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所赐或遭太监掉包丨《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连载

2016-08-11 10:20:31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被誉为曾国藩研究第一人的唐浩明,从曾国藩传世的大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来篇,逐一加以评点,篇幅短小、笔调轻松,由表及里地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将文、史、哲冶于一炉,通过解读曾国藩日记,窥斑见豹地探索他的文韬武略、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面对困厄与成功时的心态、遇到得宠与失意时的处理方式。

既益智敦品明事晓理,又赏心说日休闲养性。《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近期在“新湖南”客户端连载推出,敬请关注!」


 

■咸丰帝去世与八大臣辅政

□原文

黎明起。接京城递回夹板,面上系用蓝印,内系六月十八日所发一折二片。

其复奏鲍超救援江西一折后,墨笔批云:“赞襄政务王大臣奉旨:览奏,均悉。”其附奏近日军情一片批云:“赞襄政务王大臣奉旨:知道了。”又黄胜林正法一片批,与近日军情片批同。

外吏部蓝印咨文二件,一件载:“七月十六日奉朱笔,皇长子现已立为皇太子,着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钦此。一件载:“准赞襄政务王大臣咨,嗣后各督抚、将帅、将军、都统、提、镇等奏事,备随折印文一件,载明共折几封、片几件、单几件,交捷报处备查等因。”

痛悉我咸丰圣主已于七月十六日龙驭上宾,天崩地坼,攀号莫及!多难之秋,四海无主,此中外臣民无福,膺此大变也。余以哀诏未到,不克遽为位,成服哭临,须回东流,乃克设次行礼。巳刻改克复池州一折、提江西漕折五万一片,未刻发报,仍用红印。

清理文件甚多。与沅弟鬯谈。申刻,写挂屏、对联数件。夜写零字,写扇一柄。二更三点睡,不甚成寐。伏念新主年仅六岁,敌国外患,纷至迭乘,实不知所以善其后。又思我大行皇帝即位至今,十有二年,无日不在忧危之中。今安庆克复,长发始衰,大局似有转机,而大行皇帝竟不及闻此捷报,郁悒终古,为臣子者尤深感痛!(咸丰十一年八月初十日)

□评点

咸丰皇帝奕真个是福大命薄。生于帝王家,已是福莫大焉,何况以资质平庸之第四子身份继承大统,更是洪福齐天,但他的命却不好。即位不久,洪秀全便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宣布建立太平天国。于是在南方又出现一个国家政权,一个立志要夺取他的江山的天王。反叛一方的势力越来越大,终于冲出广西,一路北上东下,势如破竹,居然在六朝古都之地建立雄踞东南的天国。江南半壁河山硝烟弥漫,似乎已不再是大清王朝的天下。内乱已是够心烦了,而洋人挑起的外患更是越演越烈。英法联军的战火竟然烧到北京。咸丰十年八月初八日,就在英法军队兵临北京城下时,奕带着后妃子女仓皇从圆明园北逃。一个帝王,在敌兵入侵之时弃家外逃,其耻其辱仅次于亡国。

奕带着这种奇耻大辱寓居热河行宫,面对着日重一日的内乱外患,他心里忧虑,却束手无策,干脆整日沉湎于醇酒妇人之中。本就孱弱的身体,禁不起这等戕伐,终于一病不起。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奕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行殿寝宫,虚岁三十一,留下两道遗诏。其一为六岁儿子载淳即位,其二为派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驸马景寿、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卿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弼载淳。咸丰十一年八月初十日,曾氏在刚刚收回的安庆城里接到包括传递这一重要信息在内的一大批文件。

这篇日记中有“蓝印”、“墨笔”云云,值得注意。蓝印是相对红印而言。国家遭遇大丧,官场各级印泥不再是红色而改用蓝色。墨笔是相对于朱笔而言。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朱笔,现在皇帝不在了,临时委任的最高政权的执行者亦不能用朱笔,只能用寻常人所使用的墨笔。曾氏此刻尚未接到国丧的正式通知,他未穿丧服办公,故而本日拜发的一折一片仍用红印。

 

■为政事突变为权位崇隆而恐惧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与黎寿民围棋一局。旋习字一纸,至方子白、张廉卿处久坐。

接奉廷寄四件,皆十月十六、十八、廿日在京所发者。中有谕旨一道,饬余兼办浙江军务,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巡抚,皆归节制。权太重,位太高,虚望太隆,悚惶之至。又抄示奏片一件,不知何人所奏。中有云,载垣等明正典刑,人心欣悦云云。骇悉赞襄政务怡亲王等俱已正法,不知是何日事,又不知犯何罪戾,罹此大戮也!

