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压力和自杀倾向调查

2013-04-25 13:24:53 [来源:财经网] [责编:吴涛]
字体:【

  【核心提示】自杀问题、婚姻问题等只是转型期各种问题冰山之一角。在经济飞速发展,而人文精神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各种问题出现也许并不只是坏事。它们提醒我们:我们的社会处于亚健康。

  自杀问题、婚姻问题等只是转型期各种问题冰山之一角。在经济飞速发展,而人文精神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各种问题出现也许并不只是坏事。它们提醒我们:我们的社会处于亚健康。

  

  前言

  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长足进步,但也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基尼系数接近危险线、离婚率增高、自杀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社会群体事件抬头等。普遍认为,这是所谓“转型期”必然出现的现象。然而,虽然我们凭自己的感性经验对很多现象都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但这些现象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都缺乏第一手数据,只隔山观火而已。最近自杀报道频繁见报,各种争论颇多。我们因此发起本次调查研究,希望了解普通民众面对的压力状况和自杀倾向,做到有图,有真相。

  调查方法

  通过在新浪科技频道和搜狐健康频道发布自陈量表(即调查问卷)的方式,请网民自行回答,问卷没有设置奖品,以免为奖品胡乱填答。

  调查时间从2010年6月8日(周二)至6月12日(周六),由于时逢端午节前,周六仍然上班,因此可能没有覆盖到部分习惯于周末上网的网民,另外由于网络调查本身的抽样局限性和发布渠道有限,在将研究结果推论到所有网民群体乃至全国时应该谨慎。后面我们将对此作出分析。

  共采集数据1050个,其中849个数据来自新浪网民,201个数据来自搜狐网民。

  理论基础

  关于压力、自杀的理论和量表都很多,比如自杀常用的有贝克量表等。但国外量表询问方式通常过于直白,不能简单用于网络调查,同时这次调查中还有了解压力源等任务,因此我们根据自杀倾向的相关理论和既往研究重新编写了量表,若感兴趣请参考林恩.德斯佩尔德和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一书。

  问卷采用4点量表,考虑到中国人倾向于选择中庸的意见,而本次调查又是比较隐私和敏感的话题,因此不设置中间选项。设置为4点也是希望尽量降低用户的答题负担。

  考虑到本次报告面对的阅读受众,我们在报告里不做差异显著性检验和信效度分析。

  以下是本问卷的一部分,用于测量压力情况和自杀倾向,感兴趣的读者在读正文前可以先自测,后面附有评分方法:

  下面您将读到一些关于人们生活状态的描述,请您根据这些描述同您自身状况的适合程度分别做出选择[每行单选]:

  评分方法

  1-15题、17-20题里,每题选1记0分,选2记1分,选3记2分,选4记4分,第16题选1记4分,选2记2分,选3记1分,选4记0分,将20道题总分加起来:

  0-25分:您是个乐天派,生活幸福,无忧无虑,令人羡慕。

  26-35分:您生活中有些小烦恼,承受了一些压力,有时候您觉得压力过大,但大都已经过去了。只要您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生活一定幸福、美满!

  36-49分:您面对的压力较大,您有时候想过逃避或者休息,但似乎效果并不好。总的来说,您目前的压力需要得到释放,建议您调整心情,或者休息一段时间,或者努力进取,或者找人倾诉,祝您尽快从低落中走出来,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50-65分:您面临比较严重的心理危机,你压力很大,心情沮丧,对未来感觉渺茫,有逃避的想法。您需要家人、朋友的关怀和支持,建议您走出自我的小圈子,积极和他人沟通,寻求他人的帮助,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66分以上: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情极度恶劣,甚至感到消极厌世,您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也许您需要很好的休息、宣泄、调整,您还需要外界环境的帮助和支持。多与家人沟通,甚至有必要请心理医生帮你缓解心理压力,请一定关注您的心理状态,务必保持乐观、积极,相信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结论摘要

