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血缘之上

2016-08-14 10:06:34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肖秀芬]
字体:【

爱在血缘之上

文丨余艳

 

2015年2月19日的《益阳日报》,一篇“女作家苦寻益阳奶妈二十年”的报道一经登出,就在益阳街头巷尾、机关企业引起强烈反响。盯着奶妈那张黑白老照片,大家争相传看,议论纷纷:

“这秦家妈妈,我认得,小时候经常吃她的烤红薯。”

“这个老娭毑我也认得,在大码头卖冰棒的。益阳十里麻石街上长大的人,只怕难有几个没吃过他的白糖、绿豆冰棒的。”

“像,太像……我们大家的娘了。”

一个朴实勤劳、担当吃苦的奶妈,一个老百姓家离离散散的平常家事,为何数十家报纸选登、上百家网站转载?老百姓说的好:家贫亲情重、人穷骨气硬,这就是我们的益阳母亲!不,那是伟大而无私的中国母亲——

那爱,是高于血缘更伟大的——真情大爱!

(一)没奶吃的小燕子做了奶娘的“老五”

1月31日晚,益阳市三桥下的“小嘴巴面业”,厂门卫边的一间屋里,叫燕子的作家靠在奶妈最后离去的床上。她执意要在娘的床上睡一夜。她坚信,这里还有娘温暖的体温,还有娘挚爱的眼神,还飘着娘哼着的摇篮曲——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你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是啊,也是春天,也是小燕子,一对没有血缘的母女结下半世纪的——缘。

说起来是上世纪60年代,益阳市郊区黄泥湖的阳春三月,和风荡漾、绿柳翻飞。在中南地勘局309大队(现303大队)工作的余首先,接到妻子要生产的电报赶回来,刚到岳母家门口,一幕奇景出现了: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惊飞了一群轻灵的燕子,“叽——”的一片群鸟齐鸣,足有四、五百只燕子从头顶飞过。他欣喜地说:“这是为我家孩子出生庆贺呢,如果是个女孩,就叫燕子……

燕子顺利出生了,可28天的小燕子,却长成个瘦弱软榻、不吃不喝的“小猫”。原来,母亲天生没奶,这女婴,什么炼乳、牛奶、米汤都不喝,整天就是哭。

抱到益阳街上二姨家,听说不远处的秦家刚生的儿子没了。做母亲的秦爱珍一连夭折两个孩子,眼睁睁看着排行老五又在怀里离去,几近崩溃,抓什么都放怀里当儿子哄抱着。

“快找个毛毛给她,要不……”

秦爱珍原名叫彭霞珍。3岁丧母,12岁做童养媳,16岁跟丈夫圆房后随夫姓,改姓秦。 这天,一个哭哑喉咙的瘦弱女婴递到她面前。秦爱珍一把抱过、解怀就喂。是天然的奶香?是舒适的柔软?是想要的温情?是绝处的饥渴?女婴似乎找到最可口的甘泉,大口大口吸吮着吃奶。母亲看“儿子”失而复得,愁苦几日的脸也露出了欣慰……

就这样,这个叫“燕子”的女婴找到了娘,吃饱了就“咯咯”地笑,几日之间就缓过了神。燕子的父母叫奶妈 “干娘子”,叫“干娘子”的娘接受了——她的老五、她的儿,也接受了另一份责任——燕子的奶妈。

没有血缘的邻居,成了一家人。可那时候的奶妈,只是个——拖板车的苦劳力。

奶妈的丈夫有严重的哮喘病,婆婆双目失明,一家七口,靠她。长年累月,奶妈在益阳

向家码头拖板车运货,于水上讨生活,整天肩拉体扛还来回奔跑着回家喂奶。早晨喂饱小燕子出门,中午再跑回来喂一次。晚上,奶妈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回家,来不及靠在椅子上休息片刻,先把饿了的小燕子塞怀里。看着贪婪吸吮的小燕子,奶妈抚摸着她的小额头,内疚地

唠叨:“饿着我的小燕子了,我的小燕子作孽哟……”

可真正作孽的是小燕子断奶离娘。

原本,奶妈家就是小燕子的天堂。吃了11个月奶的小燕子满一岁了,在地质队工作的

妈妈要归队上班,只能狠心给女儿断奶。可抱走半月后的一天,燕子突然又出现在奶妈面前。让奶妈不敢相信的是,这黄皮瓜廋、两眼无神的女孩,哪是她日思夜想的胖嘟嘟、活跳跳的小燕子。原来,这娃又犯老毛病,断奶断得宁可饿死也不参杂,回去啥都不吃,而且伴随着发绕、抽搐,靠送医院挂葡萄糖水吊着这条小命。带她的外婆就说:她是想奶妈的汁计哟(湖南话:奶水)。燕子妈狠狠心:总得断啊,长痛不如短痛,扛!

