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西斌:"茶禅一味"缘起夹山

2015-12-02 11:29:39 [来源:新浪湖南] [作者:龙西斌] [责编:蒋俊]
字体:【

茶,是上天赋予人类的灵丹妙药、仙草!

茶的作用很多,它能抗癌、抗氧化、抗衰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还能消炎、消毒、消臭。

茶根据不同类型,还有六大功效,即:清茶养性,绿茶养智,红茶养颜,黑茶养身,黄茶养神,白茶养寿,禅茶养心。

茶禅是文化,禅茶是产品。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后在漫长的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便融合成了茶禅文化这种新的文化。

“禅”是心灵的感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即同味,是心与茶、心与禅相通的描述。过去,中国的茶禅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现在,有专家概括为“对过去懂得报恩的人,对现在懂得敢于担当的人,对未来懂得敢于奉献的人。”这种表述,说明茶禅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

禅茶,是僧人寺院传递禅定内涵与境界的茶。过去的禅茶,是僧人用平等地平常之心种植、栽培、制作并用于礼佛、敬客和自饮的茶。由于禅给茶赋予了灵性,因此,禅茶具有心灵的境界、种茶的境界、制茶的境界、卖茶的境界、品茶的境界,其种、制、喝、品、藏、卖的每一个过程都必须十分讲究。因此,禅茶非同凡茶。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石门夹山,一直被誉为世界茶禅文化的源头。其禅茶历史文化厚重,文化价值珍贵,其地理位置紧邻自然景观张家界,故有“夹山境,张家界,人间境界,碧岩禅,石门茶,国饮禅茶”缘起之说。因此,它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差异性。笔者与夹山特别有缘,自然就钟爱夹山“茶与禅”的研究。下面,笔者就“茶与禅”二者的关系,及它与“茶禅一味”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以“茶禅一味缘夹山”为题发表见解,敬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石门夹山的自然环境滋润了“茶禅一味”

1、地理位置好

夹山,因两山对峙、一道中通而得名。位于,湖南屋脊石门壶瓶山南麓东经110°29' ,北纬29°34 ',距石门县城8公里。夹山公园东南抵临澧县杉板乡,西南连接本县夹山镇,北与本县二都乡接壤。东北面为澧水环绕,顺水而下可抵洞庭湖,系洞庭湖之滨,总面积1530公项。公园所在地石门县为湘鄂咽喉,是通川、鄂、渝三省市的捷径,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古称“湘北门户”。据夹山大悲殿康熙四十四年“万亿斯年”碑记载:“夹山灵泉禅院去县治东南二十里,山环水绕,灵秀所钟。自唐善会祖师受华亭船子“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崖泉”之偈,披榛剔秽,卓锡于兹,遂为楚南名刹。”

唐代善会大和尚来到夹山感慨万千,写有:“金乌渐渐坠西偏,玉兔东生挂碧天;猿抱子归青嶂岭,凤衔花落碧岩泉。”的诗。描写此景日月同辉,天人合一的和谐场景。

2、地形地貌好

夹山地处武陵山系东翼十九峰山脉,属低山丘陵地貌。公园内最高海拔401.8米,最低海拔56.7米,相对高差345.1米,整个山脉由东向西逐渐升高,形成峰谷相间的低山丘陵地貌。东西长15.37公里,南北宽3.6公里,地势波状起伏,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地貌景观。

唐代诗人李群玉题《夹山寺上方》:“满院泉声山殿凉,疏帘微雨野松香;东峰下视南溟月,笑踏金波看海光。”后唐周朴南楼诗云:“看山到处喜相从,又是天门十六峰”是指南台第十六峰而言。明代张观题《鸾凤夹山》:“此地清幽宜养静,何须入海访蓬莱”的诗句。清末吴恭亨写有:“一十九峰青不断,连珠列刊载石门山”的诗句。以上诗人将夹山称为“蓬来、人间仙境”。

