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戏曲之绝辰河戏

2014-08-15 17:55:31 [责编:李玉梅]
字体:【

辰河戏是湖南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不仅为湘西人民喜闻乐见,也为川东、鄂西以及黔东南地区的各族人民所欢迎。据传,它是明初由江西移民带来的弋阳腔,流入沅水中上游,汇合当地语言,加上民歌、号子、宗教、祭祀音乐等曲调演变而成,以湘西武陵、雪峰山区的沅陵、泸溪、辰溪、溆浦、洪江盛行。


    辰河戏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喜爱。每遇邻里喜庆,都要邀请唱戏人到家演唱,唱时配以鼓乐,不妆扮,谓之“打围鼓”亦日“唱坐坛”。以后发展到“矮台班”(木偶戏)和“高台班”(舞台演出)等三种演出形式。近百年来,逐渐以高台班为主。据史料记,辰河戏早期只有少数乡绅、文人在茶余酒后或冬季围炉清唱消遣。后来成立班社,常唱庙戏,逢年过节或酬神还愿,也唱连台大戏。特别是农历七月半的中元节做盂兰盆会,经常上演大戏中的《香山》、《目连》、《岳传》等剧目。仅《目连戏》就有48本之说,剧目以《目连传》、《梁传》、《花目连》为主体,再加唱《南游》、《西游》、《封神》的全部或部分。过去沅陵是辰河戏演唱的闹市之一,古人“梨园子弟不知耕,一担傀儡随处行,单等重阳风雨后,村村演剧赛收成”的诗句,把艺人们辛苦奔波、农家争相看戏的情景作了生动的描写。辰河戏具有山区剧种的艺术风格。目前还拥有200多个高腔剧目,其中保存了较多的明清传奇古本。主要剧目有四大本看家戏。即苏家《黄金印》、刘家《大红袍》、潘家《一品忠》和伯家《琵琶记》;还有其它剧种少见的《天开榜》、《古玉杯》、《坐衙嘲笑》以及《三闯•拦夏》、《装疯•跳锅》等等;出自明人《词林一枝》的折子戏《金盆挥月》,是辰河高腔独有的传统剧目。此外,有弹腔剧目的300多个。很多剧目富有强烈的人民性,尽管不少是歌颂帝王将相,但反映民间凡人小事的也较多。

    五十年代初,沅陵成立了辰河戏剧团。1956年,辰河戏优秀剧目《破窑记》、《李慧娘》赴北京汇报演出,得到了首都戏曲界的重视和好评。


    自1981年起,湖南省艺术学校在怀化开设了辰河戏科,经常开展辰河戏传统剧目的观摩演出,组织老艺人向中青年演员传授技艺,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一些从事辰河戏研究的艺术工作者,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不仅对辰河戏的艺术遗产进行了较全面的发掘和整理,而且还创作演出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这些剧目内容丰富、健康,艺术性较强。在粗犷的音域里,蓄积着婉转、柔和的声腔;在深沉的气氛中,跳动着激扬、活泼的节奏;在悲剧的风格里,交织着明快、快乐的旋律。

    在戏曲脸谱上,讲究化妆的合理布局,以红、黑、白三种色彩为主,充分运用了绘画艺术手段,为求色彩节奏明快,线条气韵生动,勾画位置准确。从剧情出发,着意体现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形成一套约120多幅形象生动的常用脸谱。1987年,辰河戏演员陈盛昌的戏曲人物脸谱化妆,代表“湖南地方戏脸谱”艺术,参加捷克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览,光荣获得“传统与现代戏剧思想结合”的集体荣誉奖。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