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让郴州国企‘起死回生’

2014-03-31 08:53:57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实习生5]
字体:【

  本报记者 邓明 白培生 李秉钧

  通讯员 扶昆 张伟

  国企改革,郴州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实践的步伐。

  特别是2009年以来,从“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市属国企改革”到“仅用一年半时间全面实现改革工作目标”,郴州国企改革以“攻坚克难”的气魄,奏响了一曲波澜壮阔的交响乐。

  “96户市属国有企业全部实施改革改制,改革面达100%;4.77万名职工全部妥善安置,安置率达100%。”近日,郴州市委书记向力力用“两个100%”说明改革成果。而且,改革改制企业剩余资产处置、职工社会化管理全部到位,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基本扫尾,没发生一起因企改而引发的群体性上访。

  这背后,闪耀着改革者披荆斩棘的身影。

  前不久,我省全面启动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郴州已赢得先机,轻装上阵,向新的目标挺进。

  “早改早主动,晚改会被动”

  郴州有96家市属国有企业,到2008年底时,尽管改革启动面达70%,但大部分企业体制机制转换、社会职能移交、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尚未到位,仍未启动改革的企业负债累累,有的企散人离,职工养老、医疗等保障无以为继,陷入经营困境,郴州国企改革到了一个关键的临界点。

  不改革,企业包袱卸不掉,外来资本、金融资本进不来,发展就没有动力和活力,就业、社保、稳定等社会难题也难以解决;改革,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

  面对严峻现实,郴州决定迎难而上。2009年春节上班第一天,郴州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到市国资委就国企改革进行调研,明确提出“早改早主动,晚改会被动;国企改革拖得越久,成本越高”。接着,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召开,提出“用两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市属国企改革”的目标任务,强力推进国企改革攻坚克难。各部门负责人在会上一一表态发言、签责任状、领任务表,限时完成。

  新一轮国企改革在郴州迅速推动。

  “国企改革第一步,必须筹资妥善安置职工,而如何筹集这笔钱,是当时改革的一大难点。”郴州市国资委主任高及红介绍,据测算,4.77万名职工安置补偿需12.75亿元,如果在承诺期限内不能兑现到位,职工对政府改革的信任将大打折扣,国企改革有可能“满盘皆输”。

  郴州迅速组建国有资产融资平台,原本估算国有资产处置变现能筹措大部分资金,但由于其处置程序复杂及部分企业资产权证缺失,资产变现一时难以满足短期资金需求。为解燃眉之急,该市采用银行贷款、调度财政资金等方式,化解资金困境。

  到2010年6月底,所有职工一次性安置费全部支付到位,还清偿了历年拖欠的职工工资、生活费、生产性集资款、社会保险费、医药费等旧账,完成了所有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残保险接续手续,使改革改制企业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破’是为了更好地‘立’”

  有了广大职工对国企改革的支持,郴州改革者勇气和信心更足了,全面踏上“破冰”之旅。

  “解决国企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后,倒闭企业债务清偿及剩下企业如何重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郴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瞿海直言,郴州国企改革迈入了真正的“深水区”。

  资金仍是国企改革关键因素。郴州市抓住中心城区提质扩容的机遇,以公开挂牌拍卖形式,变现部分改制企业土地、资产共174宗,筹集改革资金20.82亿元,满足了企业改革资金需求。

  同时,坚持改革化债务、轻装促发展,依法合规卸掉包袱。湖南金磊水泥破产重组前,资产负债率达140%,已严重资不抵债。郴州对其依法破产,破除债务2.21亿元。

  负债2亿余元的郴玻集团等47户企业,也先后依法破除债务共计14.75亿元。对符合政策性破产的红旗造纸厂等2户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核销债务5.15亿元。

  郴州还对债务负担沉重的郴化集团、外贸粮油集团等20户企业,与长城、华融等资产管理公司协商,打包处置债务6.1亿元。

  “‘破’是为了更好地‘立’。”瞿海说,他们不拘一格搞活“存量国企”。

  对43家产品有一定市场并有较好管理基础的企业,郴州实施破产重组或股份制改造,其中改制为非公企业28家、市级国有参股8家、中央和省国有独资与控股7家。对一些主营业务缺乏、生存空间狭窄的企业,果断让其退出市场,优化了国有资本结构,腾出了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今年2月,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现有国有企业区分公益性、功能性、竞争性不同定位,按照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和发展壮大一批的思路,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的做法与中央及省里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不谋而合。”郴州市国资委副主任雷运明说,抢得改革先机,一定能更快进入发展的春天。

  “改制让企业‘起死回生’”

  郴州国企在“有进有退”改革过程中,生产要素被激活,释放出新的活力,而民营、外资与央企携机制、资本等优势重组郴州国企,在人才、机制、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有机整合,使当地国企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阳春三月,对纺织行业来说算是“淡季”,但郴州宏生纺织的车间里,却一派繁忙。“宏生纺织的前身是市纺织厂,曾濒临破产。”公司负责人李佐能说,“改制让企业‘起死回生’。通过技改升级,现已形成年产1.2万吨纱、2000万米布的生产能力,安置就业人员1700余名,年销售收入达5亿多元、利税1000万余元。”

  改革的春风,吹开了郴州国有企业的万紫千红。

  郴州粮油机械厂通过股份制改造,健全了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发展后劲。到2013年底,该企业净资产比改制前增加了10倍,利税增长了5倍。

  据统计,近5年,郴州市属国有企业通过产权转让、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吸纳个体、民营企业资本42.1亿元,促进了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此外,有的企业改革改制后,以其优良的资债结构、经营体制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吸纳资金60亿元,既促进了企业加快发展,又为全市经济发展聚集了强大能量。

  湖南三九南开制药有限公司改制前是家年产值不足1000万元、且负债累累的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引进央企,成立华润三九制药有限公司后,投资2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使企业呈现活力。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上缴税金2643万元。

  东江金磊利用破产重组资产与中国建材进行战略合作,引进央企资金8亿元,形成了年产200万吨的生产能力,现已成为郴州市十大标志性工业企业和纳税大户。

  改革创新,靠大联强,让郴州市属国企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企业改革改制后,尽管存续企业减至43家,但综合实力大增,其资产、销售收入、利税由2008年31亿元、12亿元、1.1亿元,分别加至2013年120亿元、110亿元、15.8亿元。

  郴州国企在大步改革中,正闯出一片新天地。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