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封赏公是不公?丨《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连载

2016-08-11 10:20:31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被誉为曾国藩研究第一人的唐浩明,从曾国藩传世的大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来篇,逐一加以评点,篇幅短小、笔调轻松,由表及里地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将文、史、哲冶于一炉,通过解读曾国藩日记,窥斑见豹地探索他的文韬武略、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面对困厄与成功时的心态、遇到得宠与失意时的处理方式。

既益智敦品明事晓理,又赏心说日休闲养性。《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近期在“新湖南”客户端连载推出,敬请关注!」


 

■朝廷的封赏是公还是不公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

接奉寄谕,系余廿三日所发克复金陵一折之恩旨也。余蒙恩封一等侯、太子太保,双眼花翎;沅弟蒙恩封一等伯、太子少保,双眼花翎。沅弟所部李臣典封子,萧孚泗封男;其余得世职者十六人,得黄马褂十二人,得双眼花翎二人。非常之恩,感激涕零。旋摘录谕旨于日记中。

写纪泽儿信一片。进城至伪侍王府。沅弟请诸将戏酒酬劳,余与于会看戏,至午正开筵。未刻至伪英王府一看,酉刻回营。与沅弟及眉生鬯谈。傍夕小睡。夜核批札各稿,尚有二件未核毕。(同治三年七月初十日)

□评点

六月二十三日,曾氏以官文与自己领衔,以杨岳斌、彭玉麟、李鸿章、曾国荃附衔的形式,向朝廷详细报告攻克南京之战的情形,并附上一份长长的保单,用六百里加紧红旗快递京师。六月二十九日,朝廷在收到捷报的当天,便颁发奖赏。曾氏七月初十日收到。两天前他接到江宁将军富明阿发来的咨文,咨文中抄录关于奖赏的谕旨。由此可知,朝廷的公文是以四百里的速度下发的。至于曾氏晚收到两天,很可能是出自于传递上的缘故。

朝廷的嘉奖令有两份。一份是奖励攻打南京的主战场的重要立功人员。一份是主战场之外的重要立功人员。曾氏列在第一份上的第一名:赏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赏戴双眼花翎。曾氏的一等侯封赏,在清王朝的功臣封爵体系中究竟占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可以据《清史稿》中的《诸臣封爵世表》来分析。

按清王朝的封爵等次,在侯爵之上有王爵与公爵两个等级。汉人王爵中有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义王孙可望。这些人都是在三藩之乱前封的。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下令,汉人永不封王。果然之后再无汉人封王的记载。汉人公爵有:一等海澄公黄梧、一等公年遐龄、一等公年羹尧、一等谋勇公孙士毅、三等威信公岳锺琪、续顺公沈志祥、海澄公郑克塽、承恩公白文选、三等公陈福。

此中与曾氏有可比性的为三人。一为年羹尧,雍正元年以平西藏封三等公,次年以平青海进一等公。一为孙士毅,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以平安南封。另一个为岳锺琪,雍正二年三月以平青海封。曾氏平定太平天国,对朝廷而言,论功不下于孙士毅、岳锺琪,曾氏未得到公爵的封赏,应属不公平。

我们再来看一等侯爵的封赠。清王朝封的汉人一等侯为:一等侯马得功,一等靖逆侯张勇,一等延恩侯朱之琏,一等昭勇侯杨遇春,一等毅勇侯曾国藩,一等肃毅侯李鸿章,一等侯袁世凯,一共七人。其中朱之琏为朱明王朝后裔,身份特别,李鸿章是死后追赠,可以不算。袁世凯封在清王朝即将交出政权的前夕,朝廷此举有无奈与笼络之意。因军功受封一等侯的仅马得功、张勇、杨遇春、曾国藩四人。从这点来看,朝廷待曾氏并不算太薄。

我们再来看看朝廷对南京前线总指挥曾国荃的封赏: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伯爵,戴双眼花翎。若单看这一条,朝廷的赏赐规格也不低。但联系到给主战场之外的封赏来看,问题就来了。朝廷给官文、李鸿章也封的是一等伯爵、赏戴双眼花翎。三个多月后,左宗棠肃清全浙,也被封一等伯爵。在朝廷眼里,曾国荃与官文、李鸿章、左宗棠是一个等级的。因为武汉、苏州、杭州、南京都是地方上的都会,政治上的级别是一样的,所以,收复武汉的官文,收复苏州的李鸿章,收复杭州的左宗棠,与收复南京的曾国荃,他们所立的功劳都一样,所得封爵也应该一样。朝廷这种看待,实际上是在有意抹杀南京这十多年来的特殊政治地位,刻意无视它作为敌国首都的既成事实。朝廷这样做,严重地伤害了曾国荃。事实上,曾国荃所付出的辛劳,所立的功绩,远远地大过官、李、左。何况,老九还有收复安徽省会安庆的功劳。从这点上看,朝廷对老九不公。难怪打下南京后,老九的心情就一直在抑郁之中。

