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杀降丨《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连载

2016-08-11 10:20:31      [责编:吴名慧]
字体:【

「被誉为曾国藩研究第一人的唐浩明,从曾国藩传世的大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来篇,逐一加以评点,篇幅短小、笔调轻松,由表及里地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将文、史、哲冶于一炉,通过解读曾国藩日记,窥斑见豹地探索他的文韬武略、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面对困厄与成功时的心态、遇到得宠与失意时的处理方式。

既益智敦品明事晓理,又赏心说日休闲养性。《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近期在“新湖南”客户端连载推出,敬请关注!」


 

■与幕僚商量辞谢事

□原文

早饭后见客三次,衙门期也。旋清理文件,改徽州战事折稿,又青阳战事片稿。午正,洪琴西来鬯谈,观余午饭。饭后,改信稿三件。申刻少荃来,鬯谈一时许。余亦至眉生等处,详论应否疏辞协办之命,众议以为宜受协办,而坚辞节制四省之权,不可同时并辞,近于矫情钓誉,灯时定计。

夜作谢恩一件,又作密片一件,三更毕。睡不成寐,似因用心太过之故。(同治元年正月二十日)

□评点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曾氏奉到节制四省的上谕。同治元年正月十七日,他又接到协办大学士的任命。慈禧对曾氏的确是恩宠有加。一向信奉“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曾氏有意辞谢。他与金安清(字眉生)等幕僚商量。幕僚们的意见是宜接受协办大学士的任命,而坚决请辞节制四省的权力。协办与节制四省这两项任命不能同时都推辞,不然有矫情作态、沽名钓誉之嫌。

曾氏接受众幕僚的建议。但节制四省一事,他已在上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辞谢一次,本年元月十日又辞谢一次,不好再辞谢了。这天晚上,他亲拟《密陈金陵未克以前请勿再加恩片》。密片的文字很诚恳:“臣既蒙加太子少保衔,又蒙饬谕节制四省,兹又拜协办之命。臣弟国荃既蒙赏穿黄马褂,又蒙赏头品顶戴,兹又拜浙江按察使之命。一门之内,数日之间,异数殊恩,有加无已。感激之余,继以悚惧。诚恐军事一旦疏失,即加倍谴责,犹有余咎。臣本拟恭疏辞谢,以除授参政大典,料难收回成命。又以甫经两次辞节制四省之权,不敢更疏渎辞,近于矫情而钓誉。惴栗旁皇,不知所措。理合据实陈明,恳求皇上念军事之靡定,鉴愚臣之苦衷,金陵未克之前,不再加恩于臣家,是即所以保全微臣之功名,而永戴圣主之恩眷矣。”

为什么幕僚们劝曾氏接受协办而坚辞节制四省,曾氏本人也赞同这个意见呢?笔者以为,协办大学士对于曾氏来说,只是一个空衔。它只表明地位的提高,并没有权力的加重。处曾氏的位置,当然需要加重权力,这有利于他办事;但曾氏眼下的权力已经不小了。这种朝廷轻易不下放的格外权力,更多地意味着责任。倘若事情办得不理想,全部责任便都落在曾氏的头上,而办好了则是应该的。同时,这种出格的待遇,也将招来朝野内外更大的猜疑与嫉妒。这种氛围,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对曾氏来说都有压力。

世人都以为权力越大越好,实际上并非这样简单。曾老爷子的“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的状态,才真正让人活得潇洒轻松。

 

以学造炮制船为下手工夫

□原文

早饭后,出城看升字右、后两营操演。旋拜客二家,巳正二刻归。见客二次,与筱泉围棋一局,与幕府诸君鬯谈。

眉生言及夷务,余以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即内地民人处处媚夷、艳夷而鄙华,借夷而压华,虽极可恨可恶,而远识者尚不宜在此等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顺则报德有其具,逆则报怨亦有其具。若在我者,挟持无具,则曲固罪也,直亦罪也,怨之罪也,德之亦罪也。内地之民,人人媚夷,吾固无能制之;人人仇夷,吾亦不能用之也。

中饭后,写沅、季信一件。阅《水经》,与汪图校对潜水、涪水、梓潼水、阻水、南漳水、青衣水、延江水、油水、蕲水。清理文件,倦甚,小睡。见客一次。接雪琴信,知九洑洲于初三日克复。向师棣作策对甚佳,与之久谈。夜清理文件。温《古文·序跋类》。(同治元年五月初七日)

□评点

这一则日记过去常常被人引用,作为曾氏媚外的证据。其实,曾氏是清王朝的大员,他站在朝廷的立场说洋人“不毁我宗庙社稷”、“助我攻剿发匪”,也是可以理解的。难道还要求一个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希望洋人帮助太平军推翻清王朝,捣毁满人皇室的宗庙社稷吗?倒是这则日记中的有些话值得我们重视:“内地民人处处媚夷、艳夷而鄙华,借夷而压华”,“内地之民,人人媚夷”。这里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即老百姓并不仇恨洋人。

这不是用“爱国”还是“卖国”这样的大道理就能说清楚的话题。它反映的是人性中的某些方面:只要不是在直接伤害他的自身,那么人总是习惯于讨好强者,服从强势力量。所以曾氏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自强,自身强大起来后什么事情都好办了。而眼下要想很快强大,就必须学习洋人造炮制船的本事。这个认识,早在一年半以前,他便写在给朝廷的奏折中:“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曾氏并且把这一理念付之实践。五个月前,他便在安庆创办一所名曰安庆内军械所的兵工厂,以西方的制作方式造枪炮子弹,由此揭开洋务运动的序幕。时至今日,我们不能不承认,曾氏的这些认识和作为,体现了一个高级官员对国家对民族的负责任的态度。

