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开启了中国独立现代化进程

2015-06-10 16:16:34 [来源:钱江晚报] [责编:蒋俊]
字体:【

抗日战争为什么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它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曾提出一个观点,中国在抗战前要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帝国主义允许下的现代化,一种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抗日战争让我们成为后者。

有一种研究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个人理解打断的是前一种现代化进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很快占领中国工业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对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极大的破坏。后来有人做过一个战争损失的调查,有一个说法是直接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亿美元。不管这个数字准确还是不准确,都说明一个问题,日本的侵略使中国遭受到了非常大的损失。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个人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积累了独立自主现代化的因素,这个现代化是综合现代化,包括我们讲的国家独立主权,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都是不行的。

在政治方面,没有民主的现代化制度,就不能称之为是一个现代化国家。抗战时期,中国的民主化是空前的,共产党和其他党派都变成了合法,你可以讨论国事,可以参加议会。正象毛泽东所说,中国的抗日是民主的抗日,如果没有民主,这个日就抗不下去了。

在经济方面,就是工业布局得到了更新,这个问题在现代化中非常重要。

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中原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工业化程度高的城市,都被日本占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了一个特别大的经济运动,叫做“工业内迁”。

中国的工业布局一直以来是不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比较发达,交通便利,各种资源也多,包括教育程度也高,发展也快。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沦陷了,很多工厂迁到西南和西北。

当时西南和西北地区非常落后,只有一些手工业,机器工业很少。抗战爆发后西南地区有了机器工业,有了重工业,还包括资源的开发,像湘西地区,湖南、广西等有色金属开发,都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

可以这样说,工业内迁使得中国的工业布局从过去的不合理变成合理,使中国现代工业区域猛烈扩大,一直影响到现在。

还有一个,在共产党领导的地区,抗战期间也有了现代化的积累,在生产关系方面,有了一些变化,比如发放农贷,发展商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

抗战一开始,国民政府还给八路军、新四军一些物质上的支援,一年以后就完全没有了。共产党要生存、要作战,部队还要扩大,没有经济建设是不行的。根据地经济建设在1940年以后是一个中心任务。资料显示,在根据地,抗战期间的阶级成分构成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垄断性的土地兼并没有发生,自耕农的比例上升了。这对一个农业国家来说,是一种进步,也是现代化因素的积累。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