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内陆开放看“两江”

2015-06-25 18:07:4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曾楚禹 张尚武] [责编:杨帆]
字体:【

5月25日晚,灯火璀璨的渝中半岛。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5月27日,重庆火车北站,记者合影。

湖南日报记者 曾楚禹 张尚武

6月18日,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将满5岁。

站在长江岸边的果园港,东眺长江经济带,西望丝绸之路经济带,两江新区恰好位于两带交汇的战略枢纽。

5年来,重庆精耕两江新区“试验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改革催生活力,以创新激发动力,奏响了内陆开放最强音。

改革探路,催生行政和市场活力

两江新区覆盖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跨江北、渝北、北碚三个行政区。

地处都市功能核心区,新区如何处理与所属地方行政区的关系?从挂牌开始,决策者即深思这一问题,大胆探路先行。

不同于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两江新区管委会分别与三个行政区组建开发公司,平行推进新区开发开放。

2010年8月18日,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动工。新区管委会出资55%,产业园所在的北碚区政府出资45%,双方共同组建开发公司,形成利益共享、齐推共建的开发模式。此后,按照同样比例,两江新区又分别与江北、渝北组建鱼复、龙头两大工业园,共同推进新区开发。

眼下,内陆许多开发区,与当地行政区在招商、项目上存在激烈竞争,导致资源分散,相互抵消了优势。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敬称,两江新区的模式,有效避免了这种“陷阱”。

去年,两江新区尝试“大部制”改革。例如,工商、质监、食药监就合并为市场监管局,实现一个部门管市场。收拢审批权,由审批科一个印章管审批。改革后,内设机构减少三分之二,半数以上机关人员充实一线。

政府“瘦身”,市场活力倍增。2014年,两江新区新设市场主体8234户,注册资本超10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0%、70%。

机制创新,构筑“大通关、大开放”平台

5月26日,记者来到两江新区果园港。远远望去,新建的16个5000吨级泊位气势宏大,设计年通过能力3000万吨。“渝新欧”抵达这里,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无缝对接。

而在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一排排集装箱货柜整齐列阵,作业繁忙。工作人员称,由于保税降低了成本,这里每天进出口货物达1000多标箱,货值超过5000万美元。

物流不足,开放平台欠缺,是制约内陆开放的重要瓶颈。两江保税港区公司副总经理黄曲称,为打破瓶颈,两江新区创新机制,构建保税、金融、信息、物流、会展五大平台,支撑起内陆开放的大格局。

在两江新区的寸滩和果园港,海关试点“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内陆出口直通模式,通关时效从原来的6小时,缩短到现在的2小时。

在两江新区的水土高新园,集离岸和在岸业务于一体的国际大数据处理平台,已经投入运行。以两江新区为中心的“信息高速公路”,100毫秒内可以覆盖整个亚太地区。

下有陆家嘴,上有江北嘴。两江新区打造以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现代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跨境支付、结算等金融新业态异军突起。

5年来,两江新区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数量从最初54家增加到129家;进出口总额从33.7亿美元增长到515亿美元,年均增长逾70%。

产业集聚,与全球同步转型升级

在两江开发集团,一张产业聚集的“云图”引人注目: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内陆首个国际云计算基地、世界领先的光电显示集群、通用航空产业集群……

“内陆新区,搞传统过剩产业,归大堆、垒产值肯定更快,但很快将背上被迫转型的沉重包袱。”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曾箐华说,瞄准与全球同步,两江新区力推产业转型升级。

到两江国际汽车城走一圈,现代化的汽车产业集群令人惊叹。仅西城北部新区,便集聚了5家整车厂、3个发动机厂、1个变速箱厂、2个研发中心、80多家配套企业,可年产130万辆整车、100万台变速箱、145万台发动机。2014年,重庆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突破260万辆,其中逾七成产自两江新区。

在鱼复工业园,年产30万台整车的北京现代汽车一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现场负责人说:“现代汽车落户两江新区,主要是看好这里强大的配套能力。”

“与汽车产业一样,笔记本电脑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曾箐华介绍,立足本地配套、本地研发、本地制造,两江新区已成功吸引惠普、富士康等IT巨头,形成“5家品牌商+6家代工商+800家配套商”的笔电产业集群。不仅如此,两江新区还引进这些品牌商的全球结算业务,将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全程留在区内。目前,全球每5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1台产自“两江”。

大块头的产业集群稳住阵脚,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页岩气等9大新兴产业加紧推进;20多家境内外金融机构和总部机构入驻,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前来“扎堆”,现代服务业加速崛起。

民生普惠,让农民变为市民

为了两江新区的建设,需要拆迁的农民达38万之众。如何顺民意、惠民生?两江新区管委会提出,“有情”发展,加快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化”。

5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两江大道附近的和合家园,这是融合了两江新区“一改六好”理念的新型安置小区。小区负责人介绍,“一改六好”是指建设安置房时,将划拨地变成出让地,把传统的限制性产权安置房改变为完整产权的定向商品房;“六好”即地段好、户型好、质量好、配套好、环境好、物业好。

小区绿树成荫,医院、学校、广场配套齐全。在附近居民眼里,这里的环境,比众多商品楼盘还高出一个档次。

安居更要乐业。为解决拆迁农民的就业难题,两江新区管委会规定,引进企业要拿出15%的岗位,安排拆迁农民就业。仅长安汽车5月份就招聘400名农民进厂。至今,公司已累计招聘2000多名农民,培训后都变成了产业工人。

5年来,和合、和韵等安置小区坚持每月办培训班,请管委会、社区工作人员和专家为大家上课,讲授文明礼仪、城市生活安全常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合家园工作人员称,经过培训后,车子乱停、垃圾乱扔的现象基本消失,住户的文明素质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提高。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