可到底没扛过天生倔强的女儿。

奶妈再见小燕子,本能的眼泪一下流出来。一把抢抱过来,习惯地贴贴小脸再搂进怀里。小燕子呢,是听到熟悉的声音?是嗅到甜美的气息?是回到日思夜想的爱巢?反正就是扯衣拉衫地直往最温情的怀里钻。奶妈哭了、抽泣着,解怀将空瘪的乳房塞她嘴里,边愧疚着说:

“我的燕子作孽哦,汁计都退掉哒,干娘冒得把你吃了……晓得这样的,就留得把你喲……”

可说完那句话的奶妈再不吱声,而是眉头皱紧,牙根紧咬……就是空吸奶妈乳汁的无数个痛苦回合,小燕子在温暖的奶妈怀里,在熟悉的眼神中,在充满爱的抚摸下,开始喝点水、吃点粥,烧也慢慢在退。为了尽快回缓,奶妈抱着燕子向街坊邻居到处讨奶。倒把跟在后面的燕子妈气坏了:“这死丫头成仙呢,谁的奶都不吃。”

徒劳半天的奶妈却笑了:“我的燕子只认干娘。娘啊,没白疼你哟。”

(二)爱和乳汁,小燕子一辈子像奶娘

燕子回忆着爸妈讲过十遍百遍的故事,也回忆着爸妈常说的:小燕子恋娘,像上辈子娘欠你的。

小燕子来到奶妈家半年后,长得黑胖黑胖,一个小嘴胖得窝进去、眼睛眯成一条缝。这自然缘于奶妈整天风里来雨里去,靠力气吃饭,黑些糙点,奶水却极其的好。有几分“小资情调”的燕子妈,看着越长越像奶妈的女儿,心里愁:这奶水怎么比血缘还强大?

燕子妈抱着孩子,悄悄去找读过许多古书的老先生,想给孩子改个名能顺着漂亮长。老先生提议顺着“沉鱼落雁”的绝美去,可半路上还在琢磨“漂亮”的燕子妈,自作主张,改成“鲜艳”的“艳”。她一门心思要跟奶妈的奶水“较劲”:让“黑不溜秋”的女儿白白胖胖长回来。

但燕子妈只能永远失望了——亲生女儿鼻子往下的嘴唇下巴脸型,一辈子都像了奶妈!

就这个“像”,为日后相认作了直接的铺垫。

1月9日,燕子来到益阳,第一次见妹妹和二哥,一种生命中的眼熟,让他们直盯着

对方看。旁边她的表姐突然冒出一句:“你们……怎么长得好像啊。”

再不用多说一句话。眼里的泪水,熟悉的气息,一奶之娘乳汁喂养所打下的生命烙印,

已让他们认定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亲人。

早就该相见的,可就是见不到。好好的,燕子与奶妈怎么就失散了?失散了怎么就找不

到? 还是与“干娘子”这称谓有关。

益阳称奶妈为“干娘子”。“干娘子”、“干娘子”,燕子妈一直这么叫着,居然连奶妈姓啥名谁都没问。这一无意中的疏忽,造成近半个世纪的失散,也酿造了一连串凄美的故事。

那一天,刚满一岁的孩子要离娘。奶妈含着泪喂了一次又一次,似乎要让怀里的宝贝将后面日子的食都吃够填足。眼看要抱走了,奶妈搂着小燕子亲了又亲看了又看,就是舍不得交手,嘴里还喃喃地絮叨:“我的燕子乖,回去莫哭。妈妈那里有好吃的,我们不挑不拣。长大点就回来看……干娘。”一旁的燕子妈流着泪替女儿点头,可小燕子啊,还像往常一样望着奶妈笑,以为还能天天等着娘回来,拱在娘温暖的怀里吸吮甘甜、手舞足蹈地快乐。

可是,那最原始的生命快乐永远地——再没回来。

其后,妈妈带燕子来看过两次奶妈。但由于地质队流动性大,309大队从宁乡搬迁到永州蓝山县的大瑶山里,回益阳的机会就少而更少了。

在大瑶山里,燕子伴着青山绿水长大了,也懂事了,老吵着要找奶妈。11岁那年,爸爸妈妈带她回益阳,满怀欣喜地去看奶妈。可动荡的文革之后,物是人非,奶妈家几经搬迁,不知去了哪里。爸妈带着燕子在街头巷尾比划着打听询问,内疚的燕子妈格外细致:大约1米53的个子,圆而短的脸,头发一边一个夹子,比我大五六岁的样子……但人家一问姓啥名谁,燕子妈就哑巴了。11岁的小燕子就在一边不停地埋怨:“怎么连名字都不问嘛?怎么就不会留一个地址给人家嘛。”埋怨归埋怨,终归还是找不到。后来,爸妈又托住在离向家码头不远将军庙的姨妈去找,找不到。再托住在大码头的表姐去找,也找不到。

1992年,也当了母亲的燕子,遗传让她同样没奶水喂儿子。初生孩子的月子里,她也尝到被饥饿孩子空吸的疼痛,那是乳腺牵扯全身每一根筋撕裂般的疼。当年,奶妈一阵紧一

阵倒抽的痛苦,年老的妈妈说得特形象:“没奶的干吸,疼啊。你那是吸奶妈的——血!”

