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精准扶贫

2014-02-12 09:29:5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仁湘 郭慧稳 贺佳 ] [责编:喻帅明]
字体:【

  图①:民族地区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资料图片) 通讯员 摄

  图②:炎陵县神农谷山清水秀。(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京明 摄

  图③:2013年10月16日,花垣县团结镇职业技能培训基地,70多位农村妇女在学习缝纫技术。(资料图片)张耀成 摄

 

  图④:2013年12月30日,炎(陵)汝(城)高速公路正式通车。 (资料图片)

  邓仁湘 郭慧稳 摄影报道

  本报记者 贺佳

  扶贫,对于地处内陆、基础设施仍欠完善、经济实力还不雄厚的湖南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毫无悬念地成为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

  我们欣喜地看到,我省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更令人振奋鼓舞的是,去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就如何搞好扶贫开发特别是精准扶贫作出重要指示,为全省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连日来,出席全省两会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围绕“精准扶贫”展开了热议。大家认为,要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确保全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关键在于瞄准、射中脱贫的“靶心”,切实解决好扶贫到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报告看点】

  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全面落实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坚持精准扶贫,实行一乡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个脱贫计划。强化产业扶贫,统筹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坚持整村推进、连片扶持与重点帮扶特困村、特困户相结合,推动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六到户”。抓好贫困地区教育工作。

  【两会热议】

  ●说现状:这几年,是脱贫步伐迈得最大的几年

  近年来,湖南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扶贫攻坚中奋力前行。代表委员说,随着全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底气也更足了。

  底气,源于这样一组数据——

  全省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908万人下降到2012年底的767万人,减少15.6%;

  到2012年底,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540元、745元、4367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7%、28.2%和15.8%。

  ……

  来自我省扶贫攻坚主战场的省人大代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欣喜地说:这几年,是自治州发展最快、脱贫步伐迈得最大的几年。

  “以往从长沙到自治州要1到2天时间,现在只需要4个小时。目前我们已建成高速公路5条、在建2条,湘西已由过去的交通盲区摇身成为武陵山片区的交通枢纽。”叶红专说,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瓶颈得到破解,以旅游、农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并直接带动了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省人大代表、炎陵县县长刘正平对此深有同感:“炎陵通过这些年的扶贫开发,1.23万贫困农户4.3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也由10年前的1760元上升到3608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扶贫攻坚仍然任重道远。”叶红专介绍,仅自治州尚有贫困人口85.04万人,2012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的53.4%,全省的56.8%,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处于落后位置;同时,全州还有469个村未通自来水,575个村未进行农网改造,74个村未通公路,因灾、因病、因残和因子女读书致贫返贫现象还比较普遍。

  ●谈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是最大瓶颈

  讨论中,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谈到,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当前阻碍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

  省人大代表、龙山县贾市乡东桃村支部书记彭林对此深有体会。他介绍,这两年村里大力发展柑橘产业,但通往产区的机耕道苦于没有资金来源一直没能硬化,机械设备、运输设备无法进山。

  彭林向记者算了笔账:从山上每挑100斤柑橘下来,光人工费用就要10块钱,而现在柑橘的市场价每斤才5毛钱,生产成本实在太高。“如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跟上来了,生产成本自然就降低了,大伙发展生产、发展产业的干劲就会更足,大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土地的比较效益将进一步显现。”

  作为一名曾长期在我省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沅陵县从事扶贫工作的基层干部,省政协委员、怀化市政协副主席向建平坦言,扶贫扶了这么多年,和自己比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受制于基础设施、产业、教育等方面的先天不足,贫困地区无法有效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与发达地区比,我们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逐步拉大。

  拉大的不仅是发展速度,还有思想观念。向建平说,随着近年来中央和省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补助办法,有力促进了边远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别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要是要不来富裕的,等也等不来全面小康。扶贫开发不能一味地‘输血’,而应该着力增强贫困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自我‘造血’、稳步脱贫。”

  采访中,许多代表委员直言,随着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扶贫面不断收窄,扶贫任务日益艰巨,今后啃的都是“硬骨头”、趟的都是“深水区”,打的全是“攻坚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方式已不适应发展的形势,到了该转型升级的时候了,要更加精准、更加符合实际。

  ●提建议:

  摸清底数,分类指导,因户施策

  “形成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阻碍发展的瓶颈究竟是基础不行、环境不优还是人的素质不高?我个人理解,精准扶贫最重要的就是要摸清底数、找准穷根、真正了解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所需所盼,寻找脱贫致富的正确路径。只有搞准了这些情况,才好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刘正平表示,在新的一年,炎陵将按照这一原则,全力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切实解决好扶贫到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扶贫攻坚就要像打靶一样,努力瞄准目标,确保精准射击。”叶红专介绍,自治州已经明确了“三个瞄准”工作方向,即瞄准扶贫主要目标,确保2020年全州农村贫困发生率控制到4%以内,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瞄准扶贫重点地区,突出对中高海拔连片贫困地区和重点贫困村的扶贫开发;瞄准扶贫重点对象,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特殊贫困群体扶贫力度,帮助脱贫致富。

  摸清家底是基础,找到脱贫的正确路径更为重要。从罗霄山崇山峻岭中走出来的省人大代表黄赫鹰,是桂东县一家茶叶公司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通过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生产经营模式,公司已直接带动3万多农户发展茶叶种植,带领大家增收致富。

  “要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富民增收,必须把发展特色产业放在扶贫开发的重要位置。” 黄赫鹰深有感触地说。他还建议,省里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从根本上破解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和难题。

  “扶贫攻坚,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责无旁贷。但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扶贫合力。”向建平认为,在现有国家、省、市、县四级扶贫网络的基础上,应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大力倡导企业家、扶贫志愿者从事扶贫事业,形成以专项扶贫为主导,以行业扶贫为辅助,以社会扶贫为补充的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扶贫模式,加快扶贫攻坚步伐。

  【延伸阅读】

  2013年,我省全面完成了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规划的报批、审批工作,先后启动实施重点项目2000多个,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先后出台《关于对武陵山片区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发展提供重点支持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武陵山罗霄山等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支持片区发展的政策文件。安排资金3.65亿元,启动第二轮453个国定贫困村和211个高寒山区村实施整村推进。安排资金1.56亿元,共完成职业教育和转移培训61848人,资助自治州籍贫困大学生3200人次,组织实用技术培训21.4万人次。全省共派出7535个单位、2974个扶贫工作组、9485名机关干部在贫困村开展新一轮驻村扶贫。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