 

■中国能为洋人之智巧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史士良来久坐,旋围棋一局。写岳父信一件。莫子偲、吴彤云来,帮看经解各卷,未刻毕。写澄侯信一件。陈虎臣来久座。

中饭后,华衡芳、徐寿所作火轮船之机来此试演。其法以火蒸水,气贯入筒,筒中三窍,闭前二窍,则气入前窍,其机自退,而轮行上弦;闭后二窍,则气入后窍,其机自进,而轮行下弦。火愈大,则气愈盛,机之进退如飞,轮行亦如飞。约试演一时。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申正写希庵信一件。闻希庵近日病颇重,至扶杖出入,深以为虑。倦甚,小睡。清理文件。夜又清文件,温《文献通考》各序。是日接奉廷寄一件。(同治元年七月初四日)

□评点

华蘅芳、徐寿都是当时中国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他们被曾氏礼聘为安庆内军械所的高级工匠,后来又都转到江南制造局翻译处。他们是近代洋务运动尤其是西学东渐的首批有功之臣。

现在他们为曾氏演习蒸汽轮船发动机的驱动原理。曾氏看得很仔细,尤其是他当时那种喜悦难掩的心情,我们可以通过“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这一句话强烈地感受到。同治二年十二月,安庆内军械所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曾氏将它命名为“黄鹄号”,并亲自坐在“黄鹄号”里,在长江上行驶八九里。虽船小行慢,但它毕竟是中国人造的第一艘现代化轮船,有着不平凡的意义。

 

■皖南江南公开卖人肉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写申夫信一、周子佩信一,与屠晋卿围棋二局。旋见客二次,邓伯昭、罗少村谈颇久,阅《小旻》之诗。午刻拜发谢恩折,一谢沅弟浙抚之恩,具疏恭辞,一谢季予谥建祠之恩,又附万方伯辞藩司一片,专曾德麟进京。

中饭后至幕府鬯谈。与程颖芝围棋三局。申刻阅本日文件甚多,写沅弟信一。傍夕小睡片刻。夜与小岑鬯谈,阅何廉昉所集苏诗对联,因阅苏诗黄州一卷。

是日淫雨竟日,彻夜不息,忧灼之至。皖南到处食人,人肉始买三十文一斤,近闻增至百二十文一斤,句容、二溧八十文一斤。荒乱如此,今年若再凶歉,苍生将无噍类矣!乱世而当大任,岂非人生之至不幸哉!(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评点

读这篇日记让人心惊肉跳、悲哀莫名。皖南与二溧(溧阳、溧水)本是富庶之地,现在居然“到处食人”,而且人肉还在不停的涨价。这真是旷世奇哀!为什么会有如此惨剧?当然是连续多年的战争所造成的恶果,皖南及苏南一带更是遭受战争之苦最厉害的区域。一个好端端的鱼米之乡,就这样沦陷为人间地狱。过去人们喜欢区分革命战争与反革命战争的区别。笔者想,仗打得这等地步,还有什么革命与反革命的区分之必要!停止战争,让人类过上正常的日子,这才是最符合人道的选择。谁有本事能让战争止息,谁就是人类的英雄。这样的人,才真正值得历史的尊重。

 

■李鸿章杀降

□原文

早饭后,见客一次,衙门期也。旋围棋一局,阅《通考·钱币一》,江方伯来久坐,又阅《钱币考》未毕,写沅弟信一件。中饭后写厚庵信一叶,见客一次。

阅本日文件,见李少荃杀苏州降王八人一信稿、一片稿,殊为眼明手辣。小岑来谈颇久。傍夕至幕府一谈。夜核批札各稿,二更后与纪泽讲七言律诗之法。旋读七律二十余首。(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评点

同治二年十月下旬,李鸿章以高官厚禄买通苏州城内太平军的高级将领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比王伍贵文、宁王周永嘉以及天将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起发,这八个人联合起来刺杀主帅慕王谭绍光,献城投降。郜永宽等八人来到李鸿章军营。李隆重接待,给他们每人发一套二品副将的翎顶袍服,然后又设盛宴款待。酒酣耳热之时,李鸿章假托巡查离开酒席。李一离开,营门紧闭,一声炮响,伏兵四出,将郜永宽等八个降将全部杀死。这就是李鸿章杀降事。

李此举遭到当时负担保责任的常胜军首领戈登的强烈抗议。戈登扬言要向全世界控告,继而又以辞职为威胁。李鸿章对此完全不理睬。戈登闹了一阵子,没有得到几个人的响应,加之李又给他奖赏一大笔银子,他拿了银子后也就不再闹了。在曾氏这里,李鸿章得到全面的肯定。“殊为眼明手辣”一句话,可以看出曾氏对杀降的赞赏态度。

李鸿章杀降,无疑是不人道的,是违背人类起码的道德良知的。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在道义上也是要求不杀投降者的,所谓“缴枪不杀”,乃是交战双方都知道应该遵行的常识。但是,令我们遗憾的是,杀降之事在中国史不绝书,而且杀降者很少受到道义的谴责,最惨烈的例子莫过于战国时秦国白起活埋四十万赵国降兵之事。在对待降敌这件事上,曾氏本人也是持李鸿章的态度,也主张并要求湘军将领们将已投降的太平军全部杀掉。如何看待杀降,曾李与戈登所持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与其从他们个人的人品上去寻找原因,不如从中西文化的差异上去认识,或许会更客观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