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

2013-03-14 09:40:05 [责编:杨帆]
字体:【

  【百姓呼声】

  我们学校地处湖南最西北端的龙山县,目前有学生618人。2013年春季开学,我校大力推行学校食堂供餐,学生喜欢,家长赞同。

  可是,我们学校的食堂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房子破破烂烂,条件差。以前因没有寄宿生,就餐的人少,现在一下子要解决这么多学生的就餐问题,真有点勉为其难。农村学校不比城里的学校,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教师待遇上不去,学校基础条件上不去,好老师就留不住。但是这些都需要资金来支持。师生们渴盼上级部门增加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留住更多的好老师,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

  龙山县华塘中心小学副校长 叶海英

  【回音】

  “吃饱的”“挨饿的”不能同一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一完小校长 蒙兰凤

  虽然这些年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教育投入仍是一块“短板”。特别是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这个“短板”显得更“短”。一般是东部好于中西部,省市好于县区。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政府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份额太小,另一方面,仅仅依靠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提供“充足”的义务教育投入也是困难的。

  “吃饱的”和“挨饿的”不能同一个标准。由于地区差异大,欠发达地区教育历史欠债多,造成了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差等现状。比如我所知道的一所乡村小学,由于学校福利差,教师留不住,许多课程只能靠请代课老师来教。因此,改变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在财政支持上不能搞“一刀切”,需要比发达地区投入更多经费来支持。特别是贫困山区,由于当地地方财政本来就比发达地区地方财政乏力,按照同样的4%财政配套进行投入的话,基数也不大,效果依旧不明显。所以,国家在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时要重点向贫困山区学校倾斜。

  推动政府真正把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建设落到实处,需要建立中央和省一级的财政统筹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间的公共财政体制,统一协调同一个区域的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确保财政支持落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时,建立自下而上的地方政府责任监督机制,加大老百姓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参与力度,并在政府机构中建立教育经费使用监督机制,确保提高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一件大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我们应继续拓宽民众参与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渠道,推动发达地区一些爱心企业、慈善机构与欠发达农村地区学校的“一对一”资助、对口扶持。要推动发达地区经费充足的学校建立经常性与贫困地区学校对接的机制,加强地区之间学校的横向合作力度,增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带动效益。

  【样本】

  福建三明市梅列区:教育投入优先保障

  三明六中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陈大镇,全校212名学生,地道的农村中学。生源少,并没有成为政府少投入的借口。在三明六中,崭新的教学楼里,每个班级都配有电脑、投影仪、大屏幕。在梅列区,悄然改变的校舍,还有列西小学、小蕉小学、群英小学……这些新建或改建的学校,一下子拉近了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差距。

  梅列区坚持教育投入优先保障的原则,逐年加大教育投入。2009年以来,梅列区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完成新建改扩建学校6所,新建校舍面积1.5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同时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学校设施设备添置、环境美化上。现在,梅列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中学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8项指标,都明显高于国家规定的指标。为了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区,梅列区还积极构建了“小片区”管理(优质学校为龙头捆绑城区及农村学校)、城乡教师互派、网络全域覆盖、特色品牌创建4条路径。(本报北京3月13日电)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