  我们将最近经常想到自杀和认真考虑自杀者合称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承受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生存压力和对未来感觉期望渺茫。他们经常失眠,脾气变得暴躁,其中很多人伴随着严重的成瘾物质滥用如过度饮酒。在既往自杀研究中,这些特征和行为和自杀 有较高的相关性。失业/待业人员、离婚者、工人/服务员/外来务工人员构成了高危人群的主体,我们应该对他们保持高度关注。同时,面对学业压力的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所有避免自杀的因素中,家庭因素最为重要。我们建议在离家在外的学子和务工人员保持与家人的联系,并在当地建立起稳定和谐的社交圈子,同时家人也应经常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避免他们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媒体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可以报道家人的悲痛以尽量防止新的自杀出现。而当读者身边有人表露出自杀心迹时,一定要慎重对待,不能以为当事者只是随便说说。在劝说当事者时,可以重点用家庭、感情因素劝慰。不要直接说理,有时候会引起当事者的逆反心理。

  只有自杀成功者才想到过自杀吗?

  

  我们将最近经常想到自杀和认真地想过自杀者合称为自杀倾向高危人群,以下简称为高危人群;将最近偶尔会想到自杀的群体称为潜高危人群,数据显示,在本次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有4.7%的人经常想到自杀,2.1%的人认真地想过自杀,二者加起来接近7%。

  7%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身边的人中,不到十五人里就有一人经常想到自杀——很显然,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反映出面接受调查的这部分网民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心理危机。如果单看前面提到的数据还不够说明问题的话,那么在所有调查人群中,曾实施过自杀(当然,没有成功)的比例高达到3.4%。这个数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个数据同二十三分之十万(关于中国的自杀率,来源不同,数据也不同。卫生部公布的《2008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中,自杀率是十万分之3.59 [1],但这个数据并不被普遍接受。1990年各国呈给世界卫生组织的自杀率中,世界平均自杀率是十万分之10,而中国为十万分之13.9,这个数据也被广泛质疑[2]。比较公认的自杀率是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费立鹏教授推算的十万分之23[3],同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算,自杀未遂的人数起码是自杀死亡人数的十倍)比高了一百多倍!

  我们检查了答题网民的IP,没有重复的,也没有非常近似的,也就是说,没有恶意填答的迹象(为了保护网民隐私,我们不详细分析IP地址);我们取样的范围是阅读新浪科技频道和搜狐健康频道的网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网民在我们社会中是学历、收入都偏高的一群人,他们不是社会中心理状况最糟糕的那群人,所以,我们认为,尽管本次调查的数据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的心理现状,也不能完全代表近4亿中国网民的心理现状,但也足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总之,如此高的尝试自杀率显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

  挫折感压垮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里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在过去半年里遇到了自己几乎不能承受的困难和挫折。而在所有网民里,有56.7%的人认为自己过去半年只是遇到了很小的挫折,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通过后面的问题,我们发现高危人群在感情因素和学业/事业失败两方面的问题突出,说明婚恋和生存发展压力是高危人群产生挫折感的主要原因。

  这种挫折感可能导致自杀。挫折应对理论认为,挫折对个体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作用,消极作用包括逃避和轻生,还有攻击行为,如采取攻击报复社会的方式来应对自己遇到的挫折,具体表现在一些非指向性的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如果社会里有一大群人自感挫折水平极高,那么存在较高自杀率也就不难解释了。

  她(他)们为什么想自杀?

  

  对比促使潜高危人群和高危人群产生自杀念头的原因,发现对现实的无力感、对生活失去希望和失恋/离婚最容易引发自杀念头。

  值得注意的是,高危人群里选择因“补考/失业等事业危机”而产生自杀念头的为9.9%,而潜高危人群里只有1.2%,说明这很可能是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对补考、留级、论文未通过的大学生和失业人群要保持特别关注。

  而根据以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多数自杀成功的死者患有精神疾病(中国自杀成功的患者62%患有精神疾病,而国际为90%)。我们认为填答问卷的网民都是心理健康的普通人,因此这个数据也显示了中国自杀率比国际平均水平偏高(前面提到过,按费教授的推算,中国近年自杀率为十万分之23.9,而国际平均自杀率为十万分之10)的原因(这个地方是我解释得不够清楚。因为调查显示精神健康的普通人有自杀念头的很多,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自杀率比国外低的原因,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总体自杀率比国外高:因为非精神疾病自杀者更多):生活压力太大和对未来失去信心。

  她(他)们想达到什么目的?