3、气象土壤好

夹山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6.7C°,一月平均气温4.9C°,七月平均气温28.5C°,极端最高气温40.9C°,极端最低气温-13C°;年降雨量1367.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656小时;无霜期281天。气候总的特点是:园内以大陆气候为主,兼有湿润的滨湖气候和潮湿的山地气候特征,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冬暖夏凉,春秋温和,是游人避署消夏,养生游览休闲的理想之地。

其土壤主要是以石英砂岩风化而形成的红壤,占96.8%,其余为少量面积分布的石灰岩、板页岩、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土层较厚,淋浴作用强烈,肥力中等,PH值4.8-5.5之间,适宜于多种林木、茶叶生长。据史志记载:夹山巴坪牛牴茶为历年贡茶。

4、植物资源好

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三峡武陵山地杆栲类润楠林区。主要为天然针阔混交林,有铁坚杉、湿地松、檫木、柏木和柑桔、板栗、山楂等经济林、园内有木本植物65科204种。主要乔木树种有:杉木、湿地松、马尾松、香樟、枫香、檫木、铁尖杉、柏木、柳杉、香椿、麻栎、杜英、板栗、楠竹等。主要灌木树种有:杜鹃、化香、盐肤木、油茶、

檵木、柃木、白栎、柑桔、茶叶等。主要草本植物有:五节芒、海金沙、蕨、铁芒萁、苔藓等,此外,还有数十个品种的花卉,园内植物景观较为丰富。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禅境。

5、水质资源好

碧岩泉位于夹山寺南邻近夹山古街的丘陵山脚,因三座石峰,如笔架状耸立,又称笔架泉。历千秋万代,到现在依然喷珠吐玉,令人叹为观止。其味甘酣清冽,是煮茶的优质矿泉。夹山寺居民千百年来则直接饮用此泉水,浇灌农田作物。经地矿部专业机构检测,碧岩泉水PH值为7.8,大肠杆菌为0,富含偏硅酸、锶、硒等二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为锶性天然弱碱性矿泉水(天然苏打水),是饮用煮茶的优质水源。

唐代洛浦元安禅师题《题碧崖》:“一水穿崖走碧沙,崖前杨木偃龙蛇。分明便是桃源洞,不见溪中流落花。”宋代圆悟克勤禅师《碧岩咏》:“门下青山泼黛。途中细雨如膏。灵云陌上桃华。处处芳菲溢目。香严岩畔翠竹。时时撼影摇风。”明代县令水之文《题灵泉寺》“:陇麦常将作饭,溪泉尽可烹茶;一点禅心自定,世间俗事天涯。”明代县令刘宗文题《灵泉寺原韵》:“开门哺燕衔花,问俗村村刈麦,题诗处处倾茶。桑柘前帷满眼,春风浩荡无涯。”清代张旬写有《同友人游夹山寺》:“云封青嶂猿何处,花落碧泉水自流……。”好茶需要好水泡,有人称之为碧岩泉为“天下茶禅第一泉”的美誉。

二、石门夹山的丰厚文化孕育了“茶禅一味”

据田野考古发现,2011年4月开发夹山碧岩泉时,采集到了3件旧石器,其中石片2件、砍砸器1件。2015年湖南考古辑刊(第11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湖南石门旧石器遗址调查简报》,其距今的年代约为8万年以上。同时还先后在距夹山3公里的土山村发现了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澧水以北青狮岭发现了3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石门皂市遗址中出土了陶器,经北京大学考古系C14测定年代为6900+200年,可早到7000多年。在澧县城头山遗址中出土的茶陶杯距今6500多年,以上两处陶器中均留有茶具的遗物。

1982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二都乡宋代月亮陶窑址,专烧茶具;1984年在夹山寺内发现有晋代青砖和唐代早期的残瓦片;1987年文物普查时,在剩粮桥上方50米处,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文化遗存,在夹山青龙村发现了商代石环和汉代古墓葬;1993年在夹山古街上方发现了宋代陶窑,其铭文瓦垱定为国家珍贵文物。2012年维修夹山寺禅茶楼时,还发现唐代早期残砖残瓦,这些考古遗迹遗物,足以证明夹山的人文历史悠久而古老。由此可知,在夹山善会大和尚来之前,夹山就应有了寺庙。不过当时只是萌芽时期,善会来夹山后便达兴盛时期。湖南师大蔡镇楚教授在所撰《茶禅论》一文中说:“夹山和尚因茶悟道,得夹山境地者,于禅宗机缘,启迪尤深”。唐五代禅宗中的“夹山境地”,是最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茶禅机缘,茶禅境界。