就在愧疚抚养儿子的艰辛中,在无论多好的食品也给不了孩子最好的亏欠中,寻找恩重

如山的奶妈,就成了燕子日益强烈的愿望。思念辛劳一生的奶妈,思念那份浓浓的爱,掂量那份厚重博大的情。燕子下定决心:今生今世永不放弃这份寻找!

然而,一次次寻找,一次次徒劳。感恩成了无奈,无奈成了怀念……

(三)奶娘在油桶边烤红薯,一站就是20年

找不到奶妈的燕子长大了,从大瑶山“飞到”省城,成了知名作家。

一谈起奶妈,燕子的爸妈总是说:你身体好、经得事,是吃了奶妈的奶,是吃了做苦力奶妈的坚强。每一次追忆,燕子都是眼泪汪汪。为此,她一辈子都有个推车情节——

小时候有板车,拉红砖拉水泥,她从来不想,上去就推;

长大没板车推,开车的路上,遇到上行熄火的车,她会本能加入队列,车尾使劲;

住在公园对面,常在节假日见大垃圾车拖着费力,不嫌脏,她抢上去就用全力……

作为一位湖南作家,燕子写了许许多多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随笔,唯独心里存放了几十年的奶妈故事没有碰。她总盼着有一天能找到,能当面喊一声“娘”,能给这个漫长的故事加上一个圆满的结尾。

再等等,再找找……

前后上十次去益阳,直到当年送燕子去奶妈家的大姨、二姨相继去世,直到以奶妈激励燕子一生的父亲去世,直到母亲年老体衰走不动,燕子绝望了、认命了。却就是不愿触碰一个敏感:也有八、九十岁的奶妈会有多大的寿辰?

1月9日,冒着寒冷,燕子又开车去了益阳。原本是寻风土民情去的,也许是血浓于

水的亲情感动了天地,一个“烤红薯”的新点,让20多年的寻找有了突破性线索。

找到了,找到了。寻找了20多年的燕子,找到了奶妈的家。可惊喜后却只有悲伤,望着黑框里的遗像,燕子啊,无法接受再见不到奶妈这残酷的事实。

此时此刻,燕子才知道,她苦苦寻找的奶妈,当年喂养她时的准确方位是——益阳市大码头大世界左侧的一所普通民居里。2011年农历2月14日,83岁的奶妈在益阳去世……

83岁,寿命也不算短,可娘啊,你咋就没能盼来你日思夜想的小燕子!

此时此刻,娘哺育的兄弟姐妹围坐在一起。燕子流着泪,听哥哥姐姐们讲那过去的事情。奶妈吃苦受累一辈子,却坚忍地养活了一家人。夏卖冰棒冬卖烤红薯;挑黄泥卖、挑水卖;做纸筋巴巴、磨米粉米面,吆喝声穿越益阳南北东西,瘦弱的身影飘荡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板车不拖了,是因为受伤;白天饭店帮厨打长工,晚上做纸筋巴巴打短工;半夜磨米浆,为天不亮能赶第一拨上船人,卖米粉……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身边的孩子大了,远方的孩子也大了,娘却老了、倒下了。最终,奶妈因肝癌去世。医生说,这病跟她长期烤红薯、被煤火呛,有关。一算,奶妈在油桶边烤了20年红薯!

那天,燕子的眼泪就没有断过。

(四)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其实,找不到奶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奶妈一家陷入了绝境。燕子一家搬到蓝山之后,奶妈的丈夫突然去世。一个没有工作、没有任何收人和积蓄的44岁的寡妇独自拖着6个孩子,成了一叶浮萍——哪里有食刨就去哪里,何处有钱赚就去何处。

奶妈又特别好强,有时,独自撑家撑累了,她便一个人坐在屋门口发呆,还不自觉地哼着那魂里的摇篮曲: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妈想小燕子呢。老大说:“妈,我们是不是去找找小燕子?”,老二也说。可奶妈只是摇头:“他们找来了就找来了,我们不找。人家不欠我们的,我们也别给人家添麻烦……”

多么自强自立的女人,多么无私而伟大的母亲!

