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骏莫如跛丨《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连载

2016-08-11 10:21:58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被誉为曾国藩研究第一人的唐浩明,从曾国藩传世的大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来篇,逐一加以评点,篇幅短小、笔调轻松,由表及里地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将文、史、哲冶于一炉,通过解读曾国藩日记,窥斑见豹地探索他的文韬武略、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面对困厄与成功时的心态、遇到得宠与失意时的处理方式。

既益智敦品明事晓理,又赏心说日休闲养性。《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近期在“新湖南”客户端连载推出,敬请关注!」

 



立非常之功而疑谤交集

□原文

树堂约吴子登来,以玻璃用药水照出小像,盖西洋人之法也。为余照一像。

纪鸿之次子病,早间甚重,晚来轻减。余目蒙殊甚,虽《阅微草堂笔记》等闲书亦不能看,因在洋床上闭目小坐。傍夕小睡。夜温《古文》气势之属,以眼蒙不能久看,闭目小坐。二更四点睡。眼病如此,便与盲人无异,为之愧叹。(同治十年三月二十六日)

□评点

冯树堂、吴子登为历史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让我们今天能看到曾氏的真容。此时的曾氏年已六十,到了明年二月,他便离开人世了。我们从这张照片(见上页图片)上看到晚年曾氏的模样:瘦削的长脸,三角眼,大耳、浓眉,络腮胡须又密又长,鼻梁略显扁,两翼法令深刻,额头宽,有皱纹。仔细端详,此照片的眉眼之间似乎有过加工。从整体来看,这张照片上的曾氏,不是一个慈祥、温婉的文臣,而是一个威严甚至有几分肃杀之气的武将。也可能他当时太拘谨了,也可能他平时就是这样一副神态。总之,若从照片上来看,曾氏是一个不易接近的大人物。一般人在他面前,只能心存怯意、敬而远之。

 

■写字须在三十岁前立定规模

□原文

早,清理文件。饭后温《高祖纪》毕。见客三次。倦甚,小睡。中饭后,温《秦本纪》,至二更毕。见客,陶仲瑜来,久谈。写字、对联、挂屏,共约四百字。灯后清理来文数十件。习字二纸。

日内颇好写字,而年老手钝,毫无长进,故知此事须于三十岁前写定规模。自三十岁以后只能下一熟字工夫,熟极则巧妙出焉。笔意间架,梓匠之规也。由熟而得妙,则不能与人之巧也。吾于三四十岁时,规矩未定,故不能有所成。人有恒言,曰“妙来无过熟”,又曰“熟能生巧”,又曰“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之者也。不特写字为然,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即人之所以为圣人,亦系先立规模,后求精熟。即颜渊未达一间,亦只是欠熟耳。故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咸丰九年四月初八日)

□评点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曾氏虽然算不上第一流书法家,但他在书法史上无疑是有一席地位的。《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引用清人符铸的话评论曾氏的书法:“曾文正平生用力至深,唐宋各家皆所尝习,其书瘦劲挺拔,欧黄为多,而风格端整。”所评大致允当。

曾氏有其自成一体的书法,在笔者看来,曾体有这么几个很突出的特点:刚劲、陡峭、谨饬、轩朗。这几个特点,使得曾氏的书法在群星灿烂的名家中能卓然自立,自成一种神采,一番面貌。

远在西周时期,贵族学校培养子弟便看重六门功课: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便是写字。因为有这样的传统,中国读书人一向重视写字。中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朝考,也就是进士考翰林的那一道考试,其实考的是书法。曾氏朝考名列一等第二名。可见,曾氏在二十八岁的时候,字已经是写得非比一般的好了。

曾氏一生爱好写字。他对写字下过很深的功夫,有很多的体验与领悟。他的这些体验与领悟,对于今天喜爱书法者仍有启迪。可惜的是,曾氏早年的日记,重在修身,言及习字的文字几乎见不到。从道光二十五年到咸丰八年之间的日记又没有系统保留下来。眼下看到的这一篇,算是他谈写字的日记中较早的一篇。这时的曾氏已有四十九岁了。正是因为年纪较大,曾氏感觉到写字时手钝,从而感叹:写字这桩事,要在三十岁前立定规模。这里说的规模,应该是指大的框架,或者可以说是能出大成就的基础。三十岁之后,主要是一个熟字工夫,熟到极点,则巧妙自然就出来了。

