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山村巨变的力量

2014-08-04 09:39:4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记者 蒙志军 周小雷 唐善理 徐行] [责编:杨帆]
字体:【

  上世纪60年代,竹山村村民在修路。本报记者 徐行 翻拍

  6月24日,竹山村近300亩荷塘荷花竞相绽放。2011年8月,竹山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

  文/本报记者 蒙志军 周小雷 唐善理

  图/本报记者 徐行

  在祁阳县白水镇竹山村,流传着一个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蜕变传奇。

  6月,我们走进有着“都市里村庄,城市中花园”美誉的竹山村,探寻引领山村巨变背后的力量。

  1、穷则思变

  整洁的村道、漂亮的洋楼、成片的果树……穿过白黄公路,映入眼帘的竹山村,仿佛一个“乡村桃源”。

  丰富的竹山“村文化”也让人耳目一新。他们深居山村,却有自己的腰鼓队、自己的礼堂、自己的“村歌”,还有自己的“春晚”……精神富足的背后,是百姓生活的富裕和满足。

  时光回溯到30多年前,竹山村却是另一番模样。“竹山坪竹山坪,十年九旱一年收,有儿莫留竹山坪,有女莫嫁竹山郎。”一首令人心酸的民谣,是当时竹山的真实写照。

  “文盲多、单身汉多、乞丐多!”竹山村70岁的谭明顺老人回忆,竹山村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的死角,由于严重缺水,老百姓靠天吃饭,生活十分贫困。

  1990年,41岁的谭宝联回到了竹山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之前,他带着自己的施工队伍在城里闯天下,事业正是风生水起的时候。可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家乡,为的只是“想让乡亲们吃饱饭”。

  穷则思变。然而,地处偏远、资源贫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困难可想而知。

  竹山村864人,有稻田751亩。村支部决定从田土优势入手,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优质稻。

  为了做好引导示范,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不顾家人的反对,第一个“吃螃蟹”。谭宝联承包了30亩稻田,村会计承包了10亩,村妇女主任也承包了10亩,全部种上了“天龙一号”、“晚籼13号”优质稻,实行科学化田间管理、机械化收割。

  历尽艰辛。秋收时节,示范田全部喜获丰收,每亩纯收入600多元,总计收入达3万余元。

  村民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全村的优质稻种植面积增长到500多亩,占稻田总面积70%以上,亩平增收400多元。

  尝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甜头,村支部又把目光瞄准了村里的荒山荒地上。2003年,引进外地老板,投资100万余元,种植日本秋菊李等名优特水果200亩。组织群众开发荒地300亩,种植国外松2万多株,到2010年,仅割松脂一项就增加集体收入8万多元。

  谭宝联和村会计谭友国带头办起了全村第一个股份制的规模养殖场,并以自己的信誉担保,为15户养殖户联系小额贷款30万元,为10户协调了养猪用地,解决了建猪舍材料,还请来专家培训、带人出去参观。在村支两委的示范带动下,全村仅用两年时间,就建成大小养殖场50多个,养殖业一跃成为村里的龙头产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近千元。

  村支部还带领村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安全饮水工程,硬化了水泥道路5.5公里,修建了村民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多功能礼堂、农贸市场等,修建了垃圾处理能力上万吨的填埋场,近80%的村民住上了新楼房。

  2、科学图强

  竹山村变了,201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3000万元,人均年收入10000元,集体收入11万余元。

  村民们说,竹山村的巨变,来源于谭宝联团结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以富民为己任、一心一意谋发展,更来源于他们坚持科学发展的精神。

  “当初搞发展,最缺的就是钱。”70岁的王亲国老人说,当时为争取资金,村支两委一班人,不知道跑了多少路、想了多少办法。却始终坚持“不该拿的钱一分钱都不能要”,发展经济,从不以破坏村里的自然资源和牺牲村民的长远利益为代价。

  村里有一座石山,山上怪石嶙峋,绿树成荫,藤本植物从石缝中长出,盘根错节,极具观赏性。2003年修建衡枣高速公路时,承建单位看中了这座石山,愿意出数十万元在此开采石材。

  “这个钱我们不能要,否则对不起子孙后代。”在村支部的倡议下,石山被保留了下来。前几年,村里在山上修建了观光道,建起了观赏亭,“竹山石林”如今已成为竹山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景点。

  在竹山村,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农家大院特别引人注目。

  这座大院属古民居群落,始建于清道光年间。青砖灰瓦,层楼叠院,规模宏大,总体格局完整。

  但就是这样一座具有较高历史与文化艺术价值的老院落,在改建之前,完全是一片废墟。因年久失修,到处残垣断壁,根本不能住人,成了一座“空心房”。

  在竹山村发展的过程中,大院成了最影响“村容”的地方。有人提出,用广告牌把院子遮挡起来,或者干脆把它拆掉。

  这时候,村支部提出:引进外资,修旧如旧,这样既保护了古建筑群,又弥补了村里资金的短缺。

  村支两委一班人统一思想后,又分头做通了村民们的工作。去年上半年,引进外商投资、运用修旧如旧手法恢复后的大院,变身为“竹山雅苑”,占地面积20亩,集旅游观光、文化休闲、饮食服务等为一体,仅去年半年时间,就吸引游客近3万人,成为竹山乡村旅游的“脸面”。

  “竹山雅苑”,还解决了村里20多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在我再也不要到外面打工了,在这里做事,既能照顾家里,待遇也不比外面低。”采访中,竹山村民刘险江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自家的新鲜蔬菜、鸡蛋、水果等农副产品,在家门口就可以销售了。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