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风韵的婚礼

2014-08-15 17:51:17 [责编:李玉梅]
字体:【

苗族居住在崇山僻地中,历史上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成了自己带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性格特点。人们“三从四德”的观念比较淡薄,恋爱结婚没有外地那么多繁礼缛节。对歌是苗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男女恋爱多为对歌传情,自由选择对象。

  苗家把赶集叫赶场,三日一场,五日一场,或十日一场。赶场日是苗家男女青年情人相会、选择对象的最好时机。久而久之,在墟集附近自然形成了谈情说爱的地方,苗家称之为“边边场”。在边边场里,苗家姑娘们穿戴着漂亮的服饰,打着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伞,苗家后生们缠着黑色包头,提着五颜六色的小花包,他们自由自在地穿行于奇峰幽水间,你来我往,笑语盈盈,左顾右盼,寻觅自己的心上人。对歌传情,构成了边边场美妙的世界。不懂苗语的人,只能看到一对对苗家男女青年对歌的复杂表情,而听不懂他们那悠扬、甜美发自肺腑的苗歌。其实这歌声中,有一对对陌生男女互相有意而唱的“相认歌”、“问讯歌”;也有已搭上关系的唱的“结交歌”、“约会歌”、“考问歌”、“求亲歌”等等。当他们直到双方相互了解、相互考验、建立了“如胶似漆”的感情后,才开始唱“订亲歌”。对歌对成的夫妻是不兴要一点礼金的。结婚之前,苗家青年男女也订婚,但订婚的方式再简单不过了。一般是男方将一副银镯带在女方的手腕上,女方则将自己亲手织的衣服穿在男方的身上,这就算正式“订婚”了。订婚之后,待到谷米进仓、包谷上梁的金秋时节,就举行婚礼。

  苗家的婚礼,俭朴,有趣,具有独特的风韵和朴实的美。按苗家风俗,新郎家里派出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赶到新娘家里。这迎亲队伍里,有男有女,也有长者,但主角全是英俊后生,这里面有一个新郎公的代表——多半是同辈的弟弟,能说会道,应酬灵活,会唱歌,会打鼓,可以代替新郎公处理一切事宜。然而,这个拥有特殊权力的人,对女方一家来说是绝对保密的。如果在当天的晚上,阿弟的身份被女方同寨姐妹发现,脸要被他们抹得黑黑,还有挨一餐皮子疼痛而心里快活的抽打,阿弟的脸被抹得越黑,身上被抽打得越多,就说明新娘对新郎的爱越是深沉。往往在男方与女方对歌时,阿弟不慎会暴露身份,这时女方的姑娘们扬起早就准备好的竹条子扑上前去,追打嬉闹的场面油然而起,顿时屋内屋外一片欢腾!

  第二天麻麻亮新娘要启程上路。女方选定的“引亲娘”——一位儿女满堂的中年妇女,不论天晴落雨,必打把写有“双喜”字样的红纸伞在前引路。引亲娘后头是唢呐手,他们“呜哩哇啦”地吹起欢快的苗调,紧接着几排喜气洋洋送亲的女客,她们簇拥着新娘。当送亲的队伍出现在男方村头寨口时,接风仪式开始了,迎亲队伍里唢呐骤起,鞭炮齐鸣,男女老少忙拥去看新娘,此时,新娘公在家门口马上燃起一堆象征吉祥的旺火,有的地方还兴在进门处放一个细竹篾筛。进屋前,人们绕篾筛而过,惟有新娘一人踏筛而入,以示区别。进屋后,主婚人先给引亲娘喝一碗家酿甜酒;然后,再盛一碗由新郎新娘同喝。两人同时端碗,你一口我一口,一口一口地喝下去,表示“同心同意,白头到老”。主婚人和引亲娘讲一些吉祥、祝贺的话语后,在场的人“欧嗬”喧天,拍手致意,婚礼仪式就算完毕。当日天若还早,新娘可同女伴出外游观,熟悉寨情,看好水井所在,但不能去同姓家中玩耍。夜幕降临,开始对歌闹夜。新房里各就各位,代表男方的歌师和歌郎们坐于房外堂屋,代表女方的歌师和歌娘们坐于房内,男起女应,你唱我和,歌声不绝。对歌的输赢,主要取决于男女歌师的苗歌艺术水平。歌手们大都有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采用隐喻、暗喻、联想等等多种手段,借物咏情,回答对歌中千变万化的问题。有时,众人逗乐,打趣新郎新娘,要他们唱初次相识的相认歌、约会歌,甚至思念歌、求亲歌,听到有味之处,就齐声喝彩,禁不住喊一声“再来一个”。新婚之夜,新郎新娘都不能入睡,要伴着人们对歌到天亮。天亮之前,人们歌兴益发旺盛起来,对歌由坐唱变为站着唱了。歌者个个手牵着手,身段和脚步随着曲调的旋律徐徐摆动,像沉醉于诗情画意之中。黎明歌罢,狂欢了一夜的人们聚集在新郎门前看新娘挑水,这担水挑回来,客人散去,婚礼结束,新娘在人们的眼里就是这家的“主人”了。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