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剧《桃花源记》寻梦“桃花源”

2015-10-30 16:32:54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婷婷]
字体:【

 

桃花源记剧照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10月25日,湖南省歌舞剧院七楼排练厅。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斜照到排练厅里一群年轻的俊男靓女脸上。

这一天是周日,许多人都在享受悠闲的假日,省歌舞剧院舞剧团的演员正一遍遍练习民族舞剧《桃花源记》中早已烂熟于心的舞蹈动作。

近4个月来,他们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该剧执行导演马波告诉记者,从6月份进场排练至今,演员们没有节假日,周末全部在加班加点,晚上有时候要排练到凌晨两三点。

11月2日晚,民族舞剧《桃花源记》将亮相第五届湖南艺术节。

一、造梦:开车时,脑子里突然蹦出“桃花源”

提起《桃花源记》,几乎无人不知。这篇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美文,还不到400字,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所作,历代以来备受推崇。陶渊明以秀丽的文笔,虚构了一个“没有赋税、没有战乱、人人劳作、家家快乐”的理想社会,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时至今日,桃花源,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和平安定的美好社会的代名词。

湖南人更觉桃花源亲切。因为《桃花源记》开篇提到的“武陵”,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就在湖南常德境内。

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这篇名文触动了湖南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霞。其时,她正因选什么题材进行创作而困扰。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成为许多文艺院团创作的选题方向,湖南省歌舞剧院也在思考创作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题材。编导们提出了屈原、田汉等几个题材,但是内部意见并不统一。

在一次开车途中,杨霞手握方向盘,琢磨的仍是选什么题材。“我脑子里突然蹦出《桃花源记》。这篇1600多年前的文章,写的是古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一刻我觉得,就是它了。”在接下来的一次策划会上,杨霞提出创作《桃花源记》,在场的人眼睛全部亮了。

这个选题报上去后,得到了主管部门的支持和资助,并获得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在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从《桃花源记》中提炼出和谐、友爱、公平、善良、诚信等特质。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立身处世之本,构成了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底色。杨霞他们愈加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

二、寻梦:从古典名篇到成熟剧本五易其稿,没想到可以这么表现《桃花源记》

确定选题时并没有细想,深入研究才发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只有渔郞这一个人物贯穿始终,要生出矛盾冲突,写出故事情节,极为棘手。

从2014年9月开始,省歌舞剧院先后请了3位编剧,写了5稿,都不够理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所以,它的故事要恰如其分,能满足观众的期待,不然就难说成功。”杨霞说,那半年时间里,有几次都想放弃,但心中又不舍,继续推进又觉得举步维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省歌舞剧院进退两难的时候,谢晓泳站出来,解了燃眉之急。

谢晓泳出生于湖南湘西,是从湖南走出去的著名戏剧导演,现为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编导。湖南省歌舞剧院两个获得文华奖的剧目《边城》《天山芙蓉》,都是由他任总导演。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在前,省歌舞剧院《桃花源记》的选题定下来后,很快就确定由谢晓泳担任总导演。

看了五稿剧本,都不甚满意,谢晓泳对杨霞说:我来吧。其实那个时候谢晓泳很忙,手上有两个戏在做。

谢晓泳告诉记者,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读了很多陶渊明的诗,了解其人的人生理想、人物性格后,熬了几个晚上,自己就写出了剧本。

在这个剧本中,谢晓泳没有按照陶渊明的原文来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倒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方式,将剧中故事人物“渔郞”偶遇桃花源及再寻桃花源的故事掰开重组,交错道来,神情交融地表现陶渊明自然和谐的社会理想及《桃花源记》的内容。结尾部分,让陶渊明种下桃核在舞台上展现桃花璀璨,表达出勇于追求梦想和劳动创造美好的主题。谢晓泳说,这样就有了艺术张力,能让观众从中感受到力量。

在人物设置上,他把陶渊明写进剧中,加上渔郞、渔郞的母亲、渔郞在桃花源里遇到的姑娘桃花,及多年再寻桃花源未果的疯渔郞,塑造出了5个主要人物。有了人物,故事也就能够信手拈来了。

“这样的结构,新颖别致,突破了惯有的舞剧叙事的方法和思维,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杨霞也为谢晓泳的精巧构思折服。一些专家看过剧本后表示,没想到可以这么表现《桃花源记》!

三、追梦:从主创团队到演员,众人拾柴火焰高

《桃花源记》作为古典名篇,与湖南地域有剪不断的联系,同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它又具有超出湖南地域的意义。

为了打造好这台民族舞剧,省歌舞剧院煞费苦心,邀请到国内一众名家组成主创团队。担纲舞美设计的刘杏林是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国舞美家学会副会长,他是第一个获得国际舞美展金奖的中国人;作曲,是国家一级作曲家杨天解;灯光设计,是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胡耀辉;服装设计,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服装设计师阳东霖。

杨霞回忆:“当时去邀请刘杏林的时候,他说没时间。我说,刘老师您看看我们的剧本。”刘杏林看了剧本,第二天就回话说:我喜欢这个题材,我要加入。

经过集体的努力,舞剧《桃花源记》在舞蹈语言上既尊重历史时代特性,又大胆求变创新,融合古典和现代、东晋的和湖南地域的舞蹈语汇。在音乐创作上,强化古典的传统美感,同时,融合民族与现代的音乐元素。舞台美术上力求简练,既有古典韵味又不乏时尚感,艳丽明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主创团队对表现“桃花源”可谓匠心独运。杨霞说,桃花源里有什么,既不能脱离陶渊明的描述,也不能总是纺纱耕田。“我们就在桃花源里加入当代人渴望和缺少的东西——友善、信任、和美,如当老人摔倒时,所有人都来搀扶。”

作为舞剧,舞蹈自然非常重要。马波说,《桃花源记》因为来源于古典文学,它有特定的舞蹈语汇,原来学的编舞方法都用不上,“有时候编二三十个动作都不合适”。让马波印象很深的是,其中有一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要如何用舞蹈来表现?让导演们急得抓耳挠腮……

该剧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年轻的演员们面对挑战,积极应对。大家“恶补”陶渊明的诗、《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剧组从中南大学请来一位教授讲课,剖析陶渊明和他的诗。

舞剧中有一场需要撑杆表演,这是舞剧中高难度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就在10月23日,舞蹈演员朱潇艺在撑杆时受伤了。同事们第一时间把他送往医院,在去医院的路上,这个大男子汉哭着说:“我还要参加演出!”

杨霞说:“观众看了《桃花源记》后,如果觉得这就是自己想要的世界,都来努力构建这样的世界,我们付出再多也值得。”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