 

修复江南贡院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围棋一局。改信稿、批稿数件。见客二次,武祖德谈颇久。辰刻大风雨,巳刻少息。

进城看贡院,规模极为狭小,号舍十存其九,号板全无。明远楼大致粗存,至公堂、衡鉴堂尚好。监临、主考,十八房住处,内提调、内监试、内收掌、誊录所、对读所,皆无存者,而余地甚少。因令于后墙外圈入民地若干,以为十八房、内收掌住处。工程计须四五万金。黄少鹍以为十月内必可落成,余则不敢必也。旋至英王府一看。出城约共行四十里,到营已申刻矣。

中饭后,阅本日文件,写挽幛二分。将李臣典之战功写一清单,即就沅弟之咨删改一过。傍夕与沅弟鬯谈。夜再围棋一局,又观沅弟一局。天气骤凉,已成秋矣。三更睡,不甚成寐。(同治三年七月十七日)

□评点

打下南京后,曾氏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便是修复江南贡院。我们知道,江南贡院是江苏、安徽两省秀才考举人的场所,既合两省人口之数,又是人才荟萃之地,故江南贡院为仅次于顺天贡院的全国第二大考点。咸丰三年春,南京变为天京,太平天国自己开科取士,江南贡院遂名存实亡。咸丰九年,江南两省士子借杭州贡院开万寿特科与咸丰五年乙卯正科,以后的咸丰八年戊午、咸丰十一年辛酉、同治元年壬戌及同治三年甲子四科考试都没有举办,积压一大批渴望通过科考出人头地的读书人。作为由科考出身的农家子弟,曾氏知道修复江南贡院是一件深得民心的大事。进入南京不久,他便亲自查勘江南贡院。

南京在十余年间遭受两次大的战争。一次是咸丰三年二月,太平军夺取南京,一次是同治元年五月至同治三年六月间,湘军吉字营包围南京。打下南京,是太平天国的巨大胜利;收回南京,是湘军的重大成果。这在当时,都是被胜利者大力渲染大加庆贺的了不起的大喜事。

但是,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对于文明史而言,这真是大悲哀。两次攻城,死的百姓不下数十万。他们都是无辜的。无论谁来充当南京城的主宰者,他们都得不到什么好处,都得靠自己的劳作来过日子,但他们的生命却因战争而丧失!还有那些前代留下来的珍贵建筑,那些宝贵的书籍与各种艺术品,它们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它们越数百上千年,经受了大自然风霜雨露的摧残而保存下来,却最终毁在人类自己的手中。江南贡院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处而已。从它的遭遇,我们已经看到战争的破坏性。人类应该永远不要再有战争!

 

■曾老九奉旨开缺回家养病

□原文

黎明,接奉廷寄谕旨,沅弟准回籍开缺养病,赏人参六两。

饭后,进城入署。行三十余里,巳初至署,贺客甚多。内人及儿女辈次弟入署。沅弟亦力疾来贺。应酬至申正始毕。

酉刻围棋一局。傍夕小睡片刻。夜改片稿一件,温《诗经》数篇。袁氏婿于五月来金陵,另住公馆一所,本日亦不入署居住,浮荡可叹!(同治三年九月初十日)

□评点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日,曾氏向朝廷奏报:“曾国荃克城之后困惫殊甚,彻夜不寐,有似怔忡。据称心血过亏,万难再当大任,恐致偾事,意欲奏请回籍,一面调理病躯,一面亲率遣撤之勇,部勒南归,求所谓善聚不如善散、善始不如善终之道。”

八月初,曾国荃收到朝廷的答复:“该抚所见虽合于出处之道,而无荩臣谋国之谊,尚未斟酌尽善。况遣散勇丁,只须分派妥靠之员沿途照料,而现在江宁、安庆等地均需督兵镇守,该抚正宜驻扎江宁,安心调理,一俟就痊,即可帮同曾国藩分任其劳。即着曾国藩传旨存问,无庸蘧请开缺回籍。”