写家信,澄、沅一件,甚长,季弟一件。中饭后,毕东屏来辞行,久坐。少荃来,道京城政本之地,不知近有他变否,为之悚仄忧皇。写对联数付。傍夕,至少荃、小泉处一谈。夜,清理文件,核改折稿一件。

三更睡,稍稍成寐,四更二点醒。思陆放翁谓得寿如得富贵,初不知其所以然便跻高年。余近浪得虚名,亦不知其所以然便获美誉。古之得虚名,而值时艰者,往往不克保其终,思此不胜大惧。将具奏折,辞谢大权,不敢节制四省,恐蹈覆负乘之咎也。(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评点

在热河行宫,在北京城,大清王朝的最高层正在经历着一场隐蔽然而却是极为激烈、残酷的宫廷斗争。这场斗争于晚清政局关系极大,而外界一无所知,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曾氏自然不曾与闻丝毫。

咸丰皇帝去世时,继位的小皇帝才六岁,当然不能亲理政事,于是安排一个八人赞襄大臣班子,共同辅政。咸丰帝此举,并没有差错,他是在遵循祖制。当年,皇太极去世,继位的顺治皇帝也只六岁,朝廷组织一个由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等人组成的辅政团体,使政权得以顺利交替。十八年后顺治皇帝去世,继位的康熙皇帝仅八岁,亦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代善、索尼这些人,被称作顾命大臣。王闿运诗曰“祖制重顾命”,说的便是这段历史。但是,咸丰皇帝没有想到,他儿子的亲生母亲那拉氏,不是当年福临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与玄烨的生母佟佳氏。那拉氏是一个权力欲极重的女人。她利用咸丰帝临终时授予她的钤私印于上谕之权,联合慈安太后与在北京的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等人,借咸丰帝灵柩回北京的机会,拘捕载垣等八大臣,同时任命恭亲王为议政王,又任命奕䜣、桂良、沈兆霖、宝鋆、文祥、曹毓英组成新的军机处,命惇郡王奕为阅兵大臣并管武备院事、醇郡王奕为御前大臣。几天后,又将八大臣所议定的新年号“祺祥”改为“同治”,并命载垣、端华自尽,肃顺斩立决,景寿、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职,穆荫革职充军。一场大政变就这样在局外人看来轻轻松松地完成了。

政变成功的关键,在于两宫太后与北京城内以恭王、醇王为首的近支亲王的密切配合,在于得到以僧格林沁、胜保为首的京城军方的支持,也在于载垣、肃顺等人的过于自信与轻敌。这一切,曾氏与他的湘系集团的亲信们全然不知。他们“悚仄忧皇”,深夜密谈。

赞襄八大臣名义上以载垣为首,实际上的首领是肃顺。肃顺为人明白能干、敢作敢为,深得咸丰帝信任。肃顺还有一点比其他满人高明之处,是他看重汉人。野史上说,当年在咸丰帝面前竭力保荐曾氏为团练大臣,以及荐举曾氏为两江总督者,皆为肃顺。肃顺掌权后,立即加曾氏太子少保衔,这是明显地向曾氏示好。

曾氏也对肃顺等辅政予以看好。他在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给澄、沅两弟信中说:“观七月十七以后八君子辅政,枪法尚不甚错,为从古之所难,卜中兴之有日。”没想到事情很快便突起陡变。然而,新掌权者对曾氏则更加重用。十月十八日,命曾氏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并浙江全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各官悉归节制。这种出格的权力授予,在朝廷方面来说是很少见的,然的确对东南战事的进展极为有利。这既说明慈禧、恭王等人对曾氏的信任,也证明他们的头脑清晰。为什么慈禧会对曾氏这等信任呢?

欧阳昱《见闻琐录》一书中说:“咸丰末肃顺当国,内外官争相趋炎附势,倚为泰山,甚或进重金营善地,几不可以数计;即无此弊,而书信往来无人无之。及得罪,籍其家,搜出私书一箱,内惟曾文正无一字。太后太息,褒为第一正人。于是天下督抚皆命其考核,凭一言以为黜陟。”原来,慈禧抄肃顺家后得知曾氏乃惟一与其无私交的大员,夸奖他是天下第一号正派人。真的是否如此,已无从考查。但不管怎样,慈禧对曾氏的出格倚重,是明智而正确的。这说明政变的胜利者们清醒地看到平息内乱稳定政局,只有依靠曾氏及其湘系军事集团;而曾氏要早日成就此事,也必须得有指挥与调度整个东南战局的权力。

但曾氏对此却“悚惶之至”!曾氏此种情感出自内心,不是做作,决非虚伪。这是因为他在年轻时便已领悟“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的自然法则,深恐重权高位也可能意味着不测灾祸。眼下的事情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倘若载垣、端华、肃顺他们不是重权高位,哪来的天外横祸!

