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曾经老乡排队借钱 如今遍地小洋楼

2016-07-21 09:25:39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欧小雷]
字体:【

曾经老乡排队借钱,如今遍地小洋楼

新化县曹家镇水竹村村支书谢玉辉回乡办手袋厂养猪场等,村民人均收入从2000元涨到13000元

◀7月11日,新化县曹家镇水竹村鑫盛手袋厂,谢玉辉(右二)正与车间的工人进行交流。 图/记者王欢

早上7点半,车间里机器声轰鸣,音箱飘出欢快的网络歌曲,“等我有钱了,你会爱我吗……”

几百名工人分列在不同的流水线,熟练地将皮革削边、修饰、镶接,再经过粘胶与缝制,十多道工序之后,一个漂亮精美的包包便做成了。

这是雪峰山山脚下,一家叫鑫盛的手袋厂。工厂位于海拔近400米的新化县曹家镇水竹村,创办人兼董事长是这个村的村支书谢玉辉。车间播放网络歌曲,他认为能让员工快乐工作、干得更有劲头。 本报记者王欢娄底报道

“每天叫醒我们的不是鸡打鸣,而是发家致富的梦想。”站在热气蒸腾的车间里,李寿新笑着说。44岁的他在谢玉辉的鑫盛手袋厂担任主管。

工厂里现有工人800多人,大部分是水竹村村民。吃饭在公司食堂,每月还有几十元的住宿补贴,村民们的平均工资在3200元左右,“没地方花钱,都存下来了。”

在谢玉辉创办的手袋厂、生猪养殖场、蔬菜种植基地、休闲养鱼基地以及山林开发基地,村民通过汗水获得了财富。据统计,十年间,水竹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从2000元增加到了13000元。村民共有2235人,十年前储蓄总额30万,现在800多万,增长近30倍。

致富前最困难时吃红薯叶稀饭

李寿新小学文化,有一双儿女。上世纪90年代,李寿新家靠一亩地维持生活。最难的时候,全家四口吃过红薯叶煮稀饭,“吃不饱,经常挨饿”。

水竹村海拔400米,是典型的石灰岩丘陵山区,农民土地不多,只能依靠种植水稻、红薯获得经济来源。2000年初,全村2000多人,贫困人口占到了一半。

后来,李寿新跟随谢玉辉去东莞打工,在谢所在的工厂做工人,一月工资1000多元。他每年都把工资寄回家,代价却是让两个孩子和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家中留守。

2005年,谢玉辉回乡创业,创办了这家手袋厂。李寿新因为有经验,担任了工厂里的管理人员,现在年薪上十万。

李寿新对谢玉辉充满感激,他用了三个词语形容谢玉辉,“善良、责任、仁义”。他说,当年谢玉辉在东莞的事业风生水起,已经有了上千万元的身家,如果继续在东莞做,他的事业能够做得更大,“但为了造福家乡,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回来了,这需要勇气。”

致富后花费近百万盖起5层洋楼

前年,李寿新家盖了房子,是五层的小洋楼,花费近一百万元。李寿新说,在他们村里,这样的小洋楼并不新鲜。

汽车行驶在水竹村宽阔的村级公路上,两边一字排开三层、五层的小洋楼。这条长10多公里、宽7米的水泥路,由谢玉辉出资200万元建成。李寿新说,当初村级公路的国家标准是3.5米,谢玉辉认为“马路越宽越容易致富”,硬是将宽度增加了一倍。

李寿新说,手袋厂里的女士包包销往新加坡、德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个成本约100元的包,售价超过了1000元。其中利润,很大一部分用来发放工人的工资。

后富眼中的先富

诺言实现,可以打100分

在穷乡僻壤的不毛之地办工厂,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胆子天大”。谢玉辉面临压力,甚至有县里的领导建议他把工厂办在县城,这样交通、资源等都更方便。但被谢玉辉拒绝。

谢玉辉说,“我回乡就是要回到山沟沟里,让最穷的人买得起盐,吃得上饭,不然我为什么要回来?”

