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富民强省提供水利支撑

2012-11-01 10:10:16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杨帆]
字体:【

  为富民强省提供水利支撑

  ——加快湖南水利改革发展的认识与实践

  

  皂市水利枢纽大坝。

  长沙市湘江城市防洪大堤,不仅保护城区安全,而且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戴军勇

  编者按

  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把加快水利改革作为推动水利科学跨越的不竭动力,努力建设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全省水利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跨越,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为全面宣传我省科学治水的辉煌成就,生动展示水利事业科学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反映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全省人民群众大干水利的热情,本报今天推出《科学发展 水利三湘——“喜迎十八大·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在湖南”特刊》,敬请关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党的十七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事关群众生命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把加快水利发展作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战略举措,把加快水利改革作为推动水利科学跨越的不竭动力,在全省上下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

  科学治水,水利三湘。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水利系统抢抓机遇,深化认识,强化实践,加快湖南水利改革发展步伐,尽力将水利发挥到最大,将水害减少到最小,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可靠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省委、省政府把水利作为事关群众生命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把水利工作摆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并形成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认识。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湖南是自然灾害多发省份,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几乎年年发生,尤其是山洪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必须加强水利建设,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为抵御自然灾害奠定坚实的水利基础。截至2007年底,全省还有200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其中500多万人还喝着高砷水、高氟水、苦咸水;每到汛期,9000多座病险水库,一直是下游群众的心腹大患;一遇干旱,每年都有数百万亩农田无水灌溉、减产减收。在基层调研中,我们更能切身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那份真情、那份急迫、那份期盼,更觉得水利工作任重道远。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北方缺水地区相比,我省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也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特别是水资源消耗大与用水效率低并存,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压力同在。去年,我省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336亿立方米,实际用水量达323亿立方米,长株潭地区已逼近用水控制红线指标。预计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2.5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近1万亿元。如果不提高用水效率,水资源将难以承载,水环境将难以承受,经济社会发展将不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水利改革,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快转变用水方式,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两个加快”和“两个率先”提供水资源保障。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

  我省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水利建设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水患仍然是我省的心腹大患,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和局部水域水质差仍然是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我省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据省防指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洪涝及干旱灾害年均损失达120亿元以上。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首先需要一个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试想,如果不能有效抗御洪涝及干旱灾害,何来科学发展?何来富民强省?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夯实安定和谐的水利基础,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可靠的水利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去年作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之后,全省上下对水利的认识更加深刻,并跃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把加快水利发展作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战略任务

  省委、省政府强调,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深化水利改革时不我待,强化水利管理势在必行,必须凝聚全社会力量,把加快水利发展作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战略任务,大力推进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科学治水的战略思路指引下,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干部群众开展了气势磅礴、气壮山河的治水实践。

  ——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

  “优先领域”体现在“三个优先”:一是战略优先。把加快水利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优先战略举措,在全省范围推行防汛抗旱、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着力建设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保障体系;把加快水利发展作为“四化两型”建设的优先战略内容,着力探索水资源节约和水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把加快水利发展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优先战略目标,着力提升水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二是规划优先。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加快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湖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组织实施中,优先布局事关水利全局的重大工程,优先谋划事关水利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先配置事关水利发展需求的短缺资源。三是建设优先。进一步简化水利项目审批程序,加快立项步伐,优先安排计划;实行差别化的用地政策,优先安排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公共财政加大投入,金融机构加强支持,社会资金踊跃参与,优先筹措建设资金。省政府明确,从2011年开始,各级财政预算水利投入增幅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同步;出台措施筹集水利建设基金,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优先支持水利项目,去年至今累放贷款100多亿元。2008年以来,我省全社会水利建设投入达874.8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16.73亿元,较前一个5年增长239%。

  ——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战略举措”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前部署。早在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对严格水资源管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部署。二是严格考核。2011年省委1号文件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措施包括: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2011年初,湖南首开全国先河,将水资源管理正式纳入市州政府绩效评估范围和省政府“芙蓉杯”水利建设竞赛内容,主要考核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水功能区达标率两项指标,促进全社会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三是率先立法。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通过的《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对湘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均作出明确规定,如:省人民政府设立湘江保护协调委员会,统筹协调湘江保护中的重大事项;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者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等。2011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1.5%,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到65%,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直接引领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大步跨越,最大限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