听到这儿,燕子的心都碎了。可她能怪娘吗?娘是用她的坚强延续着中华民族几千

年的传统美德,又是朴实的家风在孩子间传承呢。

1月9日那天,燕子问大哥要了娘发黄的照片,去照相馆翻拍后直奔长沙。当照片递到80高龄的妈妈面前,老人看一眼就哽咽了,只吐出两个字——“是的。”喜极而泣的燕子立即拨通了大哥的电话。谁知,大哥在电话那头也哽咽着说:“我们也刚得到了确认。”

原来,外出核账的三姐秦文,是9 号下午燕子唯一没见到的。秦文晚上一回到益阳,就驱车来到妹妹的茶楼,首先问及今天找来的人叫什么名字,两姐妹几乎同时说——“燕子”。三姐放心了,她是清楚地记得,那年家里来了个的三岁左右的小女孩,扎着一对翘翘辫、穿着花裙子。看着娘欢喜地跑回来喊着“我的小燕子回来哒,我的燕子哟,长高了、长乖了”。娘那高兴地挂着眼泪抱过小燕子看啊亲啊的情景,至今如在秦文眼前……

半世纪寻找,到这儿才真正得以确认。可燕子心空了、体乏了,她想不通——既然,我的血脉是娘甘甜乳汁延续,成长基石是娘优良品质铺垫,生命更是娘持大爱给予。那么——

上天让我们母女相见相融,怎么就给这么个不近人情的结局?命运让我得到娘的博大深情,却不给我一点渺小的回报机会——老天啊,你对我娘不公!

该欠下的永远欠下,纵然做什么都无法弥补。但是,老天不能白成就一个作家!燕子消沉20天后,咬着牙承诺:为娘书写,带着思念,带着内疚,带着痴爱,带着泣血的文字,

为娘——

树典型的中国传统母亲形象—— 一个没文化,却就是能用良好的家风家教呵护孩子、教子成才的母亲;

树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劳动者形象——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依然阳光、坚强、正能量。忍辱负重、自强不息,融入社会,永不放弃……

这才是社会要弘扬的“人人向善,人人向好,人人向上”的真善美氛围;这才会带给人们

关于美德、关于人格魅力的深沉思考;这也是对无私而坚忍奶妈的一种追忆、一种颂扬——让母爱的力量,超越现实,超越时空!

再不能只以泪洗面,不能老也走不出来,不能再懵懵懂懂不开始后面的迈步。娘在天

上看着,良知在灵魂处纠着。一场心灵净化、如凤凰涅槃般的燕子带着更厚重的感恩启程了,也有了更多的思想——

一个靠拖板车、卖烤红薯养育全家的底层贫民,在50年的社会变迁中起起伏伏、动动荡荡,但就是对社会充满希望,对生活坚定信心,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生活困苦就是奋力前行。无论生活给她多少或亏欠多少,她不抱怨、不气馁,倾其所有将本真的爱洒向世界——

她有她执着的信仰——只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她有她简单的追求——只惟愿小家能融入国家。

这个尘土般永远不被人注意的底层人物,这个家长里短、街头巷尾 “闲杂琐碎”的小故事,不就是千百年来吃苦耐劳、负重前行的中华民族的奋斗史?那种“相信美好、期望未来、会满足、更阳光”的朴实品质,不正是支撑苦难而伟大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平凡基石?

这普通人的故事恰恰就是中国故事。一个平凡小家半个世纪的变化,是社会的变迁、时代的缩影,更是要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集中体现。

近月来,燕子开始深入益阳。

“白糖冰的绿豆子冰喔——” 当年,奶妈走街串巷卖冰棒的吆喝声,仿佛又“开始”穿越益阳的南北东西,哪怕跟着吆喝几声卖烤红薯。作家想:去延伸一个大陆版“酒干倘卖无”的揪心故事。

“喷香喷香的烤红薯哟——”燕子街坊邻里、亲朋好友地走,她想陪着瘦弱的奶妈飘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母亲流汗淌泪的地方,去还原一个中华民族的坚贞母亲。

历史人文、大爱渊源;深入民众,狠接地气。作家知道,一个柔弱女人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挑着祖辈都挑过的艰难,她那吆喝声,就是最美的劳动号子,推动着那个时代,感染

着无数的人,也值得人们记住她。

再出发前,燕子跪在老人的遗像前,喃喃自语着话别:娘,您好好的,燕子带着您的

大恩大德——去做有良知的真情奉献;去做接地气的好作家;去做苦难后懂得珍惜幸福的好女儿;去做个您希望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去吧,燕子,带着娘的祝福,去吧……” 转身间,燕子突然听到久违的歌,那是哥哥姐姐在的身后替娘唱起的摇篮曲——

“……小燕子,告诉你,今年春天更美丽……欢迎你,年年住在这里。”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