李寿新还记得,谢玉辉在任职水竹村村支书时的第一天,就组织召开了全村动员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全村都致富’,他在台上激动地说,‘我当这个村支书,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致富奔小康,如果办不到,我就不配做这个村支书!’”

那是2008年。8年过去,在李寿新看来,谢玉辉对村民许的“诺言”实现了,“可以打100分。”

先富心得

“厂子办到村里,村民有钱了才不会跟我借钱”

1988年,新化县曹家镇水竹村青年谢玉辉,决定脱离他生活了18年的小山村。

他兜里揣着50块路费出门了。这50元是父亲找了8个亲戚借来的——这给谢玉辉留下隐痛,他觉得,“老乡们真的太穷了。”

在东莞,谢玉辉进了一家包具公司,很快从普通工人做到主管、经理。他有了数万元的存款。

3年后的春节,谢玉辉回老家过年。他惊讶地发现,村民连“盐都吃不起,还要跟人去借。”

1997年,谢玉辉在东莞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手袋公司。为了让更多人跟他一样脱离贫困山村,他先后从老家带了300名左右的老乡来到东莞,在他的工厂打工。

2005年,谢玉辉在东莞的手袋厂已经成为年产值达到1.2个多亿的大企业,人员也从创业初的几十人增加到近千人。他成了老家远近闻名的大老板。

每每返乡,村民们排着队找他借钱,多则上万,少则几百,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还,“村民跟我说,你大老板的钱我都欠不起,还能欠谁的?”

这让谢玉辉感到无奈。怎么能让老乡既不跟他借钱,又不穷困呢?

“把厂子办到村里来!只有他们都有钱了,才不会跟我借钱。”谢玉辉说。

这一年,在东莞事业风生水起的谢玉辉,顶着各方压力回到了村里。他创办了鑫盛手袋厂,之后通过土地流转,将几千亩土地盘活,建成了养殖场、蔬菜基地以及养育休闲基地。

如今,这些企业提供了2000多个岗位,基本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

特色财富论

快速脱贫靠产业,稳定脱贫靠观念,持续脱贫靠教育

“要致富,先修路,把路修好了,才能与外界形成连接,财富才能在这里生长。”谢玉辉说。从2005年开始,他先后出资上百万元修建了超过国家标准的村级水泥路,实现了全村家家户户通公路。

村民们陆续进了他的手袋厂打工,一年的工资是原来种田收入的数十倍。原来的茅草房被推倒了,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

但“产业脱贫”还只是谢玉辉的第一步。谢玉辉说,“快速脱贫靠产业,稳定脱贫靠观念,持续脱贫靠教育。农村人贫困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我要办学校。”

他个人出资50万元修建了村级小学,之后又资助近百名贫困学子上学。镇里的书记和镇长给谢玉辉算了一笔账,十年间,他在这个村的累计捐款达到了500万元。

后富提问先富

未来十年:打造乡村旅游基地

李寿新:接下来十年,你还会为村里做些什么事?

谢玉辉答:第一,再办一所好的中学。第二,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把全村土地物尽其用,有更多的蔬菜种植及养殖基地,不仅给村民提供岗位,还要通过培训,培养更多的创业大户。第三,造一个乡村旅游基地。

先富提问后富

最大变化:村民不用外出打工

谢玉辉:你觉得,十年里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李寿新:村里的变化是,大家再也不用去外面打工了,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好了,学校也有了……变化太多了。我个人的变化是,建了房子,有了存款,家门口就能工作了。

谢玉兰:我家以前是全村里最穷的,因为我和丈夫个子都很矮小,种田的话很吃力。现在我在谢书记的工厂里做工,老公在镇上另外一个地方打工,每月几千元的存款,我们家也盖了新房。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