曾氏说,笔意与间架,都属于梓匠规矩一类,也就是说这些都是有形的,可以言传手教,可以模仿。揣摸曾氏的意思,这些都在规模之列,都是在三十岁之前就应该完成的事。除开有形的外,还有无形的,不可言传身教、不可模仿的,这就是所谓的巧。庄子说,轮扁可语人以规矩,不能喻之以巧。巧要靠什么来得到?靠的是熟练。熟能生巧,天天练,日日写,熟到极处,巧则出矣。曾氏说,不只是写字,天下庶事百技,都只能走这条路,甚至修身希圣这种事,也要先立定规模,然后天天操习,时时不忘,将良好的品德化为自然的习性,也便逐日接近圣贤了。孔子议论颜渊与其他弟子之间的区别:“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渊每天都不离开仁,其他人只是偶尔想起仁而已,所以颜回可成为复圣,其他人则不能。

 

■字字一律与始终一律

□原文

早,各文武员弁贺朔,至巳正应酬毕。阅《后汉书》《文苑传》、《儒林传》。小睡。中饭后,与子序围棋二局。旋写对联、匾额十余件。

余近日常写大字,渐有长进,而不甚贯气,盖缘结体之际不能字字一律。如或上松下紧,或上紧下松,或左大右小,或右大左小。均须始终一律,乃成体段。余字取势,本系左大右小,而不能一律,故恒无所成。推之作古文辞,亦自有体势,须篇篇一律,乃为成章。办事亦自有体势,须事事一律,乃为成材。言语动作亦自有体势,须日日一律,乃为成德。否则,载沉载浮,终无所成矣。

夜阅《梅伯言文集》。眼蒙,不敢注视。洗澡水多,甚鬯快。是日酉刻,阅亲兵操演。(咸丰九年六月初一日)

□评点

这段时间曾氏写字比较多,从“写对联、匾额十余件”中,可知向他索字者颇多。中国人因为看重字,故向来有求字的习惯。被求者无非是这样几种人:字写得好的,社会地位高的,名气大的。曾氏三者皆备,毫无疑问求字者众多。为人写字自然是一件劳累事,但也有乐趣在其间。首先是有成就感的乐趣。再者,书法本身就是艺术品,足可以供自己赏心悦目。还有,在写的过程中,也会促使自己的书法长进。曾氏就在这种常写的状态里,感受到自己书法的“渐有长进”。但他自己看出了一个缺点:不贯气,即气势不够连贯。贯气,是书法作品里的一个重要内涵。气连贯得好,能使一字之中上下左右搭配和谐,能使一行之中气势相连,流畅绵延,能使一篇之中精神贯注,通篇呼应。所以,善书者莫不注重尺幅间的贯气。

曾氏认为字不够贯气,是因为不能字字一律的缘故:字体结构的或松或紧,笔势上的或张或弛,不能保持一致。这样,便显得没有章法。由书法上的一律,曾氏想到作文、办事以至举止行为上的一律。曾氏很看重这种一律,认为能够做到一律的人,才是能成大气候的人。他一生努力于此,也大致做到如此,即便在军营生涯中也能尽可能做到一律。仅此一点,便让世人佩服不已。他的心腹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说:“师则又规矩准绳,尺寸不失,日在师旅之间,集大功擒渠首,而始终不脱儒者气象,使末世风气不专注于武悍,其功至不可与擒渠扫穴同日而语,固非目睫之士所能操管而窥握筹而计也。尝窃私议,在师左右久矣,仰见筹谋措置、饷源开节、吏治兴废,虽夐乎不可及,然犹思虑之所能到。惟横逆之来凝然不动,与饮食起居皆有时节,数十年不变,此二者烈辈毕生不可企及。”

赵烈文是个有心人,他观察得既细又久,所以他看出了曾氏的细节。而正是这个“尺寸不失”的一律,乃曾氏异于常人之处,也是曾氏一生用功之处。所以,曾氏听了这番话后说:“足下肯用心,故体察入微。”

