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伟:“洞庭”的含义原来是红色平地!

2016-07-20 14:07:49 [来源:湖南地名普查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红泉]
字体:【

导语

跟“长沙不是星”的道理一样,周宏伟教授提出,“洞庭”也不是湖,而是红色平地的意思。

现存较早文献中有关“洞庭”的记载,来自《山海经》《庄子》《楚辞》等,其中最广为熟知的是屈原在近二十年的流放生涯中,留下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等诗句。

以上这些典籍都成于战国时代,而在操古代华夏民族语言(古汉语)的楚人到来前,湘北洞庭湖一带是百越民族的活动区域。因此周宏伟认为,洞庭为古越语的可能性大。然而,古越语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消亡。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今天的壮侗语族各族语言与古越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着承继关系,因而古越语应属于侗台语(壮侗语)族。周宏伟研究发现,“洞庭”二字的古汉语发音,音译到壮语里有“红色的平地、坝子”之意,而与洞庭含义相同的地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仍然存在,比如河池市大化县有“弄丁”的地名。

至于古越族人把洞庭平原取名为红色的平地,周宏伟教授推断应该是因为这一带地表土壤呈红色的缘故。

延伸阅读

红壤是怎么形成的

洞庭平原地表主要为长江及湘、资、沅、澧四水冲积而成的第四纪沉积物覆盖,沉积物在亚热带的长期高温和干湿季交替的条件下易形成红壤,最终演变为今天的水稻土。

(周宏伟  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陕西省“三秦学者”,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历史地理与环境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