  ——以洞庭湖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水及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为重点,安全水利大步推进。2008年开始,湖南打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会战。省委、省政府决定,从当年起,3年内完成全省进入国家规划内的634座大中型及重点小(Ⅰ)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2010年以来,中央加快了全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我省共有1070座小(Ⅰ)型、9049座小(Ⅱ)型病险水库纳入新编规划,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至今,全省有2867座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不仅摘去“病险”帽子,而且成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保护神”。2009年《洞庭湖治理近期实施方案》实施后,大通湖东、共双茶、钱粮湖3大蓄洪垸堤防得到加高加固,围堤湖等10个蓄洪垸的堤防建设也正在进行,部分堤垸已经达到蓄洪垸设计防洪标准。2009年开始,国家启动中小河流治理,我省有330条河流652个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占全国总数的七分之一。其中,2009年~2011年114个试点项目已经完工,2011年~2012年123个实施方案项目正在抓紧实施。通过治理,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行洪能力显著提升,沿河乡镇和重要农田保护区的防洪标准显著提高,防洪减灾效果十分明显。完成96个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形成覆盖全省的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监测网络,并从去年开始投入试运行,全省因洪涝灾害死亡人员数量大幅下降。

  ——以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中型灌区为代表,民生水利加速发展。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为此,湖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多次“提速”:自“十一五”规划开始,由3个“五年规划”的15年,调整为两个“五年规划”的10年,进而又提前到2013年全面完成15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建设;2010年,国家核定我省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733.30万人,“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国家新增规划的1525万农村居民和208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我省抓住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机遇,确定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建设任务,比2007年、2008年翻了一番。此后,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每年都保持在300万人以上。全省先后有4批共74个县成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新增粮食产能达3.7亿公斤,渠系水利用系数普遍提高至0.65。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投资22.2亿元,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44.3万亩。在六都寨灌区,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由2000年前661立方米以上下降到目前的485立方米;大圳灌区节水改造后,复种指数由1.6提高到2.3,粮食每亩单产由360公斤提高到430公斤。

  ——以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农村水电为抓手,生态水利取得突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25平方公里,完成坡改梯22.12万亩,建成水土保持林86.4万亩,芷江侗族自治县中阳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和攸县、湘西自治州两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入选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项目。长期以来水土流失持续加剧的现象得到初步遏制,我省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实现由事后治理向预防保护的根本性转变。常德市明确水库水资源保护责任,禁止、取缔水库投肥养殖,36座大中型水库水质全面好转,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全省建成农村水电站4252处,装机容量1231.36万千瓦,并在39个项目区启动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老旧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项目也于2011年开始试点实施。

  加快水利改革,为水利科学跨越提供不竭动力

  过去几年,湖南水利抓住了大机遇,实施了大建设,实现了大发展,但水利设施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作为全国水利综合改革试点省,我们要大胆先行先试,把加快水利改革作为加快水利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全国水利改革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作出示范。

  加快水利改革,要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速度要快,实现赶超型、跨越式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二是质量要高,以全面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为核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利全面可持续发展;三是模式要新,以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推进水利新的跨越。

  按照《湖南省加快水利改革试点方案》要求,要从五个方面加快水利改革:一是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理顺涉水事务管理体制,明显提升水务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实施湘江流域管理,促进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建立完善的水功能区管理协调机制,水资源保护的管理和协调能力明显增强。二是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水利投入总量和增幅明显提高,水利融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的力度明显加大,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形成全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三是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建设管理模式,依法规范水利建设市场;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制度完善、监管有效、市场规范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四是加快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强化以乡镇水利站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重点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建立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五是加快水价改革。稳步推进城市供水、农业供水和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在调整水供求关系、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中的经济杠杆作用。

  通过加快水利改革,推动水利科学跨越。在2020年之前,建立由“六大体系”构成的人水协调现代水利体系。

  ——建立洞庭湖和四水流域防洪保安体系。

  洞庭湖区重点堤垸、县城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以上,洞庭湖区蓄洪堤垸、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和重要集镇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长沙市城市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其他地级城市防洪标准达到或超过50年一遇;全面完成全省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建成遍布全省重点地区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网络。

  ——建立全省城乡统筹的饮水供水安全体系。全面完成城镇供水设施提质改造,解决城镇人口和现有1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抗旱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满足特大干旱时人畜饮水需求。

  ——建立服务现代农业的水利保障体系。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5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18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水资源水环境生态体系。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省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36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在21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0%;全省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5%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8%。

  ——建立廉洁高效的水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工程运行信息管理体系、水利应急管理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体系和水行政综合执法体系,水利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建立引领水利发展的技术人才支撑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兴水战略,加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加强。

  当前,水利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省委、省政府将水利改革列为全省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求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长株潭水务体制改革、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建立持续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搭建水利融资平台、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市场、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建立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乡镇水利站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进而整体推进全省水利改革发展。水利部门更是责无旁贷,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认识把握机遇,以创新的精神加快改革,以大胆的实践加快发展,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水利支撑和水资源保障。

  (本版图片均由省水利厅提供)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