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戏曲艺术的峥嵘岁月

2015-11-25 17:06:44 [来源:邵阳市文化局] [作者:曾莺] [责编:曾晓晨]
字体:【

在邵阳市繁华热闹的东风路中段,有两块引人注目的标牌。一边是湖南省祁剧院,一边是邵阳市花鼓戏剧团。如今这两个戏曲艺术团体,天天琴声不断、歌声绕梁,构成一道亮丽的艺苑风景线。

解放前,祁剧和花鼓戏都没有专业剧团,只有以旧戏班的形式演出。广大艺人处于社会最底层,生活异常艰难困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邵阳戏曲沐浴着阳光雨露,长成了两朵焕发异彩、耀眼夺目的奇葩。回顾邵阳戏曲艺术的峥嵘岁月,喜看今日剧坛艺苑的明媚春光,我们有多少喜悦和感慨!

历尽风霜冰雪,沐浴阳光雨露,邵阳艺苑呈现出明媚春光

邵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明代末年,江西的弋阳腔传入到湖南的祁阳一带,与当地的民间艺术、歌谣和风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祁剧,并很快在湘西南一带广泛流传。邵阳即成为主要流传地区之一,并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祁剧宝河派。邵阳花鼓戏形成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发祥于旧邵阳县境内。由当地的歌舞“打对子”、“车马灯”等衍变发展而成。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戏曲工作者一方面对传统戏进行改编整理,一方面创作现代新戏。1952年在长沙举行湖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文艺和艺光两个祁剧团体联合演出了《捡芦柴》、《黄忠带箭》、《三击掌》等传统折子戏。邵阳实验楚剧团创作演出了现代《张谦参军》。同年,在武汉举行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祁剧《泗水拿刚》获得奖状;花鼓戏《张谦参军》亦获奖状。

1954年祁剧团和花鼓戏剧团均被改为民营公助剧团。

1955年12月,在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中,祁剧和花鼓戏大放异彩。祁剧《昭君出塞》获剧本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和导演奖,主演谢美仙获一等演员奖;《牛皋毁旨》剧本获一等奖。花鼓戏《韩梅梅》和《打鸟》均获剧本一等奖,主演王佑生获一等演员奖;《三伢子和满妹子》获演出二等奖。

1956年6月,一个更大的喜讯传到了邵阳:《昭君出塞》和《打鸟》两个剧组同时参加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赴北京,在怀仁堂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地方戏曲登上了首都的大雅之堂,这是邵阳人民做梦也想不到的喜事。

1957年在全省戏曲汇报演出中,祁剧《活捉子都》获剧本二等奖;花鼓戏《小二黑结婚》获演出三等奖。

1958年11月底,《昭君出塞》和《打鸟》奉命同赴武汉,为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献演,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并在接见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同志时高度赞扬了《昭》剧,同时作了宝贵指示:毛主席指示将《昭》剧中“汉水源头葬孤魂”中的“汉水”改为“黑水”;周总理指示将“玉门关”改为“雁门关”。同年12月,毛主席回湖南视察工作,在省委礼堂又一次观看了《昭君出塞》,并指示调《昭》剧再度赴京。1959年元旦之夜,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在怀仁堂观看演出,后又为全国劳模会演出四场。与此同时,市花鼓戏剧团参加湖南省文艺界赴福建前线慰问团。该团一行44人,在漳州、厦门、沽山、连城等地慰问演出,历时55天,受到福建前线指战员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59年7月,邵阳花鼓戏《装灶王》参加全省戏剧会演获剧目奖,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晏甬一行专程来邵观看《装灶王》,肯定该剧为继《打鸟》后又一出好戏。同年10月,《昭君出塞》和《打鸟》的剧照以及王佑生个人先进事迹参加了建国10周年戏剧成就展览。王佑生还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

1960年3月,省文化局决定以邵阳祁剧团为基础,从全省抽调部分优秀演员,组成湖南省祁剧艺术团,加工排演了《闹严府》、《昭君出塞》、《审潘案》、《醉打山门》和现代戏《黄公略》赴北京演出。周总理和贺龙副总理在怀仁堂接见了《闹严府》剧组全体演员,陈毅元帅在观看了《黄公略》后高兴地说:“今天我又见到了黄公略同志,这个戏不错。”汇报演出结束后,祁剧艺术团赴天津、济南、徐州、南京等地演出,受到好评。

1960年5月,经中共湖南省委和省政府批准,以祁剧艺术团为基础,成立湖南省祁剧院,院址暂设邵阳市。

1963年,根据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的指示,省政府决定将省祁剧院从邵阳迁往长沙,成为省直属十大院(团)之一。

1964年6月,在长沙举行全省现代会演,邵阳花鼓戏《队长抬花轿》参演并被评为优秀节目。

1965年省祁剧院创作排演的现代戏《送粮》,参加中南区现代戏观摩演出,被评为优秀节目。陶铸等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珠江电影制片厂将此剧拍摄成彩色戏曲艺术片,这是祁剧第一次上了银幕。同年10月,该剧又赴北京汇报演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全体演职员。

此外,省祁剧院排演了《江姐》、《芦荡火种》、《琼花》、《奇袭白虎团》等现代戏,市花鼓戏剧团排演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我的一家》、《年青的一代》等现代戏,分别在长沙和邵阳上演,盛况空前,观众场场爆满。戏曲舞台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历尽曲折坎坷,战胜艰难险阻,邵阳戏曲艺术迎来黄金岁月