夹山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曾先后下诏敕建,故有“三朝御修”之盛名。全盛时期,有正殿九进,占地数百亩,故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善会大师的“夹山境”,表述了夹山“茶禅”境界,为“茶禅一味”说奠定了基础。所以,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夹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茶禅一味”。

三、石门夹山的大德高僧首创了“茶禅一味”

唐朝,善会和尚从师于华亭船子德诚,一日师父对善会说:“你跟我多年,如今道行圆满,出外传道去吧!”善会问:“但不知何处是归宿之地?”师父唱出偈语:“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公元870年仲春,善会云游到夹山,见到夹山林丰水秀,白猿抱子戏于青嶂间,飞鸟衔花投于碧泉中,便留下来开山建寺,居之十余年,首唱禅茶境味之说。“夹山境地”的真正含义是从饮茶之中所领悟到的禅机、禅理或禅意、禅境,一种清寂明净、纯洁秀美的情趣,一方自由自在的身性的天地,一座无拘无束的心灵的家园,一种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的涅槃境界。

据日本当代禅学专家秋月龙珉著《禅海珍言》中,以“茶禅一味”为题介绍了一则公案:“夹山和尚喝完一碗茶后,又自斟了一碗茶递给寺僧,寺僧正欲接碗,和尚陡问:“这一碗是什么?”寺僧一时语塞。”夹山善会和尚“这一碗是什么?”开辟了“茶禅一味”之源。据《祖堂集》卷笫七载:师(夹山和尚)令大众镢地时,佛日倾茶与师,师伸手接饮茶碗,佛日问曰:“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旁,”速道,师云:“瓶有盂中意,篮中几个盂?”对曰:“瓶有倾茶意,篮中无一盂……”这段文献记述了夹山和尚师徒二人通过茶、茶盂来比喻佛法的修行,在相互考问中印证自己的悟道——茶可喻禅。这两处记载便是“茶禅一味”最初的史迹,所以夹山和尚以茶开示传徒一碗茶早已有之,澧水流域民间代代相传,称“德山棒”、“云门饼”、“临济喝”、“夹山茶” ,你会要问,只听说赵州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据《高僧传》载:赵州从谂和尚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亦即唐亡前十年),山东曹州人,俗姓郝,从小在本州的扈通院出家(依《古尊宿语录》),另一说为青州临淄人(依《宋高僧传》)。未受戒便抵池阳,参南泉,拜南泉普愿为师,后于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受具足戒后,仍近南泉。八十岁左右,众僧请往赵州观音院作住持,所以,世称赵州人从谂禅师。

禅师幼小即披剃,先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寻往嵩山琉璃坛纳戒。此后随师四处行脚。得师教诫,亟欲多习经律诸部。闻池阳愿禅师道化翕如,便与其师前往问参。

到南泉,本师先人事了。师方乃人事。南泉在方丈内卧次,见师来参。便问:“近离什么处?”师云:“瑞像院。”南泉云:“还见瑞像么?”师云:“瑞像即不见,即见卧如来。”南泉乃起问:“你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对云:“有主沙弥。”泉云:“那个是你主?”师云:“孟春犹寒,伏惟和尚尊体起居万福。”泉乃唤维那云:“此沙弥别处安排。”(见《古尊宿语录》第十三卷)