当然,这个“一律”,是曾氏本人的审美观,不见得就是审美的不二法门;他由此而推衍出的为人处世观,甚至也不见得就是为人处世的不二法门。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条条道路都可以通向高峰,关键在于要坚持一条路,要将这条路走到底,不能多改多易。因为人生只有百年,年限是规定死了的,如果改易太多、折腾太多,则浪费太多、无用功太多,故而难以达到高峰。

 

■颜柳之书被石工凿坏

□原文

早,清理文件。饭后出门拜客,至未正归。旋见客五次。申正倦甚,酣睡至灯初起。夜写家信,澄弟一件、夫人一件,与季弟鬯谈。是日,接寄谕一道,命派兵越境出剿皖南。

午刻,拜徐柳臣前辈,语及纪泽草字,深蒙许可。且言渠所见之人,未有廿一岁能及此者,余以不能沉雄深入为虑。柳臣言作字如学射,当使活劲,不可使拙劲;颜、柳之书,被石工凿坏,皆蠢而无礼,不可误学。名言也。(咸丰九年七月十三日)

□评点

这篇日记里,曾氏谈到他的长子曾纪泽的字。曾纪泽亦是中国近代有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灵秀圆润、才华四溢,与其父风格迥异,但同样都是上乘之书法。曾纪泽于写字似乎有天赋。曾氏在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给祖父母的家信中说:“曾孙最好写字,散学后则在其母房中多写,至初更犹不肯睡,骂亦不止。目下天寒墨冻,脱手写多不成字,兹命之写禀当帖寄呈,以博堂上大人一欢笑而已。”

此时的曾纪泽不过一刚满五周岁的小儿,竟然对写字一事如此喜欢。天寒墨冻之时,犹愿写信给曾祖父母,足可证明喜好书法乃纪泽之天性。这是成就大书法家的根基。当然,若与钟王颜柳等古人相比,曾纪泽后来的书法名望相差甚远,即便与他的父辈何绍基比,也有较大距离。这之间固然有书法本身成就高下的原因,也有种种“诗外”的原因。一个人在艺术上的成名如何,最后都是各种原因的综合。秦桧的书法很好,但在中国书法史上无地位,因为他是大奸臣,人品这一点上欠缺了,总分不够。

日记中记录一个名叫徐柳臣的话,值得重视。曾氏称徐为前辈。可能徐是一位年岁较大的宿学,也可能是一位比曾氏早中进士的人。徐极力称赞纪泽的草书,不排除有客气的因素在内,但纪泽的书法,的确又以草书擅长,徐应是很有眼光的人。他说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遭受石工的凿坏,变得呆板了。这话说得极有见地。古代书法家的作品传世,通常情形下,一靠帖,二靠碑。帖是木板印刷。木头雕刻,比石工在石板上凿字要容易些,故而刻出的字,与手迹的接近率比较高。碑上的字,若不是极高明的工匠,便只能凿形而难以凿神。所以帖要胜过碑。我们读颜真卿的祭侄帖,显然比碑能更见颜氏的书风。

 

■守骏莫如跛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见客三次,内周瀚、刘兆璜坐颇久。写九弟信一件、胡宫保一件。与尚斋围棋一局,旋将九弟手卷写毕。中饭后,见客四次,内黎世兄坐颇久。酉刻,李申夫来久谈,傍晚散去。夜清理文件,寸心郁闷异常。与尚斋围棋一局,目蒙殊甚。

是日因写手卷,思东坡“守骏莫如跛”五字,凡技皆当知之。若一味骏快奔放,必有颠踬之时;一向贪图美名,必有大污辱之时。余之以“求阙”名斋,即求自有缺陷不满之处,亦“守骏莫如跛”之意也。(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六日)

□评点

曾氏为人办事有两个特别之处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求阙,一是拙诚。道光二十四年三月,三十四岁的曾氏在给诸弟写信时说:“兄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既然是人皆有缺陷,所以他满足于缺的状态,将居室名命为求阙斋。这种求阙的思想指导他的一生。我们看他终生俭朴,终生自律,看他审慎地对待权力,甚至不接受黄袍加身的劝进,都可以从中窥视到求阙的身影。与太平军的战争结束之后,他为湘乡昭忠祠写了一篇文章。对湘勇十余年的战事作了一番回顾,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论,历九州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与?”“数君子”的首领自然是曾氏本人。他一向遵循“天道忌巧,天道忌贰,天道忌盈”的原则,忌巧忌贰的结果恰恰就是拙诚。