晴天会有风雨,道路必有曲折。正当邵阳戏曲艺术蒸蒸日上、繁荣发展的时候,十年浩劫使文化艺术事业也受到了严重的摧残。1969年初,省祁剧院大部分人员下放新宁县农村劳动锻炼。翌年2月,省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下发文件,撤销省祁剧院,下放邵阳。邵阳市花鼓戏剧团也于1968年改为“红色”剧团,剧院改为“延安”剧院。两个剧团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1975年至1976年2月,省委奉命将邵阳花鼓戏部分传统剧目秘密进行电视录相,送给毛主席观看。先后由中央电视台录制了《装灶王》、《送表妹》、《磨豆腐》、《摸泥鳅》、《对脚迹》等剧目及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对脚迹》、《摸泥鳅》两部彩色资料片。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十年浩劫宣告结束。邵阳地区祁剧团在很短时间内赶排出了《逼上梁山》,在红色剧院连演了数十场。接着又排演了《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现代戏。花鼓剧团也陆续排演了《红灯记》、《沙家浜》、《红嫂》等一批现代戏,观众场场爆满,出现了不少群众深夜排队购票的现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也为文化艺术事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邵阳文艺战线的同志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拼搏精神开创戏曲艺术事业的新局面。

1979年,祁剧团创作的《嘉义枪声》和花鼓戏剧团创作的《松伢子》参加全省专业剧团戏剧、歌舞创作节目会演,均获得二等演出奖。

1980年, 祁剧团改编的传统戏《访贤记》获省首届巡回演出戏剧季二等演出奖,全国有几十个剧团移植演出,祁剧团至今已演出500余场。

1982年花鼓戏剧团的现代戏《青春的旋律》获全省第二届巡回演出戏剧季三等演出奖。

1984年6月4日经省委宣传部批准,邵阳地区祁剧团更名为湖南祁剧团。

1989年至2003年,祁剧现代戏《蛤蟆井》和古装戏《魂断鸡鸣寺》、《梦神记》先后参加全省新剧(节)目会演,均获剧目奖。

1996年祁剧团演出的校园儿童剧《祖国在召唤》获全国儿童新剧目评比三等奖,又获省文化厅颁发的“百场演出奖”。1997年创作的现代戏《走廊窄走廊宽》参加全省新剧(节)目会演,获田汉大奖和八个单项奖,又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并赴北京汇报演出。

2000年12月20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复,湖南祁剧团恢复为湖南省祁剧院。同年,市花鼓剧团创作排演的现代戏《老板何来》在全省新剧(节)目全演中获一等奖、9个单项奖,又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根据新时期干部楷模郑培民优秀事迹创作的花鼓戏《永恒的丰碑》,在全市九县(市)三区巡回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003年小型花鼓戏《翠竹青青》赴广州参加“中国第十届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大赛”,获银奖,演员曹勤业、冯艳获优秀表演奖。

2004年花鼓戏《磨豆腐》参加全国剧协举办的“中国戏曲红梅大奖赛”荣获金奖。

2006年加工排演的现代戏《儿大女大》,参加湖南省首届艺术节,获田汉大奖和六个单项奖,又获邵阳市“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以及省文化厅颁发的百场演出奖。此剧自1988年至今已演出近1500场,创我省一个剧目演出场次之最。同年,由省艺术研究所与省祁剧院联合整理排演的《目连救母》,在省首届艺术节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奖”和多个单项奖。文化部的领导和专家以及日本朋友专程来邵观看此剧,并高度评价和赞扬,此剧成为古老的祁剧的一个新的亮点。

2007年,邵阳花鼓戏《打鸟》参加中国戏曲红梅大奖赛,艾晓玲、张求荣同获金奖。同年,祁剧和邵阳花鼓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目前,省祁剧院正在加工排演改编传统戏《梦蝶》(与衡阳市祁剧团合作),市花鼓戏剧团正紧锣密鼓加工排演现代戏《三家铺》,准备参加湖南省艺术节,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为邵阳人民争光。

此外,湖南祁剧团于1993年被评为全省的“好剧团”,仇荣华被评为“好团长”。邵阳市花鼓戏剧团于1993年、2002年和2005年三次被评为湖南省“好剧团”,呙松如两次被评为“好团长”。

两个剧团在狠抓繁荣艺术创作,提高演出质量的同时,特别着力培养艺术人才和接班人。自1980年至今,省艺校祁剧科(现为邵阳市艺术学校)先后为祁剧院输送80余名毕业生。市花鼓戏剧团自建团以来,先后招收花鼓小演员共386人。在剧团精心培养下,通过艺术实践,有不少优秀人才已相继成为剧团的业务骨干,多人获得全省个人大奖和荣誉称号:1984年,两剧团共有7人获“省优秀青年戏曲演员”称号;1986年,又有10人获“省优秀中年戏曲演员”称号;自1993年始,祁剧先后有9人获湖南省戏剧表演最高奖——“芙蓉奖”,1人获芙蓉奖提名奖;在历届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奖赛中,祁剧有12人和花鼓戏有5人先后荣获金奖、头牌奖、银奖和铜奖。目前,两专业剧团共有10人获国家一级演员称号,43人获国家二级演员称号,祁剧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些优秀人才的涌现和成熟,是邵阳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基本力量,也是创造辉煌未来的希望.

六十年来,邵阳戏曲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怀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日益提高,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戒骄戒躁,奋发图强,再创辉煌。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