  

  她(他)们是否采取了行动?

  

  对比两群人发现,高危人群深入考虑自杀的比例远高于潜高危人群,而高危人群里有6.8%的人采取了自杀行动,这个数据不容乐观,准备实施而中断的人也占到6.9%,应该引起重视。

  拿什么挽救生命?

  

  亲情。由于实施了自杀的样本量较少,我们选取那些开始准备自杀,但最终没有实施的人群进行分析。其中可见,近34%的人出于对家人的愧疚感而中止自杀准备,说明亲情是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给我们四个提示:

  家庭永远是个体在社会中最后的港湾,如果家庭出了问题,或者家人不在身边,高危人群容易走上绝路;

  离家游子应该经常和家里保持联系,而家里也应该有意识多跟游子联系,关心他们的近况,倾听他们的心声;

  媒体报道自杀事件时,应多报道亲人的悲痛与惋惜;

  在劝解身边想要自杀的人时,可以首先考虑用亲情或友情,尽量少说道理,多说亲人会多么伤心。

  自查,发现潜在危机

  前面根据网民的自陈分析了人群中存在自杀念头的比例。但现实中往往不会有人直接告诉你,“我要自杀”;甚至有时候,对方表露出厌世、逃避、自杀的倾向,我们也没有注意。自杀如急雨,说来就来。很多人自杀前往往没有特别明显的征兆,甚至自杀者自己以前可能都没有想过会自杀。因此从情绪、社交、行为、认知四个方面共设计了20道,从另一个方面去衡量人们面临的压力和自杀倾向,在本报告里,我们将20道题的总分称为“自杀倾向指数”,理论上我们认为得分越高,自杀倾向越严重。

  首先我们发现,20道题的得分和网民直陈最近经常想到自杀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36。

  高危人群的平均自杀倾向指数超过50,而“乐天派”的自杀倾向指数则不到24。但从各类人群的最高得分我们看出,即使是“乐天派”中,也有得分超过50分的,有可能这部分人虽然承受较大压力,但是天性乐观。

  事实上,两个人在面对同等压力时,确实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就像杯子里有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的是杯里有水,悲观者看到的是杯子不满。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感冒病毒盯上,但那些身体健康的人可能并不会患病。因此,在无法改变环境时,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

  (乐天派=从未想过自杀的人,普通人=以前想过,现在没想过自杀的人;潜高危人群=现在偶尔想到自杀的人;高危人群=经常/认真想过自杀的人 )

  哪些迹象是危险信号?

  

  对比高危人群和所有网民在20道自检题上的平均得分,发现高危人群在所有问题中的得分都要比所有网民的得分要高(认为活着比什么都重要那道题计算时权重和其他题相反)。尤其以图中用框标出的因素差异尤其明显。

  有意思的是,所有网民和高危人群对幸福家庭的渴望差距不大,说明,幸福家庭是所有人都期待的,一个社会无论如何糟糕,只要家庭还能和谐,人们就会有继续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自检分数超过50分的朋友尤其要留意自己在红框框出来的这几项以及从上至下顺数第11、12项的得分,如果这些项的得分都在2分以上,请一定注意!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发现身边的人符合这些状况,尤其当他们表露出厌世、逃避的念头时,甚 至发现他们有写遗书、“交待后事”等行为时,请一定认真与他们交流,必要时跟他们的家人沟通交换意见。

  哪些因素是压力来源?

  

  高危人群在感情因素和学业/事业失败两方面的问题突出,说明婚恋和生存发展压力是高危人群主要的压力源。

  女性心理危机比男性严重

  

  近半数女性过去想到过自杀,而与之对比的是近半数男性从未想过自杀。

  女性中高危人群占8%,超过男性高危人群的比例5.3%,这个结果和实际自杀的性别差异方向上是一致的:中国女性自杀者多于男性自杀者。

  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同时35-65岁的中年人虽然曾想过自杀的不多,但高危人群比例达8.3%,而潜高危人群比例也比青少年和成年人高,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年危机。实际上中年人面临的问题比青少年更多更复杂,他们要面对包括事业、婚姻、家庭、重病等各方面的压力。那些离婚、失业的中年人就更容易悲观了。

  重点关注离婚群体

  

  略去了另三类特点不突出的人群,对比图示三类人群可见,单身独居和离婚两类人中的高危人群比例都很高,前者为8.4%,后者超过了20%!