为此,曾氏在八月二十七日再次专折请求:“伏查臣弟曾国荃,春夏之变饮食日减,睡不成寐,臣曾陈奏一次。然以一人而统九十里之围师,与群酋悍贼相持,自无安枕熟睡之理,亦系将帅应尝之苦,臣尚不甚介意。迨克城之后,臣至金陵,见其遍体湿疮,仍复彻夜不眠,心窃虑之。近十数日不得家书,询之来皖差弁,知其肝火上炎,病势日增,竟不能握管作字。幸值撤务就绪,军务业经大定,地方又无专责,合无仰恳圣恩,俯如所请,准曾国荃开缺,回籍调理。一俟病体就痊,即令奏请销假入都陛见,跪求圣训。”

九月初十日清早,曾氏接到谕旨:“曾国荃着准其开缺回籍调理,并着赏给人参六两,交该抚祗领,用资保卫。该抚系有功国家之臣,朝廷正资倚畀,尚其加意调治,一俟病体痊愈,即行来京陛见。”

上面所录,就是关于曾国荃开缺回籍的正式文本上的记录。读了这些记录,不禁让人疑惑:怎么前后都是曾氏一人在唱独角戏,不见曾老九本人的奏报?查曾国荃的奏疏,亦不见存有这件事上的文字。曾老九此时官居浙江巡抚,完全有资格单独给朝廷上折,为何这样大的一件事,都要他的大哥来代办呢?应该说,此事的背后决不会像上面所说的这样简单。笔者曾经为此作过一些设想。

很可能是曾老九对朝廷极为不满,这段时期他不愿意跟朝廷联系。老九的不满,除开前面所说的在封爵上有不平外,还有朝廷对他放走洪天贵福、李秀成的指责,以及对吉字营将士打劫南京城里金银财货的谴责。从曾氏兄弟的来往信件中,我们知道老九在打下南京后心情一直郁郁不欢,完全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种大功告成、志得意满的心态。

也有可能老九本人根本就不愿意解甲归田,而是曾氏一手做主,替他代办的。曾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在取得大胜后,曾氏要实行“功成身退”的战略方针。老九留在南京,对这个战略方针的推行有障碍。据不少野史上的记载,出于对朝廷的怨气,吉字营上下弥漫着一股有可能发生“陈桥兵变”的氛围。这是曾氏极为畏惧的事情。他必须得先把吉字营的统领打发走,以后的事情才好办。

当然,这些设想并没有绝对可靠的史实作为支撑,但依情依理,都是极有可能性的。总之,曾老九开缺回籍这件事的背后大有故事在,决不是如表面文章所说的这等洒脱、纯粹。

 

■赴皖鄂交界处作战事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见客三次,均坐谈甚久。围棋一局。巳刻,刘开生、张啸山、李壬叔来久谈。核科房批稿,阅段《说文》二叶,中饭后又阅四叶。阅本日文件。申正写对联七付,改信稿数件。傍夕至勒少仲房一坐,渠本日新入幕府也。

夜,接奉廷寄,命余带兵至皖、鄂交界剿贼,命李鸿章署江督、吴棠署苏抚、富明阿署漕督。旋又与客围棋一局。二更后,钱子密等来久谈。二更三点睡,竟夕不能成寐。

是日巳刻,将楷书告示写毕,约百余字。(同治三年十月十三日)

□评点

十月二十二日,就朝廷命带领所部前赴皖鄂交界督兵一事,曾氏给朝廷上折。其要点如下:一、因为此次作战的主要对象为捻军,请调淮军将领刘铭传、李鹤章统带所部随行。二、曾氏“自揣临阵指挥非其所长,不得不自藏其短,俾诸将得展其才”,故不亲临前敌,驻扎安庆、六安等处。三、派湘军名将刘连捷带勇奔赴前线,由官文指挥。

曾氏的这道奏折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经过大规模裁撤之后,湘军实力大减,已经不能独自担当大战的重任;相反,淮军正在崛起。随着后来曾国荃新湘军在捻战中的惨败,以及李鸿章最终平定东捻、西捻,湘军便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的军事领域已进入淮军时代。

曾氏的此种安排,后来没有得以实行,原因是十多天后他收到朝廷的谕旨:皖鄂交界处已经安定,无须曾氏亲自带部前往。

 

分享到:

相关新闻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