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丨《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连载

2016-08-11 10:20:31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被誉为曾国藩研究第一人的唐浩明,从曾国藩传世的大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来篇,逐一加以评点,篇幅短小、笔调轻松,由表及里地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将文、史、哲冶于一炉,通过解读曾国藩日记,窥斑见豹地探索他的文韬武略、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面对困厄与成功时的心态、遇到得宠与失意时的处理方式。

既益智敦品明事晓理,又赏心说日休闲养性。《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近期在“新湖南”客户端连载推出,敬请关注!」


 

■八德:勤、俭、刚、明、孝、信、谦、浑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见客,立见者三次。习字一纸。派曾恒德至金陵看沅弟,在内银钱所拨银二万解沅弟处充饷。写沅弟信一缄、厚庵信一缄,皆一叶耳。与程颖芝围棋二局。巳正写对联六付。午初核科房批稿。小睡片刻。阅《通考·刑六》。中饭后至眉生处一谈。工匠盖小厨房一间,看视良久。阅本日文件甚多。李昭庆来久坐,庞省三来一谈。阅《刑六》,共二十叶。傍夕与眉生一叙。小睡片刻。夜核批札稿甚多,至二更四点未毕。眼蒙,不能久治事,即睡矣。日内天晴渐热,割麦时不逢阴雨,丰年之象也。

前以八德自勉,曰:勤、俭、刚、明、孝、信、谦、浑。近日,于“勤”字不能实践,于“谦”、“浑”二字尤觉相违,悚愧无已。“勤”、“俭”、“刚”、“明”四字,皆求诸己之事;“孝”、“信”、“谦”、“浑”四字,皆施诸人之事。孝以施于上,信以施于同列,谦以施于下,浑则无往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耳。(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一日)

□评点

曾氏在这里所提出的八德,是他一贯所看重的八种品性,他在许多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反反复复地表达他对这八种品性的看重。为便于读者了解,笔者抄录一部分附于其后。

勤:“身勤则强,佚则败;家勤则兴,懒则败;国勤则治,怠则败;军勤则胜,惰则败。”

“吾辈现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如蒿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

俭:“俭以养德,直而能忍。”

“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

刚:“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人禀阳刚之气最厚著,其达于事理必有不可掩之伟论。其见于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风。”

“未有无阳刚之气而能大有立于世者。有志之君子养之无害可也。”

明:“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来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强字原是美德,余前寄信亦谓明强二字断不可少。弟强字须从明字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

孝:“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信:“军中之事,贵取信如金石,迅速如风霆。”

《说文解字》释“信”为“诚”,段玉裁注“诚”为“信”,可见“信”即“诚”,“诚”即“信”。曾氏在诸多美德中特别推崇“诚”,并常以“忠诚”“拙诚”“朴诚”“血诚”来分别表述:

“忠诚所感气机鼓动,而不能自已也。”

“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州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与?”

“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朴诚,导之以廉耻,则江河日下,不知所届。”

“足下所条数事,盖亦不能出乎交议、通谕之外,其究亦归于簿书尘积堆中,而书生之血诚,徒以供胥吏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

谦:“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浑:“泽儿天质聪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工夫。”

李续宾“妙在全不识世态,其腹中虽也怀此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

“人以巧诈来,我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

 

■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唐鹤九来一谈。习字一纸。围棋二局。批校五、七古,至未正止,共二十叶。中饭后阅本日文件。至幕府与子密及贞斋等一谈。申正写对联七付。傍夕小坐。夜核批稿各簿,核水师补缺一案,粗毕。二更后阅白香山闲适诗。四点睡,天气奇寒,尚得佳眠。

夜间阅苏诗,有二语云:“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余为广之云:“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兼此四者,则胸次广大,含天下之至乐矣。(同治七年二月初四日)

□评点

苏东坡有首名曰《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的诗,开头几句这么写道:“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曾氏读苏东坡这首诗深有同感,并将它推广到“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谋生求富,读书做官,修德望报,著文成名,这是世人一般的愿望。但此愿望一出现,便给自己加上了很大的压力,因为谋生者大多不富、读书者大多不官,修德者大多不得报,能文者大多不出名。倘若愿望实现不了,怎么办?不少人便因此而厌倦、而颓废,反倒不读书、不修德了。所以苏东坡要修正世人的这些普遍观念,把它引入正途,这也可以叫做拨乱反正。