  而对比已婚(与父母分开居住)群体,高危人群只占4.3%。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家庭,尤其是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收入是心情晴雨表

  

  从自杀倾向指数看,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当收入超过1500元后,随着收入的增加自杀倾向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尤其以2000元-3000元这个段下降得最快,而当收入超过5000元后,随着收入增加,自杀倾向指数并没有明显下降。这个数据符合既往研究。有研究认为,月收入3000元是幸福线,低于3000元而自感生活幸福的不多,而当收入超过3000元后,收入增加从统计上并不会显著带来幸福感增加。

  没有收入、收入在1001-1500元之间和收入在1501-2000元之间的这三个群体高危人群比例较高,我们发现两类数据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他们在社会底层,承受了所有压力!

  

  注意无业/待业人员和工人/服务员/外来务工人员这两个群体的自杀倾向指数最高,他们的压力大、收入低,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这也是符合常识的一个结果,唯一有点意外的是农民的自杀倾向指数最低。也许,中国最快乐的人是能上网的农民。

  注意到无业/待业人员中高危人群比例远高于工人/服务员中高危人群比例,这群人不但有很大的生存压力,社交上也可能存在问题:因为没有工作,很可能处于孤独、自闭的状态,而他们也很难获得在工作中得到的价值感和自尊感。

  (注:工人/服务员群体包括外来务工人员,个体户包括自由职业者,一般职业和管理者指在企业/公司任职;政府工作者包括教师;农民群体样本只有20个,仅供参考。 )

  高危人群素描

  

  对比高危人群和所有网民的特征,我们可以对高危人群做出素描:

  他们收入偏低,绝大多数人收入在3000元以下,他们中近六分之一遭遇婚姻问题,近六分之一是失业者或普通工人及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多数已成年,近七成是女性。

  这几个群体的危机是整体性的,即他们的危机虽然与个人心理状态有关,但更多来自他们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而收入问题也说明,基尼系数过低将加重这些群体的危机。这是我们社会正在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个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高危人群面临的心理危机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前面提过,乐观的人在遇到困难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因此我们在此呼吁所有人关注自身和身边人的心理健康,保持阳光和乐观的心态。具体有如下几条建议:

  1、在有压力和情绪时,注意适当宣泄和倾诉,最好不要一个人闷着独自承受,跟家人和最好朋友沟通,让他们分担自己的痛苦。而当有人向我们诉苦时切勿把他们看作怨妇,一味让他们“淡定”,应该首先倾听他们的心声,表示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等对方情绪稳定再讲道理。请记住:对一个正处于沮丧和挫折中的人讲道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2、积极交往,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交圈,把自己封闭起来心情会越来越糟糕!

  3、当遇到无法排解的痛苦时,请不要忌讳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普通来说,中国社会对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区别不了解,对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往往有歧视。其实,我们的“心”是世界上最美丽也最娇贵的花朵,它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当心遇到问题时,我们同样需要医生的帮助(这里我想起一位中科院的博士生给我讲的事情,中科院入学时会有一些关于压力、情绪的量表请每位入学的同学填答,以了解同学们的心理状况,但很多同学往往因为害怕填答了“不好的”选项而对自己的前途有影响,而回避了自己的真实情况,转而填了“好的”选项。这种做法其实是害了自己。负责心理的老师被错误的信息误导,忽视了对应该受关注同学的重视,最终容易酿成悲剧。在回答类似问卷时一定要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回答,不要管别人会怎么想,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心理学里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称许性,即个体容易按照社会欣赏的标准做事,中国人的“群性”亦即社会称许性尤其强)。

  社会如何给高危人群减压我们先谈治标,再谈治本。

  治标的方法在于疏导和帮助。疏导指给高危人群一条不妨碍社会和他人的宣泄之路,帮助指向他们提供心理援助。具体来说:

