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在,“棒棒”在

2015-06-25 18:09:3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为薇] [责编:杨帆]
字体:【

5月25日,一名棒棒挑着货物行走在重庆市里。

湖南日报记者 王为薇

重庆由码头而集市,由集市而城池,依山而建,凭水而兴。

嘉陵江与长江交汇而成的“舌尖”朝天门码头,自古便是这座城市的地标。直到今天,这一带仍是重庆最繁华的商业批发零售区。

自码头兴起,有一个群体便在此落地生根,用一根扁担挑货为生。这一以“棒棒”为名的劳工群体,无疑占据了重庆码头文化的重要一席。

5月26日早上5时,64岁的吕绍华带着棒棒和手机出门了。妻子还在睡觉,他走得静悄悄:“她白天在银行做清洁工,累得很,一个月挣2000块钱。”

老吕做“棒棒”近40年,从早年帮客人挑行李,到后来给纱厂挑麻纱。如今,他的业务已萎缩为挑服装、鞋类。他指着布满道路两旁的货车说:“路越修越好,沿山交通越来越发达,‘棒棒’的生意越来越冷清。”

直到上午8时,老吕的生意才开张。如他所言,记者看到,街上的“棒棒”不少,可真正有货可挑的却不多。

以前,“棒棒”们的挑货轨迹是从码头到批发市场,而今,范围已大大缩小。“现在就是将批发商的货挑到零售商的车上。”

老吕去批发市场提货只花了4分钟。返回时,他挑着近50公斤鞋子,要爬102级台阶,花了13分钟。爬到第52级时,他喘着粗气放下担子。后方较他年轻的“棒棒”接连超过他。

“棒棒”大军里没有年轻人,起步价仅5元,依路程远近、阶梯数量、陡峭程度适当加价,最多10元。老吕说:“我儿子就在重庆开摩的,他怕累,嫌钱少,不肯当‘棒棒’。”

虽然越来越力不从心,有时一天下来才挣三四十元,老吕还是不愿回老家。“‘棒棒’生意虽不好,但比种田强。”

送完货,借着抽根烟的工夫,老吕聊起了吃货们最关心的重庆火锅。“川味火锅源于重庆,重庆火锅源于‘棒棒’。”

“也是因为穷。”原来,当时沿江的一些屠宰场宰杀牲畜后,将下水扔到江里。“棒棒”们捞起这些平日里吃不上的“肉”,在河滩上架起锅子,将下水和蔬菜煮熟,蘸点儿盐巴辣椒吃,就成了重庆火锅的雏形。

后来,一些看到商机的“棒棒”做起了火锅零卖贩子。担头置泥炉,炉上置分格的铁盆,盆内的卤汁合着毛肚、鸭肠翻煎倒滚。于是,河边、桥头一帮子“棒棒”围着担子各自认定一格,且烫且吃,补充体力。“现在的火锅登堂入室,‘棒棒’们吃不起喽。”

沿朝天门码头下行6公里,是寸滩港集装箱专用码头,吊车将一个个集装箱送上货船;10公里外,现代化的果园港已完成通信平台构建……港口智能化、交通便利化,重庆日新月异。“棒棒”们还是一根扁担,还是有限的体力,一直未曾改变。

望着老吕佝偻的背影,记者想,山城还在,码头还在,火锅还在。但明天,“棒棒”还会在吗?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