目标一旦廓清,不仅压力减小,而且得到所为者的真正趣味。譬如拿读书来说,把求官一层丢开,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多少学识、才情和智慧!当然,我们也还可以再推而广之,比如生儿不求报,为善不求夸,交友不求利,比赛不求胜等等。当我们把目标确定得现实些,活得反而会更轻松。

 

常怀愧对之意

□原文

未黎明,至大程子祠主祭,祭毕回署。早饭后清理文件。见客,坐见者二次,雪琴坐甚久。习字一纸。围棋二局。批校杜诗,至未正毕,凡十二叶。中饭后清理文件。至后园一览。写对联五付、挂屏二幅,约二百字。申正核批稿各簿。傍夕小睡。夜核订水师未尽事宜一条,将本辕人员斟酌补缺毕。二更后核信稿各件。

心绪憧憧,如有所失。念人生苦不知足,方望溪谓汉文帝之终身常若自觉不胜天子之任者,最为善形容古人心曲。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有善气相逢。如自觉我已无愧无怍,但觉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则处处皆有戾气相逢。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此念愿刻刻凛之。

三点睡,通夕不甚成寐。(同治七年二月十五日)

□评点

常怀愧对之意,就是总觉得心中有所亏欠:天待我过厚,愧对天;君待我过优,愧对君;父母待我过慈,愧对父母;兄弟待我过爱,愧对兄弟;朋友待我过重,愧对朋友。如此,则会善气相逢;反之,则戾气相逢。

曾氏所说的这层意思,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感恩情怀。感恩情怀是一种宗教情怀,意在培植激发人性中的感激之心。人类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人类的好,与天地万物分不开,故人类要感激天地万物;个人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个人的好,与人类社会分不开,故每个人都要感激与我们共同生存于天地之间的人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与我们每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父母、兄弟姐妹、师长朋友等等。对这些人我们更要怀感恩之心。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人性中最大的弱点是总认为自己给别人施舍的多,而从别人那里接受的少。产生的根子在于人的私心。如果存这种念头,则感恩情怀不可能产生,甚至还会滋生怨恨之意。若反过来思考,自己奉献给别人的少,而接受别人的多,这就是“愧对”。“愧对”才会产生感恩情怀。

 

■文学、事功与德行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坐见之客二次。偶阅孙退谷《庚子销夏记》。巳正核科房批稿各簿,午初三刻毕。黄静轩启愚来久坐。中饭后,史绳之来一坐,又坐见之客一次。阅本日文件,阅《庚子销夏记》及《四库简明目录》。傍夕至幕府一谈。夜,眼蒙殊甚。阅《四库书目》,温古文。气势之盛者,莫盛于李、杜、韩、苏之七古,因温诵七古良久。二更五点睡。

日内,思古来圣哲名儒之所以彪炳宇宙者,无非由于文学、事功。然文学则资质居其七分,人力不过三分;事功则运气居其七分,人力不过三分。唯是尽心养性,保全天之所以赋于我者。若五事则完其肃、义、哲、谋、圣之量,五伦则尽其亲、义、序、别、信之分;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足,充无穿窬之心而义足,此则人力主持,可以自占七分。人生着力之处当于自占七分者,黾勉求之,而于仅占三分之文学、事功,则姑置为缓图焉。庶好名争胜之念可以少息,徇外为人之私可以日消乎?老年衰髦,百无一成,书此聊以自警。(同治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评点

这则日记记下了曾氏的又一番感悟。曾氏认为,自古以来那些做出很大成就扬名史册的人物,无非在文学与事功两个领域内。当然,曾氏眼中的“文学”源于《论语》中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区分,系广泛地指著书立说,与我们今天说的“文学作品”有些不同。曾氏说,文学上成就的大小,天赋资质占七成,人的努力只占三成;至于建功立业,则运气占七成,人的努力只占三成。

无论是著书立说也好,还是建功立业也好,有七成不由自己做主,自己做主的只有三成。因此,曾氏觉得,文学、事功都只宜缓图,而应致力于可以七成自主的德行修养。如此,可以减少世人争强好胜、出人头地的念头。

 

分享到:

相关新闻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