赵州受戒后,闻受业师在曹州西住护国院,乃归院省觐。到后,本师令郝氏云:“君家之子游方已回,其家亲属忻怿不已,只候来日咸往观焉。”师闻之,乃云:“俗尘爱网,无有了期,已辞出家,不愿再见。”乃于是趁夜结束前离开了。其后自携瓶锡,遍历诸方。赵州离开南泉处,携瓶复钵广参学,寻师问道,走上了漫长的行脚之途。游历过黄璧(希运禅师、嗣百丈住洪州黄璧山,宝寿(沼和尚、嗣临济住镇州),盐官(嗣马祖,住蘅州)夹山(善会和尚嗣华亭,住澧州)(今湖南石门县)参见夹山之时:“又到夹山将拄杖入法堂,夹山曰:“作什么。”曰:“探水。”夹山曰:“一滳也无,探什么?”师倚杖而出。”《景德录》第43则赵州谓“初到药山时,得一句子”(药山惟严,嗣石头,住郎州(今湖南常德市津市)。上面几则文献资料均记载了赵州和尚行脚游历湖南长沙、常徳、津市、澧县、石门诸地。明代莲池大师有首赵州的诗,这样写道: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则正是赵州和尚的真实写照。那么赵州和尚比夹山善会和尚大数十岁,参见夹山和尚之时应在90岁的高龄了、善会和尚非常尊崇赵州大禅师,本人认为善会和尚喜欢喝茶,又以茶接引开示传承,赵州和尚吃茶去的理念应是从夹山和尚哪里感悟出来的。

第一,从民俗语言考证,因为赵州和尚是山东青州人,山东地方语言没有吃茶去的方言,吃茶去是石门及澧水流域的地方方言和习俗,笔者曾多次请教过山东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夏铭采教授,他是石门人,他肯定的说,这是石门的方言和民俗。石门人讲究最礼节的待客之道;就是要请客人“吃茶去!”、“喝茶”,另还有吃米儿茶、蛋茶、红糖茶、把把茶(结婚茶)等礼俗保留至今。第二,江南盛产茶叶,石门又是茶叶主产区,当时的夹山野茶比比皆是,而北方不产茶叶。但石门人历来待客热情真诚、喜欢给客人送点茶叶表示一片心意。第三,石门大小寺庙都有供佛茶的习俗,每逢赶庙会都会到寺庙里喝大碗茶,然后带佛茶回家煮沸后给大家喝,消除疾病。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发现夹山寺、紫和寺、洛浦寺、石黄寺等寺庙都在佛藏中藏有大量茶叶,石门雄黄矿石黄寺内藏有茶叶数千斤,县文化馆晏友淼、谢建玲夫妇亲自见证过。

明确提出“茶禅一味”、并从理念上发扬光大的,是两宋时期的圆悟克勤禅师。宋政和元年,圆悟出三峡南游,与当时寓居荆南的丞相张商英相遇,两人讨论《华俨经》旨要,深得张商英的赏识。张商英以师礼邀留圆悟主持夹山灵泉禅院。在夹山,圆悟推崇并评唱五代重显禅师雪窦的《颂古百则》一书,门人记录汇编成《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世称“宗门第一书”。(笔者1988年至1990年在北大进修期间,曾手抄过元代《碧岩录》全卷。)圆悟主持夹山10余年,他潜心研习茶与禅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与思辩来品味茶的奥妙,终于悟出了“茶禅一味”—‘真、俗’不二得‘圣’谛的禅机。

后世禅宗弟子将“茶禅一味”理念带入余杭径山寺,传播到南宋的文化中心武夷山。南宋末年,《碧岩录》、圆悟“茶禅一味”墨宝以及“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偈联传入日本,后经发扬光大,渐渐形成日本茶道。元代中峰大和尚到夹山传承了“茶禅一味”,明末清初,李自成禅隐夹山写有:“徐听三公话政猷,煮茶当酒焕同流”的诗句。去年在夹山寺附近发现有清末书画家黄自元、周渤书写的茶禅、禅茶、茶道等木刻版。石门夹山寺茶禅文化代代相传,成为饮誉海内外的“茶禅祖庭”。

