最伟。王枚村不言而善战。挺拔明白。

又附记建昌绅士

蔡梦熊,渔溪,万年教官

蔡樟元,豫卿,庚子举人,梦熊之侄

万恩辅,仪唐,甲辰举人

黄士,秀峰,丙午举人

崔煊,春圃,崔斌之子

李鸿卓,黄平州知州,庚午举人,己卯进士

李松龄,小梧(咸丰八年九月十五日)

□评点

三个多月前,曾氏在为父亲守丧一年零四个月后,奉旨再次出山。朝廷给他的任务是:统率湘军救援浙江。于是,规划大计、筹措粮饷、调遣旧部、签发军书,便成为复出后的曾氏的日常事务。曾氏离开前线一年多了,旧部也多有变化。其中,人员变动是最主要的。会见属下,是曾氏的重要事情。对于初次见面的营哨一级的军官,他会在日记中留下简单记录。他的记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龄,二是籍贯,三是入伍年份,四是军营经历,五为家中情况,六为面谈时的印象。面谈时印象又分为三个部分:一为长相,二为神情,三为曾氏本人的感觉。觉得好的画圆圈,不好的画三角形,拿不准的则不做记号。这面谈之印象即属于品鉴的范畴。

九月十四、十五日两天,曾氏召见老湘营中的四个中级军官:何本高、陈青云、刘光明、刘松山四人。

对于这四个人,曾氏分别作了如下记录:

何本高,湘阴县归义人,有兄弟六人,排行第三。咸丰三年十月进入王錱的军营。现掌侍从(即亲兵)一百人,壮丁(即正兵)四百人,人朴实。“朴实”,本是曾氏对人的褒奖用语,而曾氏对何本高的评语又仅此一词,按常理,曾氏应该对何有好感,但他却在何的名字上方画上三角符号,也就是说对何印象不佳。这是为什么?笔者猜测,或许是何的朴实过了头,显得呆板。当然,也可能是曾氏对何还有另外的看法,那些看法影响了曾氏对何的好印象,而曾氏并没有点明。

陈青云,湘乡县第五都萧家冲人。起先充当普通团丁在金鹅山打仗。咸丰四年五月在湘潭大官殿投王錱军营。兄弟四人,排行老三。眼睛圆而好转动,不太可靠。言谈之际令人作呕,眼睛像邹圣堂。从“眼圆而动,不甚可靠”八个字中,可以看出曾氏认为一个人若眼珠子过多转动,有可能不诚实不专注,所以不可靠。既不可靠,又有作呕的言辞,所以曾氏对陈青云印象不好,在他的名字前面画了一个三角形符号。

刘光明,湘潭石潭人,咸丰四年三月十一日,在岳州城内由战船接出城,年纪二十七岁。父亲四十六岁,母亲去世。有两个弟弟。心思明白,神态安详。曾氏在刘光明的名字上方画了一个圆圈,代表他对刘印象好。这好印象的原因是明白安详。安详的对立面是躁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处在青春躁动的时期,又身在军营这个躁动的环境中,刘光明能保持安详的神态,确实不同寻常,难怪曾氏对他印象好。

刘松山,湘乡县第七都山枣人,曾在曾国葆军营中做长夫。咸丰四年冬天在铜钱湾进入王錱军营。其兄长在岳州战役中阵亡。母亲健在,父亲去世,嫂嫂改嫁,有两个侄儿。据刘松山说,东安、郴州之战打得最苦,吉水潭、四墟之战的胜利成果最为宏伟。“王枚村不言而善战”,这句话疑有脱字。揣测文理,此话应该是说刘松山不多说话但善于作战。这一点与“挺拔明白”一起,让曾氏对刘松山的印象极佳:在刘的名字前面画了两个圆圈。

曾氏识人有一个很重要之点,即不喜欢多言语尤其是夸夸其谈爱说大话的人,他说过“楚军历来不用大言者”,他批评当时军营中爱说大话的文人:“近来文人爱好大言,动辄攻城若干,杀贼若干,此大言也。”他看重李续宾,其中有一点便是李不多说话,他说李续宾可以在“稠人广坐之间终日不发一言”。当然,仅仅只是不多话语是不行的,还得要会办事,这正是孔子所提倡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李续宾不多说话而会打仗,受到曾氏的极大信任,刘松山也是“不言而善战”,故而曾氏也极看好他。

刘松山后来积功升至老湘营统领。在同治五年左宗棠奉命出征西北时,曾氏将老湘营交给左调遣,并在左的面前极力推荐刘松山。关于这件事,左后来在为刘请恤时郑重向朝廷说明,并因此而有对曾氏“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的盖棺定论。

同治九年,刘松山在西北金积堡战役中阵亡,年仅三十八岁,无子,留下的老湘营由其侄儿刘锦堂统领。这支由刘松山带出的劲旅,后来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刘锦堂也因此成为第一任新疆巡抚。

 

