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版图变化看科学发展

2013-04-23 09:04:01 [责编:杨帆]
字体:【

  经济“洼地”迅速隆起,新增长极不断涌现,领跑中国经济发展的“接力棒”自东向西传递;城镇拔地而起,乡村面貌一新,城乡分野在交错与融合中日渐模糊;农田让与森林,工厂让与绿地,神州大地上一抹抹“新绿”渲染开来……

  中国经济版图的沧桑巨变,书写着十年科学发展的秀美篇章。

  经济“洼地”迅速隆起

  新增长极点缀其间

  翻开十年前的中国经济版图,中西部地区还是一片“洼地”。

  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腾飞后,中西部地区被抛在了后面,区域差距随之拉大。与此同时,区域分工弱化,不同区域产业结构雷同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十年来,中央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上,又先后提出并实施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形成了完整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十年过去了,中国“东高西低”的经济版图已悄然变迁。

  从2008年起,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四年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与此同时,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地区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

  翻开当今中国经济版图,向东望去,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先发区域,正通过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为未来发展探索新的道路;向西望去,曾经的经济“洼地”整体隆起,正以其后发优势,为未来发展积蓄新的力量。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

  城乡分野日渐模糊

  对比十年前后中国经济版图,原有城市不断扩张,新的城镇拔地而起,大量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

  十年间,中国城镇化率从不到40%迅速上升至50%以上。

  在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内需潜力充分释放,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向城市,既促进了城市发展,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市场要素在城乡间双向互动,抚平了城乡差别……

  进入新世纪后,针对城乡差距过大等突出问题,中央作出一系列旨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连续9年出台关注“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全面取消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对农业生产进行直接补贴,大幅提高扶贫标准,着手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年来,城市在扩张,农村在发展,城乡界限不断淡化,中国经济版图日新月异。

  经济版图一增一减

  神州大地“退”出绿色

  十年来,中央加大投入、加快步伐,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以及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工程。

  中国用绿色笔调勾画着新的经济版图——

  十年来,中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亿多亩,比上一个十年增加近1亿亩,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而沙化土地由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将一个中等县的国土面积治理成为非沙化土地。

  一增一减间,中国经济版图上绿意更浓。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节能减排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

  自2006年起,中国启动实施了“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淘汰小火电组、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2亿多吨,促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1%,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6%和14%。

  一取一舍间,中国经济版图上,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据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