1983年笔者接待日本驹泽大学访中团时,顾问松田文雄参拜夹山时欣然题写了:“山河跋涉好因缘,灵踪今现夹山寺”。团长椎名宏雄题写了:“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自1985年始为夹山题写了:“茶禅一味” 、“灵泉禅院”等七幅字。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一诚大和尚题写了:“禅茶祖庭”。 1992年3月,日本里千家茶道专家多田侑史先生率团30多人来到夹山,他深情地掬起一捧碧岩泉水、一饮而尽,慨然叹曰:“今生可以瞑目了!”多田侑史先生又兴致勃勃地用汉字写下“鸟衔花落碧岩前,猿抱子归青嶂后”,并说:“这两句诗多美,多富诗意呵!在日本茶文化界,几乎无人不知它的出处和内涵,这就是石门夹山寺的开山祖留下的千古绝句。我们日本茶人,在茶道活动场所,都有这样一幅挂轴,主人客人在这种诗的意境下安静下来进行深刻的情感交流。”多田侑史先生的这番话,表达了中外茶禅者对夹山茶道精神和茶禅境界的景仰和趋同。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吴立铭先生在2002年为石门县人民政府题写了:“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录”。这充分说明了夹山是一座茶禅文化厚重的山。

四、石门全县的茶叶发展烘托了“茶禅一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产业的命脉。“茶禅一味”文化带动了石门茶叶产业的发展,而石门茶叶产业的发展又烘托了“茶禅一味”文化。

宋代,石门茶叶名扬天下。北宋蔡襄于宋皇祐年间著有《茶录》一书,书中载有“石门产牛牴茶,为贡品”之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副会长于观亭在其所著《中国茶人手册》“中国茶叶之精华”一章中,对历代贡茶曾具表详列。由唐到清,主要贡茶17种,石门牛牴茶即在其中,而且与四川蒙顶云雾、福建武夷茶并列。

近代,石门茶叶生产的辉煌时期在清代光绪年间。1889年,广东商人卢次伦来石门泥沙(今壶瓶山镇)开办茶厂,加工红茶,鼎盛时期,红茶生产加工扩及南坪河、深溪河、黄连河、大小京州、狮子溪、清官渡、太坪、所市、苏市、安溪、罗坪和湖北鹤峰、长阳、五峰等地。卢次伦在泥沙下街临河一片约7000平方米的隙地上,建房造厂,并亲自将茶厂命名为“泰和合红茶号”,寓意天地交泰、中和万物、六合同春。全厂内外员工(含各分庄、津汉两庄)近6000人,茶农万余人,拥有商船百余艘,骡马500余匹。1894年产茶10万斤、1895年产茶12万斤、1897年突破20万斤,1899年突破30万斤大关,所有“宜红茶”全部远销英国,与当时产于安徽祁门县的“祁红”茶分庭抗礼,有“北祁红、南宜红”之说。

近年来,茶叶已成为石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石门现有茶园12万亩,年产干茶1万吨,年产值3.5亿元。全县20个乡镇(区、场)中有10个乡镇主产茶叶,全县茶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术人才300多人,其中获得高、中级职称的农艺、茶艺、评茶、制茶专家近百人。石门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石门银峰”等名茶数次获国内、国际金奖,2010年成为“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唯一指定用茶”。 2014年6月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夹山牛牴禅茶又喜获银奖,夹山茶禅文化成为了打造石门茶叶强势品牌的有效载体。而石门全县茶叶的快速发展,又将夹山茶禅文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夹山茶禅文化影响着中国文化近千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国茶文化和禅文化的精神核心和内涵,是中国茶文化、禅文化的经典,是中华茶禅文化的瑰宝,也是日本、韩国等国茶文化、禅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具有极高价值。

石门县委、县政府今年12月举办千年国际茶禅文化论坛和品“禅茶”的活动,并在夹山建立千年国际茶禅文化论坛永久性会址,打造“中国禅茶之都”品牌,制订禅茶相关标准。使夹山真正成为世界茶禅文化的溯源地、世界禅茶祖庭朝圣地和世界茶禅文化的传播地。意义十分深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龙西斌)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