■鉴王华国等四人

□原文

△王华国,八都人,易芝生居相近,三年入王营当伙兵。有弟为凯章亲兵。

△陈玉恒,二坊人,南门城外。三年入王营,廿四岁,长而清,可充戈什哈。

辜胜友,三坊人,曾家冲。三年入王营,二十五岁,矮而不精,比赵子麟略瘦。

文兼武,十二都人,三十岁,其兄亦在王营,拙直,长工之才。(咸丰八年九月十七日)

□评点

这一天曾氏记下所召见的四个人的情况。

王华国,湘乡县第八都人,家与易芝生所住的地方相近。咸丰三年进入王錱军营当炊事兵。有弟弟为张运兰(字凯章)的亲兵。名字前面画一三角形符号,表示其人不在曾氏的人才库之中。

陈玉恒,湘乡县第二坊人,家住湘乡县城南门外。咸丰三年进入王錱军营,二十四岁。个子高,神情清爽,可充当贴身亲兵。此人名字前面也有一三角形符号,意谓他也未进曾氏的人才库。

辜胜友,湘乡县第三坊人,住曾家冲。咸丰三年进入王錱军营,二十五岁,个子矮,不精明,比赵子麟略微瘦一点。

文兼武,湘乡县第十二都人,三十岁,笨拙直爽,属于长工一类的人。

对于辜与文两人,曾氏均未作记号,从“不精”“长工之才”的评语中,可见曾氏亦未看中二人。

 

■鉴陈品南等六人

□原文

陈品南,老三营湘旗旗长。挺拔,有静气。二十九岁。铜钱湾住。副将衔。

喻科癸,平江亲兵百长。年二十四岁。满面堆笑,可爱。矮而精明,略似陈安南。

由硝石分路过渡,走新城县,至新口合路。

硝石十五里,界牌前十五里,八都铺店廿余家,三、五、八日墟场,可扎营。有墟场联局。八里,白石头十二里,十里山村屋百余家,十里,新城县五里,五里亭可扎营,十里,熊家塘五里,荷花庄五里,黄竹源五里,白沙十里,新口。

又附记

十九黎得胜,果营奇胜军营官。五年冬回楚,六年援江,旋归周凤山统。目动言肆。

十九文恒久,四都高冲人。三年九月入王营,岳州城内救出。辅卿之侄。有静气,有良心。二旗旗官。父没,母今年没。

十九黎以成,宁乡人。四年,鲁家坝入营。神昏。

二十莫有升,长沙人,年二十九岁。南勇刘培元营内哨官。眼圆人滑。随濬川出投效。有妻无子,无兄弟。(咸丰八年九月十八日)

□评点

今天,曾氏在日记中记录了六个人的情况。

陈品南,老三营湘旗旗长。身材挺拔,有安静之气。二十九岁。住铜钱湾。正二品副将衔。在陈品南的名字上方,曾氏画了两个圆形符号,这说明他很看重陈。看重陈的什么?依笔者之见,曾氏看重的是陈的“有静气”。曾氏早期在翰林院修身养性时,为自己制定十三门课程,其中列在第二位的便是“静坐”,并具体注明:“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同时又作《主静箴》来时时警戒自己:“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余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驰骛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在曾氏看来,“静”是很重要的品性,“有静气”的人可以成大事。二十九岁的陈品南已拥有副将衔,也证明他不一般,故曾氏在他的名字上方画上两个圆圈。

喻科癸,平江营亲兵百长,二十四岁,见人满面堆笑,显得可爱,个子矮,头脑精明,略像陈安南。曾氏在喻科癸的名字上方画上一个圆圈,对此人印象好的原因应出于“可爱”与“精明”。

黎得胜,果字营奇胜军营官。咸丰五年冬回湖南,咸丰六年出援江西,不久归周凤山统带。眼珠子多转动,言语放肆。黎得胜的上方未见标记。“目动言肆”的评语,在曾氏的语境中属不良的。黎应未入曾氏法眼。

文恒久,湘乡县第四都高冲人。咸丰三年九月进入王錱军营,岳州战役时从城内被救出。文辅卿的侄子。有静气,有良心。现为二旗旗长。父亲去世,母亲也于今年去世。曾氏对文恒久特别看重,在他的名字上方画了两个圆圈,显然看重的是文的“有静气,有良心”。曾氏识人,以德为纲,“静气”与“良心”,都是他推崇的德性。一个厮杀于战场上的军官能同时具有这两种品性,这是曾氏所十分看好的。

黎以成,宁乡人,咸丰四年在鲁家坝入军营。精神昏浊。“神昏”者自然不是做事之人,所以曾氏为他画了一个三角形。

莫有升,长沙人,二十九岁。湘南刘培元军营里的哨官。眼睛圆,人油滑。随同萧濬川出来投军。家中有妻,没有儿子,亦无兄弟。在“巧”与“拙”之间,曾氏宁愿选择拙。在“官气”与“村气”之间,曾氏宁愿选择村气。在为军营挑选官勇时,他宁愿用未打过仗的书生,而不用绿营将领,他中意于世代务农的村夫而摈弃城市里的游民。一个“滑”字,足可以使得曾氏不喜欢莫。

 

分享到: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