求阙与拙诚,不但指导着他的做人做事,也指导着他的审美。在书法艺术上,他崇尚朴拙之美。

苏轼有一首《和子由论书》,其中有两句为:“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曾氏很赞同这种观点。这种“跛”,其实就是“阙”与“拙”的另一种表述:华丽奔放难以持久,朴素古拙耐人咀嚼。

 

退回刘墉翁方纲的摹本

□原文

早起,接胡宫保信,内有恩秋舫观察祥八月廿八日专人自京寄至湖北之家信一件。知逆夷在京城德胜门外;圆明园虽被焚毁,京城尚未大伤,和议已成;夷兵退回天津;京城九门,前闭其八,今已全开,买卖将次照常;銮舆渐可还京云云。阅之差为抃慰。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写季高信一件、毓右坪信一件。午刻倦甚,小睡。中饭后写雪琴信一件。清理文件颇多。

黎寿民送手卷,系刘石庵、翁覃溪二公乾隆四十八年在顺天闱中所写,各临《兰亭》一本,又书诗跋甚多。余以其物尤可珍贵,璧之。又出其先人樾乔侍御诗稿,请为订定。阅至傍夕,不忍释手。

夜与尚斋围棋一局,阅《五宗世家》等篇。(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七日)

□评点

黎寿民给曾氏送来一幅手卷:刘墉、翁方纲两人的《兰亭序》摹本。乾隆四十八年顺天乡试期间,主考官刘墉、翁方纲在闱中空余时,各人都临摹了一遍《兰亭序》。这件东西不知何故竟然转到了黎家。对于书家来说,这是一件极为珍贵的物品。刘、翁二位均是大书法家,临的又是书圣的经典之作,堪称稀世之宝。谁能不喜欢?何况送者又是故人之子。黎寿民之父黎樾乔,湖南湘潭人,官居监察御史,与曾氏交情甚密。道光二十八年,黎樾乔因仕途不顺,辞官回里,曾氏还专门作了六首诗送他,说他们是“十年聚京辇,并头相呴濡”。送礼的目的清晰而正当:请曾氏为其父订定诗稿。

礼品珍贵、送礼者系旧交、目的单纯,这样的礼品可以收下,也应当收下,但曾氏没有收,原因是礼物太珍贵了!这是曾氏的一个原则,他终生持守。我们说一个人的操守,就是说他的行为准则。一个人能够守得住原则,便是有所守,有所守的人必定有所拒。守与拒之间,可以看出一个人志趣的高与下。

 

■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与尚斋围棋一局,写左季高信、鲍春霆信。清理公牍甚多,至未初毕。中饭后,核改坚守景德镇及洋塘胜仗折稿,晡时毕。至朱云崖等处小坐,谈添亲兵之事。夜改大赤岭胜仗折稿,至二更毕,倦甚。是日,霖雨竟日,夜间雨弥大,气象殊不佳。接沅、季两弟十八日信,亦以南岸为虑。

是日,休宁瞿令福田送右军帖一本,王梦楼跋断为淳化祖本,且定为唐刻,考核未必确凿,而神采奕奕,如神龙矫变,不可方物,实为希世至宝。余行年五十有一,得见此奇,可为眼福。瞿令又送赵侍制仲穆所画飞白竹,上有施愚山、沈绎堂诸先生题跋,亦可宝也。余以世间尤物不敢妄取,审玩片刻,仍亦璧还。去年,黎令福畴送刘石庵、翁覃溪二公在闱中所书手卷,余亦璧却。此三件可称祁门三宝。(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

□评点

此时的曾氏,正以两江总督的高位,驻节安徽祁门。附近的休宁县令瞿福田送来一本王羲之的字帖。著名书法家王文治(字梦楼)判断此帖乃唐代所刻,为淳化祖本。宋代淳化三年太宗皇帝收秘阁所藏历史法书,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标明为“法帖”。摹刻在枣木板上拓赐大臣。