 

■皇帝所赐物有可能遭太监掉包

□原文

早饭后见客二次,清理文件。兵部火票递到恭理丧仪五大臣咨文,大行皇帝颁赏遗念衣物:木箱一个,内冠一顶,系红丝结顶,青狐胲袍一件,表一件,玉搬指一件,中镂空,止刻“嘉庆御用”四字。木箱外用牛皮包一层,毡包一层,内用毡一层。犹记道光三十年二月初十日在出入贤良门外颁赏宣宗成皇帝遗念衣物,诸王、大臣皆得赏件,余得春绸大衫一件、玉佩一件。当时群臣在桥南叩头谢恩。或言遗念衣物,大内赐出者,太监多以赝物易之,真御用之物,不可多得。此次所赐衣冠殆真为文宗显皇帝御用之件,不似太监所易赝物。鼎湖龙去,遗剑依然,曷胜感怆!设案恭陈,望阙叩谢。

旋与程尚斋、柯小泉等议参奏江浙一案是否平允,斟酌久之。又作片稿,调常州六人。又细核昨夜片稿,令洪琴西缮写,以其宜密也。与少荃久谈。中饭后习字一纸,清理文件颇多。傍夕发报折二件、片三件。夜清理文件,至二更一点毕,皆三日内所积阁者也。旋温《古文·论著类》。

阅胜克斋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请于近支宗室王中派人辅政,皆识时之至言。(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评点

曾氏领到朝廷寄来的内装咸丰帝颁赏遗物的木箱。木箱中有:红丝结顶帽子一个、青狐皮袍一件、表一个、刻有“嘉庆御用”镂空玉搬指一个。这些都是咸丰帝生前用过的物品,死后分赏给王公大臣。从这四件赠品来看,赏赐的规格不低。这一则是曾氏乃太子少保衔两江总督,官阶较高;更重要的是,曾氏是节制江南四省的军事统帅,新上台的慈禧政权要极力笼络他。

曾氏想起十一年前获赠道光帝遗物的情景。那时曾氏乃一普通的礼部右侍郎,得到的只是一件春绸褂子、一个玉佩,与此次所获相比,差得太远。令人颇感意外的是,皇帝所赏赐下来的物品,太监居然可以将真品取走,而以赝品替代。大内风气败坏到如此地步,真令人诧异!晚清官场,胥吏普遍欺哄长官,对下则作威作福。由此看来,此风来自朝廷。皇帝都要受太监蒙骗,而受骗的王公大臣居然一概选择沉默,下面的官员还有什么可说的!

日记的最后有“阅胜克斋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请于近支宗室王中派人辅政,皆识时之至言”几句话,对照二十天前,曾氏对肃顺等八个辅政大臣执政的肯定,可以看出曾氏谨守疆臣本分、决不干涉朝政、一切听从朝廷安排的原则。他并不因为自己握有军权而稍有越份之念。

 

■朝廷颁赐的令旗王旗皆粗劣不堪

□原文

早饭后见客三次,衙门五十堂期也,旋又见他客四次,义观察泰暨洪琴西谈稍久。午正发报三折、四片。中饭后阅看公牍,渴睡昏昏。至眉生处,与莫子偲久谈。旋与季弟一谈。文件甚多,懒于清理。身若有病,不甚耐烦。傍夕与少荃一谈。夜不愿治事,与季弟闲谈,写零字太多,倒床小睡。二更三点睡,三更成寐。本日文件概未清理。前二日因办折奏,亦尚有未毕者,合之三日,积压不少矣。

是日申刻接部文,颁到令箭十二支、令旗十二面、箭壶一个、架子一个、王命旗十道,缨杆俱全,牌十面,旗牌均有令字。清汉文旗,以蓝缯为之,方二尺许,缯粗与夏布无异。旗杆用小竹、油朱为之,下有铁脚,上有油纸帽缀缨,均极草减,盖近来官物类偷窳矣。令箭长五尺许。令旗黄缎为之,上用泥金写“江南钦差大臣、兵部尚书衔、两江总督”字样,上有黄绸方套一个、画龙黄油布套一个,略精整,不似王命旗之偷减。(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

□评点

这则日记,让读者对象征着皇权军威的令箭、令旗、王命旗有一个形象的认识。然而,这个认识同时也给读者带来极坏的印象:做旗子的丝织品与老百姓所用的夏布一个样,旗杆用的是小竹子,缨络居然是纸的。如果不是有曾氏的日记在此,我们哪敢相信,堂堂的大清王朝兵部发下来的象征最高权威的信物,竟然如此草率,犹如戏台上的道具,也好比小孩手中的玩具!

曾氏说“近来官物类偷窳”,意谓不只是这些东西,近年来凡官方制作的物品大多偷工减料、制造粗劣。对于新上台的慈禧太后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局面!大清朝的垮台,似乎从这句话中,便可以看出它的宿命,它的不可逆转。曾氏等人耗尽心血的努力,真的只不过是徒劳而已。

 

分享到:

相关新闻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