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暖风润三湘

2012-11-01 10:09:59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杨帆]
字体:【

  民生暖风润三湘

  ——我省民生工程建设成绩斐然

  近日,澧县人力资源暨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居民在办理退休审批、待遇计发等相关手续。(资料照片)柏依朴 余后新 摄影报道

  本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姚开才

  今年3月,洞口县石江镇江州村金家组村民刘勇坚,不幸得了癫痫精神病,住院花去医药费21.26万元。日前,新农合为其报销了78714元。刘勇坚满意地笑了!

  前不久,花垣县团结镇下瓦村73岁的老人石维安,领到了110元新农保养老金。农民也有养老金,石维安老人开心地笑了!

  今年秋季开学,7岁的农民工子女李静,来到父母打工的长沙上学,她和长沙的孩子们一样,既不要交学费,也不要交书籍费。李静幸福地笑了!

  这一幅幅暖人画面,是近年来我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结果。最近10年来,特别是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坚持“以人为本,力促和谐”,缕缕暖人春风吹遍湖湘大地。如今,“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难有所救,上学不难”的理想,在三湘大地已基本成为现实。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

  “农民也可领养老金,这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宁乡县横市镇向阳村66岁的村民邓美桂,日前拿着6个月的养老金360元,激动地说。

  农民有了养老保险,这是我省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的一个佐证。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不断强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城市到农村,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强大的社会保障网使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得以大幅提升。

  为让老百姓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近年来,我省大力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对城乡居民政策制度的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实施。今年7月1日,我省122个县市区全部纳入新农保和城居保试点,实现了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盖。其中,至6月底,全省96个试点县市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77.7万人。

  试点县市区基本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今年1月1日起,我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增加140元,达到1480元,相比2005年的570元翻了一番多;今年5月底,全省城市低保平均标准从2006年的每月150元提高到目前的每月238元,提高了58.66%,农村低保标准从2007年建制之初的每年683元提高到目前的每年1252元,提高了83.3%。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基本建立,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制度也得以进一步完善。

  长沙市芙蓉区下岗职工陈大妈,告别了棚户区,住进了政府新建的廉租房,明亮整洁,整天高兴得合不拢嘴。为完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我省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近年来,我省保障型住房建设全力推进,并对各市州年度开工率进行督促。以城市低收入家庭为对象,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大旧住宅区改造,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对符合住房困难条件规定、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目前我省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工等其他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基本医疗实现全覆盖

  “现在社区医院条件越来越好,在这里看病既方便又便宜,小病小痛我都不去大医院了。”9月8日,长沙市雨花区雨花亭街道居民张德文,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点滴。他说:“这里的收费低,离家近,我的慢性支气管炎引发的肺部感染,一输液就是5天,以前在大医院看病,每天要120元,现在同样的药每天只要20多元。”

  “看病难、看病贵”是医疗服务领域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两大难题。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以改善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着力推进新一轮医改,全力建设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实现了老百姓看病“大病不出县,小病在社区”,医疗费用也大大降低。

  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40元;职工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80%以上;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统筹区域内门诊统筹率达100%;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8万元以上。全面实施了新农合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我省蓝山、桑植、麻阳等县探索参合农民乡镇卫生院住院费用全额报销模式,参合农民住院只需付100元或150元门槛费,其余费用由新农合基金全额报销,明显减轻了农民就医负担。

  为让老百姓能放心在基层看病,2008年,我省全面启动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通过几年艰苦努力,乡镇卫生院各项管理逐步规范,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医疗护理质量不断提升,医疗差错事故明显下降,有近70%的县去年未发生一起医疗纠纷,重大医疗纠纷发生率为零,医疗安全基本得到保障。

  药价虚高,是导致“看病贵”的一个因素。为此,我省从2009年开始,强力推行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307种常用药品。到目前,从省级医院到村卫生室,均全面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有统计表明,现在,各项医疗服务费用均大幅降低。2011年7月至11月,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次均费用56.2元,较2009年下降27.82%。住院次均费用940.43元,较2009年下降15.59%,其中,门急诊次均药品费用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下降幅度分别达到40.26%、44.29%。

  看不起病,是农民普遍的“心头痛”。2007年,我省启动新农合制度,得到农民广泛响应。目前全省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4655万人,参合率97.24%。为让这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我省不断对该制度进行完善和改进。目前,无论是人均筹资水平,还是报销比例、抑或是大病报销的封顶线等,都大幅提升。今年,全省人均筹资水平已提高到每人290元。大病救治范围扩大的同时,报销比例也提高到80%,封顶线提高到10万元。“新农合”让农民望病生畏成为历史。

  “教育惠民”多措并举

  “这面包真好吃,牛奶好香。”9月14日上午10时,第二节课下课,洞口县石江镇拱桥完小的孩子们开始津津有味地吃起了鲜美的营养午餐。

  有调查显示,农村儿童营养不良情况依然突出。80%的学生喝不到奶, 35%的学生每天只吃一种蔬菜。为解决农村孩子普遍的“营养贫困”问题,从去年秋季起,我国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目前,我省已有35个县实施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约150万学生享受了营养膳食补助。此外,全省享受课间加餐的学生有103万,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有47万。

  政府给农村孩子提供免费的营养午餐,这是近10年来,我省连续推出的系列“教育惠民”举措之一。

  2006年下学期,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全免在农村实施,农村孩子不交学费,就可以轻松上学。从这一时刻起,这一“教育惠民”的阳光不断发散,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她的温暖和滋润。我省城区的孩子们从2007年开始,也陆续享受起“免费教育”。长沙市芙蓉区的孩子们甚至连校服费、饮水费等都不需要交。今年起,长沙市还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施“免费教育”,让外来的城市建设者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2008年,“教育强省”战略实施。各地以“教育强省”为目标,大力推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从省会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教育投入大幅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扩展,教育公平逐步得以实现。

  今年年初,我省决定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16%,这意味着我省财政教育经费今年一年就要投入671亿元,与去年比,新增教育投入258亿元。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最近4年,仅合格学校建设投入一项就达64亿元。 大投入,带来大发展。目前我省教育事业主要指标大部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教育民生保障更加有力。2007秋季学期至2011年秋季学期,我省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各级财政投入达到83.4亿元。确保全省无一人因贫困失学,有力地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权利,维护了教育公平,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善

  8月,涟源新城区一处开阔的工地建设正酣。每隔两三天,68岁的退伍老军人张步康,就会来这里看看,因为这是他未来的新家——涟源市第二光荣院。4年后,这里将免费入住1400多名像张步康一样的孤老军人。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把社会救助作为政府最基本的职责来抓,各级政府将社会救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省政府连续8年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考核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仅去年一年,全省共救助1300万人次,切实帮困难群体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基本实现了“难有所救,困有所帮”的目标。

  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省、市、县都设立了社会救助局,乡镇(街道)设立了社会救助工作站,社区(村)设立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并充实了工作人员。为推进社会救助的“公开、公平、公正”,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开展了“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建设创优活动”和社会救助“阳光行动”,做到依法、规范管理。全省先后出台救助制度和优惠政策25项,探索建立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高救助准确度;建立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切实提高了救助有效性。

  覆盖全省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乡社区建设协调推进,双拥工作卓有成效,社会管理服务明显加强,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我省的经验还被推介到全国。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