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两型:湖南科学发展新引擎

2013-03-25 09:17:3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编:吴涛]
字体:【

  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确立的重大战略目标,“四化两型”已成为湖南实现转型的一支重要杠杆

  本报记者 王晓红 郭志强

  “今年湖南GDP有望突破两万亿元大关,"十二五"期间,湖南将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近日,记者从湖南省政府新闻办获悉。

  自2006年以来,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 “一化三基”(即新型工业化,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发展战略,并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掀开了一个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型的新篇章。次年12月,长株潭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湖南再一次站在引领全国“两型”改革的潮头。2011年,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在总结“一化三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四化两型”(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

  作为对“一化三基”的升华和提炼,“四化两型”是湖南在新的历史时期确立的重大战略目标,已成为湖南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和富民强省的新引擎。

  “四化两型”撬动湖南经济转型

  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渐增,湖南十余年在转型路上苦苦求索,现在又担负起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路的重任。“四化两型”的意义已不只停留在单一的发展战略层面,而是湖南实现转型的一支重要杠杆。

  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目标,以“四化”作为基本途径,坚持“两型”引领、“四化”带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掌舵者的沉着冷静、战略谋划,使湖南发展的底色不断翻新。

  湖南工程装备工业发展风生水起。“湖南装备工业取得好于全国同行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内涵的提升。”湖南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陈丹萍介绍说,自2007年成为湖南省首个千亿产业以来,湖南装备工业5年跨过6个千亿元台阶;全国排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九位,首次跻身全国十强。2012年全球工程机械50强榜上,湖南企业三一、中联分别列居第六、第七位,稳居全球前十位。

  招商引资领先中部。经济外向度不高已成为湖南的过去,如今,“外向”的湖南迈开大步,加速踏上开放崛起之路。

  据湖南省商务厅介绍,富士康、蓝思科技、欧姆龙等一批大项目的引进,带动了湖南加工贸易的迅猛增长。3年来,湖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以年均50%的增幅飞速增长。另据湖南省商务部门统计,2011年,湖南省实际利用外资61.5亿美元,居中部地区第一,引进8家世界500强企业,创造了新纪录。

  对于发展湖南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意义,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一语中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是抢抓当前国际国内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重大机遇、增强湖南长远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缩小湖南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由之路。”

  湖南汽车工业也迎来黄金发展期。今年以来,长沙汽车产业捷报频传:比亚迪(002594,股吧)长沙基地投产、广汽菲亚特首款国产车下线、广汽三菱的整车项目也即将投产,一条布局完整、配套完善的“湖南汽车产业走廊”展现于世人面前。

  数据显示,今年长沙新建、续建汽车产业项目达30个,全年计划投资64.23亿元。这些项目达产后,将为长沙工业经济新增产值712.32亿元,新增利税近63.33亿元。湖南汽车工业的迅速崛起,正改变着原来烟草、工程机械和其他产业“三分天下”的局面。

  “四化”战略刷新湖南产业版图

  作为中部传统农业大省,湖南工业发展长期存在重工业和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科技投入仍显不足、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成为制约湖南发展的软肋。为改变这种落后的发展方式,湖南省决策层可谓不遗余力,从最初的“一化三基”到如今的“四化两型”战略,工业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脊梁。据悉,湖南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也由2006年的47.5%提高到2011年的56.1%。

  近年来,凭借创新驱动,依靠内生增长,湖南“四化”的质、量齐升。据悉,1—8月,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在新型工业化战略推动下,全省工业领域形成了机械、食品、石化等7大“千亿产业”格局。

  在9月的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上,分管工业的湖南省副省长陈肇雄明确指出:“"四化两型"战略,是今后一段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具体实践。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新型工业化是龙头,农业现代化是基础,新型城镇化是主平台,信息化是重要支撑,四化联动是发展动力。”

  曾几何时,工业弱省是湖南的写照,现如今,湖南正以大步伐向工业强省迈进。转型嬗变的背后,是一幅幅令人振奋的发展图景

  全省新型工业化已开创出新局面。2007年—2011年,全省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1.3%;仅2011年,规模工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比达到34.2%,全省完成工业投资4812.1亿元,是2007年的3.1倍。工业担纲,成为湖南科学发展和富民强省的主力。

  农业现代化硕果累累。湖南高速公路已贯通全省14个市州,正向着实现每个县城半小时以内上高速的目标迈进。201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900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9%,粮食连续8年实现增产,连续3年稳定在600亿斤以上。农业有力地支撑起全省工业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截至2011年,湖南城镇化率已达到45.1%,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经济增速位居中部第二,“融城三地”的生产总值已占到全省经济总量半壁江山。与此同时,环长株潭城市群后发赶超提速,随着《湖南省“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发布,城际铁路建设加速推进,城市群高速客运与普速铁路交通网业已铺开,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蓝图舒缓展开。

  信息化成果闪耀湖南。杂交水稻、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CC复合材料、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碳纤维臂架混凝土泵车、世界最大功率电力机车等众多科技成果荟萃湖南,科技创新带动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两型”蓝图谱写绿色湖南新篇章

  目前,长株潭试验区已经进入改革攻坚的第二阶段,湖南省委、省政府不断从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

  对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带动力,湖南省省长徐守盛指出:“要通过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带动全省国企、水利、财税、能源资源、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记者了解到,在湖南新型工业化的考评规则中,节能降耗、环保兑现率等体现发展质量的指标,在十大考核指标中占到八项之多。而传统偏重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总额权重被降得很低,制度创新成为“两型”建设重要抓手。

  在突出环境指标考核的同时,湖南也注重通过市场手段“诱导”企业绿色发展。自2010年起,湖南省开始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并发布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暂行办法。

  目前,湖南已率先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比如排污权交易、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污染损害赔偿制度、阶梯式资源价格机制等,将污染、落后产能项目拒之门外,让资源环境更佳。

  在长株潭试验区工委书记张文雄看来,“两型”社会建设既是竞争的新优势,也是合作的新筹码,更是执政的新基础,必须扎实落实到节能减排、环境整治、城市绿化项目上。

  科学谋划“两型”建设,环境资源的价值得到企业和地方政府真正重视。工业城市株洲“强拆”了257根烟囱,将201家企业关停或搬离湘江,使得工业企业废水100%达标排放。株洲市市长王群算了一笔账:从短期看,在环境污染管理检测工作上,宁可牺牲GDP,也要青山绿水;从长远看,除环境好转外,株洲还有望建成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让资源优势真正变为经济优势。

  曾被称为工业重镇的长沙市岳麓区坪塘镇也尝到甜头。长沙市政府设立坪塘产业退出专项资金5000万元,保障企业退出、企业二次创业发展,仅2009年一年间,坪塘老工业基地关闭退出水泥和化工企业13家,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20万吨。大投入使企业生产不再被环保 “卡壳”,去年全镇产值超千万元,创历史新高,而废水排放量缩减九成。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