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齐家:远远超乎爱情的含义

2016-08-03 09:22:36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齐家:远远超乎爱情的含义

作者丨骆晓戈

婚姻,在中国其实有着远远超乎爱情的含义,从我们的祖先便开始了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古代的先贤者早已将“齐家”与治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所谓“齐”与“治”并列使用,齐家便有了治家,使(家)整齐完备的意思。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中,就有“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至理名言。可见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方面看,一个人一旦成家,他或她,从婚姻关系的一开始,便承担起家族和家业薪火相传的责任,还由此承担国家安定繁荣的义务。据统计,宋代的大家族人口高达数百人以至上千人,族中的男性读书做官或者经商理财或耕田运输,而女主人要统领全族妇女经营管理家中的纺织、炊饮,相夫教子(家庭教育)、保健、养老扶幼等等许多相当今天我们社会分工的第三产业的工作。

有一位西方的诗人说“只有流浪在路途的人,才会天天把爱情歌唱。”对于我们这个有着久远的农耕定居历史的中华民族,生存环境决定我们一旦成家,肩上扛着的就不仅仅是你与另一个人在人生旅途的爱情。而是你与你的家人还有你爱人与她的亲戚家人。还有你家和他家几亩地,几间屋,地里的庄稼,几头牛,还有门前的水塘屋后的山,你的她的邻居好友。由此也有学者说,中国是一个超级人情大国,尽管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人均资源的限制,人口密度的压力依然是存在的。例如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等,在西方发达国家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来管,而我们通常都要由构成家庭的男女承担这一份社会责任。这种生存环境决定男女成家之后必然担负齐家兴国的的重担,不可能凭着感情用事,今天合伙,明天散伙。

按照新婚姻法新条例的规定,今后政府和单位都不再“干涉”个人的婚姻问题,每个人对自己的婚姻负责,个人“管理”个人的结婚、离婚事宜。有工作单位的人,想结婚或是要离婚,都不用到单位开介绍信了。没有工作单位的人,想结婚或是要离婚,也不用到街道开介绍信了。准备结婚的人,只要带着户口本和身份证,去户口所在地的区县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就能顺利领到结婚证。需要办理协议离婚手续的人,只要带着户口本、身份证和结婚证,即可到户口所在地的区县民政局去办理,而不必像过去那样要经过单位或街道这一“关口”,才能领到离婚证。可是在婚姻问题上我们仍然得看到东西方观念的激烈冲突,在传统中国,婚礼是礼节中最大的礼。和传统西方观念不一样,传统中国将婚姻看成是爱情的开始,而不是爱情的坟墓;是家族增添新的细胞,而不是从此告别家庭。从婚礼开始,从今往后,他们不仅仅要学会互相关爱,还要爱自己的孩子,爱有血亲和姻亲关系的亲戚,爱双方的老人,这样的爱当然早已超乎男女之情爱了。我们今天不再由父母来包办婚姻,一般说来,婚姻是有爱情作为基础。但是在往后家庭关系的漫长岁月里,常常在“齐家”与“情爱”上会因为二者不可兼得而作出的克制和牺牲,不可否认的这种为了婚姻承诺和社会责任所做出的牺牲,同样是一种关爱:一种对父母兄妹妻子儿女家人的关爱。中国人常说做事要合情合理,也是常常将“情”摆在首位的。当然这其间的所谓"情”,首先指的是亲情而不是男女爱情。

爱情,当然是十分美好的事情,可是亲情,也是十分感人的。所以有人说,中国人喜欢团团圆圆。在中国不可轻言离婚,你如果对待婚姻很随意很轻率,离婚往往得罪的不一个人,而是众叛亲离,因为这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私事。而是关系到两个家庭,两大家子人口的治国齐家之公事。说苦涩也罢,说不自由也罢,不能否认的是,正是这一份独特的亲情的哺育,让我们从祖祖辈辈的点点滴滴的资产和文化的积累中,延续着中华民族自身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特征;正是这份亲情和温暖,使我们一次次承受了缓解了种种变故和灾难。

当然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但是也许对于大多数的人求得发展的第一步是学会生存,所谓跟着感觉走,所谓将婚姻当成游戏的人生态度,我以为是不可取的。当年鲁迅先生在《伤逝》不就感叹过子君今后的路怎么走,在散文集《坟》中提出娜拉离家出走以后怎样?年青时读这话总是觉得迷惑。只有历经沧桑之后才会明白其中三昧。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而不是一封情书抵万金,这恐怕也要算是东方文化独有的魅力吧。当我们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婚姻的时候,是否也该掂量掂量自己肩头的那一份社会责任呢?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