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河畔好渔户

2015-06-04 14:55:17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朱晓华]
字体:【


湖南日报记者 向国生 廖声田

通讯员 朱常青 黎小湘

“救人不求报酬,还把奖金都捐出去,这一家人实在太好了。”

“几十年,一家两代多次舍身救人,好家风!好善举!”

……

连日来,在慈利山城,澧水河畔,一家李姓渔户在街头巷尾和微信圈里被纷纷点赞,一是三兄弟救起落水小车司机而不求回报(本报4月23日曾报道),二是将政府给的1万元见义勇为奖金捐给教育基金会,助学贫困儿童。

渔救人,积的是渔德

5月10日上午,记者在慈利县零阳镇太坪居委会9组,见到了李姓渔户老大——63岁的李启铣。

河堤外,城关电站拦起的澧水河波光粼粼。河堤内,一栋两层旧砖楼静卧低洼处,屋里屋外挂满了渔网。

“渔户有家风,打渔救人,积的是渔德。”一脸朴实、身体健硕的李启铣开门见山。

李启铣介绍,父辈7兄弟中有4个靠打渔为生。自己5兄弟中有3个以打渔为主业,自己、老二李启亮、老三李启刚。父辈中,父亲李书柏是老大,打渔60多年,在澧水河里救活的人有6个,三叔李书权救活的人有5个。“都说好人有好报,父辈们都80多岁了,身体都一直非常硬朗。”

他说,父辈们经常教导他们,作为渔民,水里功夫比别人强,救人要义不容辞,而且要冲到最前面。以前是渡船过河,有人落水,只要父辈们在现场,冲上去救人的都是他们,每次救人都不讲价钱、不求回报。“1988年被救起的零溪镇的陈道国,现在还像亲戚一样,过年过节看望老父亲。”

远近闻名的“业余抢险队”

从小跟父辈们在澧水河里“翻滚”,李启铣三兄弟不仅练就一身好水性,还秉承了救人积德的好家风。

李启铣回忆,自己这一辈三兄弟打渔40多年,在水里救活的人估计快有20个了,他自己单独或参与救人的就有9个,帮助捞起来的死人就记不清了。公安、法院等部门一有打捞任务,一般都请他们,甚至包括上游百里之外的永定和下游的石门,成了远近闻名的“业余抢险队”。

一旁的村民李长成告诉记者,每遇河里救人,首先想到的是李家三兄弟,他们随叫随到。1998年“7·23”洪灾,村里一片汪洋,家里东西全冲走,而他们全然不顾,却撑着渔船,从洪水中转移出80多个村民。

“在深水里救人,拼的是时间,讲的是方法。”李启铣提着一串约6寸长的鱼钩说,将鱼钩看准时机撒过去,均匀拉动钩住了,一拉就上来。

救人积德,代代相传

提起李家三兄弟,4月17日被救司机王勇感激地说,当时他们任何报酬都不要,只客气地吃一餐便饭,“会永远记住这些恩人们。”同行的村主任王宏介绍,4月24日,县委书记邱初开一行专程看望李家三兄弟,肯定他们见义勇为的义举,并由政府给与1万元奖励,而三兄弟一直推辞,推辞不掉后,又通过村委会联系县教育基金会,将奖金全部捐出。

“不仅要有善心,还要有爱心。”老李说,捐献奖金助学之举,妻子和儿孙们坚决支持。正上初三的孙女李黎还对他翘起大拇指:“爷爷真棒!”每到暑假,在李启铣的带领下,孙女李黎和另外两个外孙女都会来河边游泳,如今水性比老李还好。老李也经常讲述以前奋力救人的经历,给她们传授水里救人技巧。

走上堤坝,记者遇见李启铣家正在散步的三叔李书权。4月17日救人那天他也在场,还帮助找绳索和铁钎。他说,“虽然我们这一辈老了,不能下水救人,但救人积德的好家风必须代代相传。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