当时秘阁所藏的法书,其中大部分后来因时世变迁而下落不明,它的书法艺术靠着这些淳化刻本得以流传下来,因此淳化法帖或称淳化阁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前些年,上海博物馆曾以十多万美金的代价,从海外购回数页阁帖,可见其价值。王梦楼断定这部唐朝刻的王羲之字帖就是淳化阁帖所收的本子,这部字帖自然也就极为珍贵了。

这真的是一件宝物。我们看曾氏见到时的那种欢喜至极的心情:“神采奕奕,如神龙矫变,不可方物,实为希世至宝。余行年五十有一,得见此奇,可为眼福。”曾氏日记用这等神往的文字去称赞一件物品,乃绝无仅有。曾氏为何这样喜欢?这是因为它是曾氏眼中真正的宝贝。曾氏出身农家,终生保持俭朴的生活习惯,他既不贪爱金银豪宅,亦不看重古董珍宝。他平生嗜好也很少,爱好书法,是他极少嗜好中的一个。瞿县令给他送来这本唐刻王羲之字帖,应该说是恰如其分地投合了曾氏的爱好。

瞿为什么要这样做,动机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上司喜欢书法,于是送上一件书法中的极品,这是了无痕迹的官场往来:可以说是送礼,也可以说是行贿,但更有理由说是书法爱好者的正常交往。曾氏不去考查瞿的动机。他“审玩片刻,仍亦璧还”,璧还的理由是“世间尤物不敢妄取”。用不着去思考对方送东西的背后缘故,只是因为这件东西太好了,我不敢平白无故地收取。这种思维方式与上篇之璧还黎寿民的手卷是一样的,只是“世间尤物不敢妄取”这八个字说得更为经典。它值得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想要得到尤物,或有可能得到尤物的人们思考再思考。

世间尤物很多,财富、权力、地位、名望、珍宝、美女等等,是人们普遍喜爱的尤物,许多人终其一生,便是为此而奋斗。但曾氏告诉我们,这种尤物,是不可以妄取的。什么是妄取?妄取就是不用正当的手段、不按规范的程序、不凭真实本领来获取。不要沉迷于得到尤物的短暂喜悦中,要把眼光看得长远些。妄取的尤物,你能守得住吗?当你不能守住时,它给你带来的痛苦,就要远远超过瞬间的欢乐。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尤物乃世俗所欲、众生所念的东西,是争夺的目标,是强弱拼杀的结果。你如果不能成为争夺过程中的始终强者,你便要付出弱者的代价。

 

■习字思与学不可偏废

□原文

早,朱云岩出队往援历口。饭后围棋一局。旋写左季高信、毓中丞信、李辅堂信,清理文件。中饭时,小岑来,批春霆禀一件。饭后与尚斋围棋一局。天雨不止,与小岑鬯谈甚久。傍夕,又与小岑围棋一局。

夜温《古文简本》。念韩公“周情孔思”四字,非李汉知之极深,焉能道得出!为文者要须窥得此四字,乃为知本,外此皆枝叶耳。

习字一张。余往年在京深以学书为意,苦思力索,几于困心横虑,但胸中有字,手下无字。近岁在军,不甚思索,但每日笔不停挥,除写字及办公事外,尚习字一张,不甚间断。专从间架上用心,而笔意笔力与之俱进,十年前胸中之字,今竟能达之腕下,可见思与学不可偏废。(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评点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别人的书而自己不思考,则容易迷惘;只独自思考而不向别人学习,则容易疑惑。孔子的意思是既要学习,又要思考,思学结合才有成效。曾氏在自己的习字过程中也逐渐领悟了这个道理。

曾氏早年在翰林院曾很用功于书法,苦苦思索,但不得要领,字写得很不满意。他说那时是“胸中有字,手下无字”。这话的意思是脑子里知道字应该怎么写,但写出来的字与所想的相去甚远,套用今天的话语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近些年在军营中,因为时间紧,读帖与思索都不是太多,但公余坚持习字一纸,从不间断,专心致力于字的结构,自己感觉无论是笔意即笔墨的意蕴,还是笔力即笔墨的力度都在天天长进,十年前脑子里所构想的字竟然能够成形于笔端。

曾氏于此再次深悟思与学即苦苦思索与身体力行二者不可偏废。思与学必须同时并举,这是一个真理,对于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后来,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也难说不是受到孔子的这种观点的影响。

 

分享到: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