  关注低收入、无业、工人、外来务工人员、即将毕业的学生和离婚者这几大群体,如果可能,最好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工作压力高、工资水平低的公司应该推行员工帮助计划(EAP),国内已经有专业EAP公司了;

  设置“发泄”屋、发泄墙等,给突如其来的压力和情绪一个出口;

  网络实际上发泄的较好渠道,不应该歧视和封堵在网上发泄的网民,在网上逞口舌之快总比在生活中动手乃至动刀子好;

  媒体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消除人们对心理亚健康乃至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让大家可以像锻炼身体一样保持心理健康,像去医院看感冒一样看心理医生;

  培养更多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中国目前心理咨询师数量太少,而其中合格、优秀的就更少了,在这方面,心理学界任重道远;

  重视家庭治疗的作用,让家庭在人文关怀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点同样需要媒体的宣传和知识普及。

  治本的方法在于经济帮助和文化重构。从报告看出,低收入和家庭问题是高危人群处于心理危机的主因,经济帮助不是简单地给低收入群体涨工资,这背后应该有复杂而深远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模式改革,在这里我们没有办法展开叙述,只借用亨廷顿在《文化的重要作用》里对“繁荣”的定义和繁荣的重要作用来告诉大家,为什么提高收入是化解心理危机的根本因素。

  亨廷顿对繁荣的定义是“个人、群体或一国国民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各种物质需求方面均能上好日子的能力。”而在亨廷顿看来,人的素质是和人的富裕程度相关的。亨廷顿认为,“大量文献表明了较高的收入有助于积极进取、宽厚待人、支持公民自由权,对外国人持开放态度,对下属持正面关系,养成自尊心,对个人能力有信心,愿意参与社群活动和国家事务,保持人际信任,亦即满意于自己的生活。”而邓小平同志也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当人过上了好日子,才会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积极进取。同时,收入高的人也不会轻易铤而走险—-他们的机会成本增加了。

  所以,治本的方法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对于饱受婚姻家庭困扰的群体,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家庭问题往往都离不开经济问题。贫贱夫妻百事衰,日子过得红火的家庭压力小,才能过得幸福美满,而那些生存压力大的家庭,难免夫妻双方心情郁闷,脾气暴躁。可以说,解决了经济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家庭问题。

  另一方面,家庭问题凸现的是社会旧价值观的崩溃,新价值观的迷失。媒体不应该过度渲染金钱婚姻、二奶、婚外情等问题,可以更多地报道那些白头到老、共度难关、携手成长的婚姻和家庭。

  实际上,自杀问题、婚姻问题等只是转型期各种问题冰山之一角。在经济飞速发展,而人文精神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各种问题出现也许并不只是坏事。它们提醒我们:我们的社会处于亚健康。就像一个人感觉疲惫、经常失眠一样,是身体提醒我们该休息和注意健康了。亚健康者只要注意休息就可以恢复健康,但如果不重视自身健康继续胡来,就只好等着病来如山倒了。

  而我们今天讨论自杀问题和人们面临的心理危机,不只是想揭示问题的严重性和探讨可能的解决途径,还想跟大家分享我们的价值观:在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里,生命应该是最重要的。

  看过《拯救大兵瑞恩》的读者一定都在心里问过自己,“用十个人救一个值不值?”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影片仍然显示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对母亲的尊重。当我们听到有人打开窗将身体融化到蓝天之中的消息而漠然处之时,不只是一个生命消失了,消失的还有我们的同情心和对生命的尊重。看过《我们是战士》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影片里“绝不抛弃同胞”的台词,然而当我们不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漠视他们心理健康,将经济发展看得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时,我们在抛弃同胞,而如果我们继续抛弃同胞,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被别人抛弃。

  今天我们处于一个思想争鸣的时代,各种观点粉墨登场,我们不用急于去断言每一个观点的对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生命高于一切。在电影《第五元素》里,来地球拯救人类的外星人说了一句话:“时间不重要,生命才重要。”今天我想把这句话改一下,“经济不重要,生命重要。”

  愿生命之花自由盛开在中国大地上。

  参考资料

  [1] 2008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

  [2] 各国自杀率列表

  [3] 中国成高自杀率国家: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